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12-03 食品夥伴網
  近日,《Advanced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宋衛寧教授團隊題為《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Adaptation》的研究文章。農學院已畢業博士生卞建新和江西農業大學青年教師崔立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聶小軍副教授、宋衛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進一步整合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群體轉錄組測序數據發現,這兩個群體起源於同一祖先群,並在大約3.25萬年前發生了分歧,形成了具有不同的群體結構、系統進化關係以及遺傳多樣性;最後,基於基因組選擇消除分析,鑑定到多個受選擇基因,結合受選擇基因的表達水平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發掘鑑定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功能的適應性基因,揭示了土壤生態差異是造成這兩個群體分化的主要驅動力。最重要的是,發現適應性基因HvMOR通過調控大麥的根型來適應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兩種不同土壤,是野生大麥對土壤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關鍵基因。



  該研究通過土壤微環境這個模式,找到了野生大麥為適應不同土壤環境而進化形成的一系列表型性狀,鑑定出局部環境差異所導致的野生大麥基因組序列的變異和分化,闡明了野生大麥對特異微環境的適應是驅動表型分化與基因組分化的動力,最終建立遺傳變異與環境差異的直接聯繫。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也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為深入解析根系等關鍵農藝性狀的生物學基礎和進化機制提供了新途徑,為麥類作物分子育種和遺傳改良提供重要參考。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學校有關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0709

相關焦點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Advanced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宋衛寧教授團隊題為《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Adaptation》的研究文章。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論文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協作完成,我校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宋衛寧教授團隊作為中國唯一參與並承擔實質性研究工作的團隊,完成了其中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這也是我校國際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果。  小麥是作為世界各地最為廣泛種植的穀物之一,相較於其他作物,小麥是唯一一個尚未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 陝西教授是唯一中國代表
    攻克這一「珠峰」的戰隊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農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衛寧帶領的團隊是唯一的中國團隊。小麥由3個不同的基因組綁在一塊,而且是幾個不同的物種雜交在一塊而形成,幾個基因組同時存在,其複雜程度不是簡單的成倍,3個基因組序列絕大部分相似,僅小部分不同。重複序列含量有多高?人的基因組大概有50%是重複序列,而小麥大約是90%。長期以來,對於破譯小麥基因組,國際科學界普遍對此並不看好,多領域的科學家認為這是項不可能完成的命題。
  • 真菌物種的發現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真菌分布於各種生態系統中,在地球養分循環、多樣性維持和森林更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演化歷史中,真菌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複雜的協同進化關係。真菌物種豐富,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物種有150萬到600萬種,而目前已描述物種僅有12萬種,其比例低於已發現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比例。因此,對真菌物種的發現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分子系統演化(真菌生命樹)是目前真菌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山東農大供圖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自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以來,有關物種分布範圍限制的研究就受到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目前在進化生物學領域,有關物種分布區限制的進化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假說。該研究結果為探討物種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帶來了新的啟示,也為瀕危物種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 【科研新進展】(1)昝林森教授團隊在中國黃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由我校牽頭完成的「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selection of Chinese cattle revealed by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遺傳學、進化生物學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中科院一區TOP期刊,2016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讀多物種生物鐘
    報告伊始,徐小冬介紹生物鐘通過生理生化和行為學多層面的近日節律調控,維持組織穩態,增強物種的環境適應性,以及人類的健康;生物鐘與環境信號的同步化是國際普遍關注的關鍵科學問題。報告從「生物鐘的起源-自然界的周期節律現象的產生」「生物鐘的發現-時間生物學研究簡史」「生物鐘的分子機理-諾獎得主等科學家的學術貢獻」「生物鐘的功能」「國際和我國生物鐘領域當前研究熱點」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跨物種跨學科的生物鐘研究的進展,以及個人課題組在植物生物節律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鐘,是機體內的時間調控機制,通過產生近日節律、月節律、季節節律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過程。
  • 【科研新進展】(13)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載藥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理學院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糖納米載藥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以「Glyco-Nanovesicles with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robes for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Release and Targeted Deliv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材料化學》上(Chem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同時,該研究得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寧守從博士、臺灣同步輻射中心詹丁山博士團隊、以及湖南大學潘安練教授和段輝高教授團隊的支持。譚勇文教授團隊同時還在二維材料/金屬複合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NRR)合成氨是一種節能環保的工藝。
  • 西農植保學院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PNAS發表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題為「A-to-I RNA editing is developmentally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進化是生命適應性進化的起點。微進化過程起始於通常不可遺傳的對環境變化的應激反應,而終究導致了可穩定遺傳的突變。但是「微進化」過程在高溫等極端環境下如何發生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