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為真菌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新理論。

 

據研究人員介紹,捕食性真菌是一類特殊菌群,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由於其獨特的生態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與進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

 

2007年,由劉杏忠和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對捕食性子囊菌(佔捕食性真菌的90%以上)捕食結構的進化歷程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證,發現原始捕食結構由於捕食機制的不同,分別形成了主動類的收縮環捕食結構和被動類的黏性捕食結構。隨後,《科學》雜誌報導了一種已滅絕捕食結構的真菌化石。美國杜克大學的Heitman教授認為,這兩項研究為研究捕食性真菌的系統發育鋪平了道路。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該團隊通過對精心選擇的代表6種捕食結構的16種捕食性子囊菌的5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片段進行分析,結合相關的化石證據和分子鐘計算,推測捕食性子囊菌的祖先可能起源於4.19億年前;在2.46億年前,主動類的收縮環捕食結構和被動類的黏性捕食結構發生分化;而黏性捕食結構在1.98~2.08億年之間快速分化並形成現存捕食結構的主要分支。

 

而基於捕食結構為收縮環的相關真菌的基因組數據,通過獨立的時間校正點對1069個同源蛋白序列進行分析,可推測主動類的收縮環捕食結構和被動類的黏性捕食結構的分化事件發生在2.60億年前,與上述分析結果高度接近。

 

由於捕食性子囊菌兩次重大分化事件的發生時間接近於2.51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和2.01億年前的三疊紀至侏羅紀物種大滅絕事件,研究團隊進而推測物種大滅絕所帶來的大量有機物促使線蟲大量繁衍,而真菌獲取氮源的需要以及惡劣環境壓力脅迫可能驅動了子囊菌捕食能力的進化。

 

《中國科學報》 (2012-08-01 A4 綜合)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進化是生命適應性進化的起點。微進化過程起始於通常不可遺傳的對環境變化的應激反應,而終究導致了可穩定遺傳的突變。但是「微進化」過程在高溫等極端環境下如何發生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
  • 科學網—我國太陽風起源研究獲系列進展
    儘管太陽風研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是太陽風起源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最後解決。主要原因是沒有衛星能靠近太陽去觀測,所有對其起源的研究都是基於模型得來的假說。為了了解太陽風起源和加速的本質,美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它能到達七八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去實測太陽風。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此後深海熱液起源假說的發現和進展是伴隨著幾十年來全球海洋地質調查進行的。 1979年,阿爾文號深潛器首次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洋中脊發現了深海熱液噴口和熱液生態系統。在2500米深處的熱液口環境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自養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以陽光、氧氣為能量維繫生命,而以環境中大量存在的硫化物為「食物」,並且作為生產者供應著整個熱液生態系統中的約三百多種新型動物物種。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該類古菌的首個物種「浩然廣微原體」(Ca. Gimiplasma haoranii)是從廣東省佛山市容桂鎮的河流沉積物中富集培養而得,其命名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微生物學家簡浩然先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環境微生物學》。 據了解,簡浩然是我國環境微生物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並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徵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41525011、41506163、91228201、31290232等)的支持。
  • 細胞的起源和進化
    ,也是一個難度很大的研究課題。生命起源後細胞基本結構的形成和細胞結構在進化過程中的發展都是一些重大的生物進化事件。那麼最原始的細胞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呢?現代學說認為,導致細胞生命形成的關鍵因素是地球的形成及地球大氣層條件的變化。一般將細胞生命的起源分為五個階段:(1)地球和原始大氣層的形成;(2)有機分子的自發形成;(3)分子聚合體的形成;(4)生命初級聚合體的形成;(5)原始細胞的形成。
  •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2020-07-2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首頁 » 古生物學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來源:科學網 2007-12-26 09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進「菌」者楊祝良—新聞—科學網
    然而,楊祝良告訴《中國科學報》,「國內鵝膏菌種類豐富,其中哪些無毒哪些有毒,在我們開展研究之前並不十分清楚,這與歐洲兩百餘年的研究基礎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德國圖賓根大學開展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時,楊祝良獲得了導師支持,開展中國鵝膏科真菌的研究,並在1995年專程回國,進行了系統、規模地採樣,從此逐漸走進了野生菌的奇妙世界。
  • 陳根:真菌和古菌,生命起源之爭
    文/陳根真核生物起源被稱為生物界僅次於生命起源的第二大謎團。目前的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真核細胞是在約20-18億年前一個細菌融合進一個古菌細胞產生的;被融合的細菌與古菌宿主形成了內共生關係,並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真核生物中最重要的細胞器——線粒體(Mitochondrion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Ellen Marsden, University of Vermont)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複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於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後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