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菌」者楊祝良—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楊祝良在野外工作 受訪者供圖

有種說法是,每個雲南人都是馬裡奧,視「菌」如命,甚至有人中毒五六次也不放下手中的筷子。

針對雲南每年發生的誤食有毒蘑菇中毒事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楊祝良牽頭,編寫和印刷了《雲南常見毒菌(毒蘑菇)》宣傳畫,提出了「頭上戴帽、腰間系裙和腳上穿鞋的野生菌不要吃」的通俗口訣,用於指導群眾識別有毒蘑菇。

因長期致力於高等真菌多樣性及資源利用研究,楊祝良被稱為「蘑菇先生」。他在創建了世界牛肝菌科和鵝膏科新的分類系統、中國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論的同時,也在成果落地、推廣上花了很多功夫,推動著我國真菌研究和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度,楊祝良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緣起鵝膏菌

在蘑菇中毒死亡事件中,90%以上是由毒鵝膏菌引起的。

「鵝膏科可食和有毒物種並存,易於混淆,致人死亡率高達九成。像灰花紋鵝膏,只要10克就可導致成人死亡。」然而,楊祝良告訴《中國科學報》,「國內鵝膏菌種類豐富,其中哪些無毒哪些有毒,在我們開展研究之前並不十分清楚,這與歐洲兩百餘年的研究基礎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德國圖賓根大學開展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時,楊祝良獲得了導師支持,開展中國鵝膏科真菌的研究,並在1995年專程回國,進行了系統、規模地採樣,從此逐漸走進了野生菌的奇妙世界。

國內製作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有關標本,受當時技術水平所限,不少幾乎不能再發揮研究價值。因此,儘管採樣工作量大且繁瑣,但楊祝良告訴自己:寧缺毋濫。「沒有高質量的野外標本,何談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其後的30餘年,楊祝良帶領研究團隊採集標本5萬餘號,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建成了中國第二大真菌標本室。

同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項目、NSFC-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資助下,楊祝良指出了鵝膏菌幕結構的多樣性在物種界定和識別中的重要價值。該團隊提出了鵝膏科包括5屬的新分類系統,發表該科共計91個新種,佔全球同期新種總數的50%,居世界鵝膏研究團隊之首,在國際上持續引領了該科的系統和分類研究,為我國乃至亞洲毒蘑菇中毒預防提供了確鑿的科學依據。

通過相關工作,楊祝良博士生崔楊洋完成的《鵝膏科的系統學及我國該科的物種多樣性研究》,獲得2020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楊祝良則獲2020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攻堅牛肝菌

開展牛肝菌研究也並非偶然。

「其實早在抗戰時期,就有西南聯大的老師開始研究牛肝菌了。」楊祝良介紹,「我的導師臧穆先生在1973年來到昆明時就發現,牛肝菌在我國雲南地區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我自己在研究鵝膏菌的時候,也積累了大量牛肝菌標本。受到國家基金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的資助,利用更先進的研究手段,我們向牛肝菌科的許多未解難題攻堅。」

所以楊祝良已經是我國第3代牛肝菌學者,他的學生是第4代。

過去,前輩們只能依賴形態特徵來解釋不同牛肝菌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就是真菌分類學鼻祖、瑞典生物學家弗裡斯 (E. M. Fries) 也曾寫道:「對我來說,沒有比牛肝菌更棘手的了。」現在,楊祝良和學生正在利用分子與基因組手段,深化研究成果。

而僅通過牛肝菌一個科的研究,楊祝良團隊8名博士研究生在牛肝菌科不同屬各個方向的科學研究中得到錘鍊。其中吳剛在楊祝良指導下,在5年時間內完成了面向整個牛肝菌科的系統發育等研究,研究成果《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統發育及廣義牛肝菌屬DNA》不僅獲得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更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如今已成長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員。

十餘年間,楊祝良團隊構建了全球牛肝菌科高級階元的分類系統框架,揭示了中國牛肝菌科真菌的基本特徵和屬種多樣性,精準構建了中國牛肝菌科的家譜。他與合作者發表了16個新屬和95個新種,分別佔全球同期新屬和新種的47%和約40%,領跑了全球牛肝菌科的系統分類研究,牛肝菌研究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要做得高明」

牛肝菌科和鵝膏科真菌都是具重要經濟價值的菌類。

楊祝良猶記得剛回國時,研究室的一位老先生就說過:不要純粹做科研,雲南生物資源豐富,特別你做蘑菇,應用性強,一定要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起來。

「起初我想怎麼可能?做好一件工作就不錯了。但是自己建立團隊以後,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有人不擅長基礎研究,但他出去數小時就採回別人一個星期也採不到的蘑菇標本,也有人就願意做栽培研究。」楊祝良說,「當然,我們用真菌學的基礎理論來指導生產實踐,一定要做得高明,要能夠幫助、指導農民兄弟提升食用菌栽培水平。」

通過十餘年的不懈研究,楊祝良團隊選育獲得20餘個羊肚菌高產核心種質,提出了「交配型基因1+1」菌株退化檢測的關鍵技術,解決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產量不穩定的瓶頸問題,使出菇率提高20%~30%、種植周期縮短約50%,提出的「春播夏收」「夏播秋收」「秋播冬收」等種植新模式,實現了羊肚菌大田四季高效的標準化種植。

該種植模式已在雲南省邊疆深度貧困山區貢山縣,指導獨龍族、怒族4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1170畝羊肚菌,實現了產業脫貧致富目標。迄今為止,已在全國累計示範栽培16800餘畝,幫助企業和農戶增收1.5億餘元。

「對於團隊來說,論文多一篇少一篇沒那麼重要。但是如果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真正轉變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點點動力,那比寫一篇十年八年沒人看的論文有意義多了。」楊祝良笑言。

把「神人」拉下「神壇」

敢於質疑,這是楊祝良在德國求學期間獲得的最重要的思想收穫。現在他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

在德國留學期間,楊祝良得到機會,到荷蘭拜訪鵝膏研究領域的兩位國際領軍人物。在荷蘭期間,「小迷弟」楊祝良抓住任何機會與「神人」交流學術問題。然而,在某日餐後的海邊漫步中,輕鬆悠閒的笑談戛然而止,三個人吵了起來。

楊祝良提出,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伴隨著程序性細胞死亡,動植物是這樣,真菌也是這樣。但另兩位學者卻堅決不贊同。「他們自己並沒有觀察過。」對此,他耿耿於懷,回到德國後,通過實驗讓導師親眼見證鵝膏細胞死亡的現象,進而得到導師肯定。

「把神人拉下神壇,對我非常重要。導師一步步幫我建立起學術自信,以至於後來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作為聽眾也能發現報告人的講述未必完全正確。」

導師的影響始終伴隨著楊祝良,因而他也很重視對學生的培養和傳承。「我們的孩子更容易跟隨別人,批判和挑剔的眼光相對不足。」因此在對40餘名研究生的先後培養中,他特別樂於鼓勵他們提出質疑。這些更敢想更敢做的學子,也正成為中國真菌學研究的重要新生力量。

楊祝良創立了中國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論,揭示了牛肝菌屬、松塔牛肝菌屬、鵝膏屬等的起源和進化規律,提出了中國高等真菌物種多樣性「三大中心」的觀點。而他自言,也在向學生學習,向世界前沿學習,向廣闊天地學習。「做科學研究,要有先進的學術思想,更要具有開闊的胸懷,去接納新的思路、想法、技術。」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楊祝良小組新成果:「致命天使」鵝膏菌—新聞—科學網
    因為美味,中國很多地區都有採食這種菌的習慣。 「鵝膏菌的特殊性就在於,既有可食用的,甚至很出名的,也有劇毒的種類,更讓人頭痛的是,它們不但長相相似,而且經常混雜在一起,非常不易分辨。這也是它成為誤食中毒比例最高的毒蘑菇的原因。」楊祝良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 劇毒鵝膏菌分布非常廣泛,除南極洲以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目前已知的劇毒鵝膏菌約有5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 點讚國科大博導楊祝良!他讓中國人吃上了全世界最便宜的羊肚菌
    多虧咱們現在人工種植技術水平高,大家才有這樣的口福……」一進楊祝良的辦公室,映入眼帘的全是菌類期刊專著,楊祝良侃侃而談。>中國是羊肚菌科物種的世界分布中心。乍看一樣的羊肚菌,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卻有30多個不同物種。從中找出既容易人工栽培、又高產穩產的物種,談何容易?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蘑菇先生」楊祝良:探秘劇毒鵝膏菌
    被人稱為「蘑菇先生」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多次在公開場合科普預防蘑菇中毒的兩個金標準。近日,楊祝良研究組基於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徵,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發現:劇毒鵝膏在我國共分布有12個物種,其中大部分物種主要分布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僅少數物種局限於熱帶或溫帶地區。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川南深山發現罕見紅星頭菌 長得很驚豔可惜又臭又有毒
    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博士辨認,羅興偉發現的「蘑菇」 是罕見的「紅星頭菌」,在四川、雲南等地鮮有發現。據楊祝良介紹,紅星頭菌(Asero rubra),又名紅星頭鬼筆,是澳大利亞很普遍的擔子菌門真菌,其特徵是帶有腐肉的臭味及像海葵的外形。紅星頭菌的學名是取自古希臘文及拉丁文,意思是「討厭的汁液」及「紅色」。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10年前科學網邀請我註冊,從此開始了與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的深入接觸。在科學網上,我完成了幾個轉變,一是從讀者變成了作者;二是從一個樸素的思考者變成了系統的思考者;三是從一個隱居者變成了活躍者。《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 「致幻」菌菇網上躥紅 獵奇心太強並非好事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賴雨冰 編輯:王飛 「吃了可以見小人」「見不到小人給差評」……近日,記者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現,部分賣家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向消費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應用根瘤菌示範結果顯示,使用活菌數很高的根瘤菌菌劑接種大豆,大豆產量可達3200~4700公斤/公頃。2015年在山東濟寧聖豐種業示範田,接種根瘤菌的「徐豆18」大豆產量為3426±356.46公斤/公頃,而不接種的對照組產量為2454±148.96公斤/公頃,最高增產39.6%。
  • 可撥慢「阿爾茨海默病時鐘」的新品亮相進博會—新聞—科學網
    在進博會上,達能紐迪希亞宣布了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通過一項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三年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醫學養腦」,可以「撥慢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時鐘」。 該項研究所採用的特殊營養幹預產品——Souvenaid智敏捷也已在本屆進博會上亮相。據介紹,智敏捷含有多種特定營養成分,包括神經突觸膜形成所需的關鍵營養和多種難以從日常飲食中足量攝取的腦部所需營養素。研究證實,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每天攝取定量的智敏捷,連續3個月可改善認知和延緩腦衰退,撥慢「阿爾茨海默病時鐘」。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姜道宏介紹,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典型的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寄生75個科400多種植物。自1837年首次被描述以來一直都是以毀滅性病原菌的面目出現。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首要病害,對油菜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生產上,小麥常常作為非寄主植物與油菜輪作以降低菌核病對油菜的危害。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並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徵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深海古菌是深部生物圈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多年來,研究者已經發現,深海古菌產生甲烷、害怕氧氣,並能在高鹽、高溫的極端條件下生長。研究者們認為,古菌有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 「圍繞深海古菌的研究,將豐富我們對生命極限和起源的認識和理解。」王風平表示。
  • —新聞—科學網
    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研究準周期振蕩需要藉助X射線衛星,但以往的衛星觀測大多集中在30千電子伏特以下的能區,不能充分檢驗相關理論模型。
  •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顏之宏、林碧鋒  「吃了可以見小人」「見不到小人給差評」……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現,部分賣家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向消費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產品介紹和評價中,一些人還宣揚菌類的「致幻」作用。  為何一些消費者對致幻菌菇「趨之若鶩」?
  •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調查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調查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顏之宏、林碧鋒「吃了可以見小人」「見不到小人給差評」……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現,部分賣家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向消費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產品介紹和評價中,一些人還宣揚菌類的「致幻」作用。為何一些消費者對致幻菌菇「趨之若鶩」?網絡平臺販賣這些菌菇是否涉嫌違法?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具有誘導免疫和抑制黃萎病菌生長的雙重作用。其主要是通過夠誘導棉株中的活性氧積累、胼胝質沉積,增強棉花對黃萎病的抗性;同時,通過誘導病原菌中參與內質網降解、細胞凋亡等相關基因的上調表達,導致病原菌細胞中多種不良的生理和生化反應,如加劇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細胞質內鈣離子含量增加、內質網出現應激反應等,最終誘發病原菌細胞凋亡。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因此,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和同事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菌。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重新設計了這種細菌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部分:如何獲得能量,以及用什麼來源的碳來生長。   在能量獲取方面,研究人員不能給細菌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因為這個過程太複雜了。
  • 環保型納米微囊可高效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新聞—科學網
    吡唑醚菌酯納米囊遞送系統在土傳病害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山東農大供圖 我國是世界上番茄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他們研製成功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在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中取得了優異的效果。 論文通訊作者劉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該病在幼苗至成株期間均可感染,植株感病後出現維管束壞死、生長停滯、迅速萎蔫、枯萎乃至死亡,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危害更為嚴重。尤其是在結果初期發病,可造成番茄減產65%以上,已經成為棚室冬春番茄生產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