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2020-12-11 科普百分百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CREDIT:J. Hoyal Cuthill and N. Guttenberg.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埃塞克斯大學Jennifer F. 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研究人員應用機器學習生成了古生代化石時間共現結構的空間嵌入(多維排序),涵蓋古生物學資料庫中171,231個嵌入物種的1,273,254個事件。這有利於使用多樣性趨勢同時比較宏觀進化破壞。在5%的最顯著破壞周期中,研究人員確定了「五大」大規模滅絕事件、7次大規模滅絕和兩次大規模滅絕-輻射合併事件和15次大規模輻射。

與強調滅絕後輻射的假設相反,研究發現,按比例最可比的質量輻射和滅絕(例如寒武紀爆炸和二疊紀末期大滅絕)通常在時間上解耦,這駁斥了兩者之間存在任何直接因果關係。

此外,除了滅絕,進化輻射本身也會引起進化衰變(模型化的共現概率和接近零時間之間物種的共有分數),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破壞性創造。通過對衰變時鐘進行計數的超閾值宏觀進化衰變時間(物種的共享份額在兩次之間≤0.1)進行直接檢驗,研究人員揭示了約1,860萬年古生代平均值的鋸齒狀波動。由於第四紀時期的衰變時鐘時間低於平均水平,即1100萬年,現代物種滅絕進一步加劇了物種衰變時鐘的負擔。

據介紹,破壞性大滅絕產生創造性進化輻射(創造性破壞)的假說對於經典宏觀進化概念至關重要。然而,尚未直接定量比較從寒武紀開始至今滅絕和輻射對物種共生的相對影響。

相關焦點

  • 進化衰變時鐘影響物種的形成和滅絕
    進化衰變時鐘影響物種的形成和滅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44:48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Jennifer F. 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 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嗎,物種的滅絕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
    物種滅絕是21世紀地球面臨的重大災難。科學研究證實,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目前,平均每小時有一個物種滅絕。按照這個速度,現有的物種中有一半將在本世紀滅絕。物種滅絕是自然現象滅絕與進化密切相關。達爾文發現,滅絕物種的化石是物種與生命形式更替階段之間關係的極好解釋。達爾文還認識到,新物種的出現與舊物種的滅絕密切相關。進化生物學家繼續提供關於滅絕及其在物種形成(新物種形成)中的作用的新觀點。
  • 人類活動將影響物種進化!《物種起源》中的一個結論再次被證實
    她的研究現在可以幫助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預測應該重點保護哪些物種,才可以防止整個物種瀕臨滅絕或滅絕。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物種的含義。一個物種是一群可以異種交配的動物。有些物種會包含一些亞種(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徵和各自的繁殖範圍)。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能否避免物種滅絕?
    、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物種演化與形成的過程將會被迫停止,新生命體不可能再出現。  物種滅絕可視為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優勝劣汰,相當於樹木枝條的自疏過程。物種在不斷分化,不能適應生存環境的物種被淘汰,最終進化樹將只剩下少數枝條,由此看來,絕滅在進化中剔除了不能適應環境的物種。物種分化和滅絕是生物演化中正常現象,也就是說物種滅絕不可能避免。
  • 研究揭示同域性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組差異的對比特徵
    研究揭示同域性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組差異的對比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34:08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Axel Meyer小組揭示出同域性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組差異的對比特徵。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合作,整合形態學、細胞學、系統發育和群體基因組學等手段,系統開展了小黑桫欏的物種形成歷史研究,證實小黑桫欏是異源雜交四倍體,其母本是大葉黑桫欏(二倍體),父本是粗齒桫欏(二倍體)。基於簡化基因組測序的群體基因組學及溯祖模型揭示四倍體小黑桫欏後代與其親本粗齒桫欏在同域或鄰域分布群體存在基因流。
  • 地球一直都有物種滅絕,那有新物種在誕生嗎?
    地球一直都有物種滅絕,也一直有新物種誕生,只是我們無法感知到它們的進化。新物種的誕生根據現代進化論我們知道,物種是在不斷進化之中的,我們之所以感知不到進化的發生,是因為進化的過程非常緩慢,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能夠形成新物種。
  • 即將滅絕的2大物種,一次意外結合之後,成就了新物種!
    兩種瀕臨滅絕的生物,科學家意外將其結合,出現新物種!人類活動對地球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很多的物種由於環境的破壞正在加速滅絕。俄羅斯鱘魚和美國白鱘在地球上面臨同樣現狀的生物,還有俄羅斯鱘魚和美國白鱘,它們現在已經瀕臨滅絕。科學研究小組也在積極地採取各種方式,讓這兩種生物可以繼續在地球上存活下去,但是得到的效果卻並不顯著。
  • 一種生物滅絕了,有沒有可能重新進化出同樣物種來?
    最近就有一個振奮人心的科學發現:一種曾被認定徹底滅絕的生物,居然神奇地「原地復活」了。不僅如此,該生物「滅而復生」的過程為人類揭示了新的自然演化奧秘:一種生物滅絕了,居然還能重新進化出同樣物種來。   頃刻間,這些無法飛翔的獨特鳥類物種就全部滅絕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滅絕這個詞本身就帶有絕對的意義。 即被認定滅絕的物種是不可能再出現的。
  •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導,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後,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證實!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撰文稱,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此前認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幫助物種保護主義者預測應重點保護哪些物種,以阻止它們瀕臨滅絕或滅絕。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因此,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密切關注哪些動物處於滅絕邊緣,從而弄清楚情況變得多麼可怕,並找出挽救它們的最佳方法。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非常可觀。包括鳥類、樹木、蕨類、真菌、魚類、昆蟲以及哺乳動物在內的物種數量是地球這45億年歷史中最多的時候,但也是大量物種消失的時候。這項新研究分析了29400種生活在陸地上的脊椎動物,包括老鼠、鷹、河馬、蛇等。
  • 第一個因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在熱帶叢林中無拘無束的繁衍了數個世紀後,這一物種因為人類而過早的迎來了自己的末日,要知道人類抵達這座島嶼還不足百年。人類對捕獵的嗜好,對棲息地的破壞,同時還帶來了入侵物種,抹殺了渡渡鳥數百萬年的進化,輕而易舉的就讓它從地球表面上消失。
  • 西安科學家研究新發現 逾半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
    ,讓我對這些秦嶺中的小精靈越來越喜愛,所以當研究發現不少靈長類的物種瀕臨滅絕的時候,我心情很沉痛。」近日,中國靈長類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副院長李保國研究團隊刊發報導顯示,超過一半的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而更多物種都存在種群數量下降的情況。
  • 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
  • 多樣性「冷點」竟成新物種「熱點」
    12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份報告,否定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新物種往往會在亞馬遜雨林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進化。研究人員提出了多樣性新悖論——新物種在「冷點」地區的形成速度比在「熱點」地區更快。「該研究為最大的新熱帶鳥類群——亞鳴禽亞目,裝配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統基因組數據集。」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Hlne Morlon 在同期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 植物所在植物物種形成研究中獲進展
    物種形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曾被達爾文稱為「謎中之謎」。目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認,但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如何發生作用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平行物種形成」是指決定新種形成的生殖隔離機制在相似的生境中多次獨立產生,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形成模式,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物種形成最強有力的證據。然而迄今為止,植物界中確鑿的平行物種形成案例還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葛頌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野生稻的物種形成研究。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在一項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上的新研究中,一個來自義大利、英國和巴西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證明,這個因素是導致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