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祝良小組新成果:「致命天使」鵝膏菌—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在中國,毒蘑菇物種繁豐,每年導致眾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禍首當屬劇毒鵝膏。在誤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達90%都是因為誤食劇毒鵝膏所引起的。在歐洲和北美洲,人們對劇毒鵝膏認識相對較為深入,但在東亞,對劇毒鵝膏卻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及其研究團隊基於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徵,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近日,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了國際主流真菌學學術期刊Mycologia上。

不易分辨

在歐洲,有一種鵝膏菌非常知名——「愷撒蘑菇」。據記載,羅馬帝國時期愷撒大帝最喜歡食用這種菌類,並規定這些蘑菇只能供宮廷食用,它也因此而得名。愷撒蘑菇的學名叫橙蓋鵝膏菌,在東亞,它也被稱作黃羅傘、雞蛋黃蘑等等。因為美味,中國很多地區都有採食這種菌的習慣。

「鵝膏菌的特殊性就在於,既有可食用的,甚至很出名的,也有劇毒的種類,更讓人頭痛的是,它們不但長相相似,而且經常混雜在一起,非常不易分辨。這也是它成為誤食中毒比例最高的毒蘑菇的原因。」楊祝良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

劇毒鵝膏菌分布非常廣泛,除南極洲以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目前已知的劇毒鵝膏菌約有5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根據團隊的最新研究,劇毒鵝膏在我國共分布有12個物種,其中大部分物種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只有少數物種局限於熱帶或溫帶地區。

每年5月到10月,中國中部和東部的闊葉林裡,廣泛生長著混雜著劇毒物種的鵝膏菌。按楊祝良的話說,生活在那裡的老百姓不要指望有什麼地方的野生菌是可以放心自由採摘食用的。

中毒類型

劇毒鵝膏菌的毒性非常驚人,一個小個體的毒素足以致一個成年人於死地。因此,只要誤食劇毒鵝膏菌,如果不及時就醫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

據楊祝良介紹,劇毒鵝膏菌含有的是鵝膏毒肽、鬼筆毒肽、毒傘素等環肽類毒素,它們可以溶於水,化學性質穩定,即使經過烹飪也不能使這些毒素失去活性。

不同種劇毒鵝膏菌毒素作用於人體的類型也是不同的。較輕的是作用於中樞神經,除了消化道不適,還會出現幻覺、昏迷等症狀,但及時治療,恢復較快;嚴重的是損傷肝臟或者腎臟,可引起昏迷或者器官衰竭。在毒蘑菇中毒致使肝損傷的事件中,劇毒鵝膏菌的比例是最高的。

這類毒蘑菇中毒反應還有一個特殊之處。楊祝良介紹,誤食的患者在最初治療的一到兩天會出現一個假愈期,此時如果放棄治療,病情會急轉直下,從而錯過生還的機會。

此外,他還強調,蘑菇中毒的潛伏期差異很大,從10分鐘到一兩天不等,特殊的甚至可能更久。有些成年人自以為食用完並沒有即刻產生反應就意味著這種蘑菇是安全的,再讓兒童食用,這麼做仍然存在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湖南地區1994年到2012年間,共有350多人因誤食灰花紋鵝膏、擬灰花紋鵝膏而中毒,其中79人死亡;廣東省2000年到2014年,89人因誤食致命鵝膏中毒,45人死亡。在楊祝良看來,這些中毒、死亡案例的數量已經相當驚人。

如何鑑別

「大部分中毒事件主要是鄉村農民自己採摘野生菌誤食造成的。」楊祝良告訴記者,村民們往往基於自己的經驗,對野生菌進行判斷,但有些認識是錯誤的。比如,顏色鮮豔的蘑菇才有毒,變色或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有蟲的蘑菇沒毒等等。「可事實上,很多劇毒鵝膏菌看上去極其普通,非常具有欺騙性。」

為了讓老百姓能快速、簡單地分辨劇毒鵝膏菌,科研人員編出了一句形象的總結:頭上戴帽子,腰上系裙子,腳上穿靴子。意思是說,如果人們看到一種蘑菇同時擁有菌蓋、菌環、菌託這三種特徵,90%以上的可能是劇毒鵝膏菌。

但在農村,對毒蘑菇鑑別的知識宣傳和教育還遠落後於城市,儘管大部分中毒事件發生在農村老百姓身上。

楊祝良說,歐洲是目前對劇毒鵝膏科普傳播和教育最成熟的地方。早在二戰期間,大量士兵在野外誤食劇毒鵝膏菌而喪命,因此,歐洲科學家在那時起就對這些劇毒蘑菇展開了研究。如今,歐洲的小鎮,在每年蘑菇生長、採摘的季節,甚至還會有一名專職的工作人員,幫助前來諮詢的當地百姓鑑別他們採摘的蘑菇是否安全。

楊祝良團隊去年完成出版了一本《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可以幫助讀者準確區分與快速鑑別我國的食用和有毒鵝膏菌。除了專業人士,這本書還適合蘑菇愛好者、野外生存訓練者等等。但他也坦言,《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主要還是一本學術著作。目前的科普工作主要依靠講座、宣傳海報、科普文章等等。

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是研發了專門針對鵝膏科真菌鑑別的試紙,方便相關的工作人員、採摘的老百姓可以隨時進行科學的檢測。未來,如果這項技術得以應用和推廣,也許可以有效減少劇毒鵝膏菌的誤食中毒事件。

相關焦點

  • 進「菌」者楊祝良—新聞—科學網
    他在創建了世界牛肝菌科和鵝膏科新的分類系統、中國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論的同時,也在成果落地、推廣上花了很多功夫,推動著我國真菌研究和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度,楊祝良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緣起鵝膏菌 在蘑菇中毒死亡事件中,90%以上是由毒鵝膏菌引起的。 「鵝膏科可食和有毒物種並存,易於混淆,致人死亡率高達九成。
  • 「蘑菇先生」楊祝良:探秘劇毒鵝膏菌
    被人稱為「蘑菇先生」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多次在公開場合科普預防蘑菇中毒的兩個金標準。近日,楊祝良研究組基於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徵,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發現:劇毒鵝膏在我國共分布有12個物種,其中大部分物種主要分布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僅少數物種局限於熱帶或溫帶地區。
  • 點讚國科大博導楊祝良!他讓中國人吃上了全世界最便宜的羊肚菌
    >楊祝良:1963年生於雲南省曲靖市,國科大博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專注真菌研究30餘年,已發現4個新亞科、21個新屬、260餘個新種楊祝良說。2014年3月,楊祝良團隊在國際真菌學主流期刊《真菌多樣性》上發表論文,首次構建了世界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統發育框架。緊接著,他們對我國牛肝菌的物種多樣性進行了系統研究,澄清了一大批分類混亂的菌種;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被國際權威專家譽為牛肝菌研究的「裡程碑式成果」。楊祝良說:「能出這樣的科研成果,不是因為我們多高明,而是得益於我們國家的發展。」
  • 專家解讀發現「天使粒子」新成果
    來源:科學網概要:7月21日,有關物理學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的新聞,引起了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
  • 水熊蟲用螢光「盾」抵禦致命紫外線—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緩步蟲,它可以忍受致命的紫外線,後者經常被用來清除難以殺死的病毒和細菌。 這一發現純屬偶然:印度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校園裡搜尋水熊蟲,然後將它們暴露在極端的環境中。他們碰巧在實驗室裡有一個殺菌紫外線燈,所以便用它來照射標本。每平方米1千焦耳的劑量,可以在5分鐘內殺死細菌和蛔蟲,而水熊蟲在被照射15分鐘後也會致命——大多數會在24小時後死亡。
  • 雲南盈江回應一家4口誤食野生菌中毒死亡:致命鵝膏菌引起
    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測結果,判定為食用致命鵝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妥善做好善後工作。據了解,致命鵝膏又稱白毒傘,是本地常見的一種野生毒菇,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可致使人體內各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極高,食用50g「白毒傘」即可致死。
  • 鵝膏菌—劇毒!請遠離它!
    隴川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8日發布情況通報稱,在患者家屬和病人要求下,隴川縣相關部門28日出動7輛救護車將患者送達姐告口岸並交予緬甸木姐市副市長等人,完成通關及交接手續。致命鵝膏(白蘑菇、白羅傘)華美新牛肝菌
  • 湖南人6、7月警惕劇毒鵝膏菌,僅50克可致命
    醫院黨委行政高度重視,立即啟動群體中毒事件應急預案,迅速組成以副院長沙新平教授為組長的救治小組開啟了多學科、無中斷的搶救模式。 據了解,患者屬鼎城區雙橋坪鎮居民,當地村民有採摘野生蘑菇食用的習慣。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1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上。 楊輝表示,編碼基因通過轉錄為信使RNA(mRNA),翻譯為蛋白質。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共表達螢光蛋白的強弱判斷基因的表達的情況。但非編碼基因並不翻譯為蛋白,因此無法用傳統的共表達螢光蛋白的方法來實現;同時,對於低表達的基因,共表達的螢光蛋白量也很低,導致螢光信號很弱甚至根本監測不到。
  • 一種美麗又神奇的鵝膏菌-毒蠅傘
    關於毒蠅傘以及整個鵝膏科的相關科學研究仍在進行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鵝膏菌和大型真菌的研究中來,一起探索真菌之謎。參考文獻:[1] Guiñón, R.G. (2013) Amanita muscaria, un bolet de conte de fades.
  •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新聞—科學網
    郭守敬望遠鏡攜手克卜勒望遠鏡
  • 致命「白毒傘」再現白雲山!「嶺南毒蘑王」教你識毒菇
    如果不吃鵝膏菌,將可減少九成左右毒蘑菇致死案例。自1980年以來,他就扎進了真菌研究的行列,發現、發表新物種超過150個,出版過多部專著。8人死亡的事件,當時很多人還一直以為它是個歐洲的物種,後來我們研究才發現,它並不一樣,屬於一個未發表的新物種。」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荒野維生野菜系列——橙蓋鵝膏菌
    橙蓋鵝膏菌 【別名】橙蓋傘、黃羅傘、凱撒蘑菇、雞蛋菌、黃鵝蛋菌、橙蓋鵝膏、雞蛋黃蘑、紅黃鵝膏。 【食用】為鵝膏菌科真菌橙蓋鵝膏菌Amanita caesarea的子實體。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研究小組在其他八種樹蛙的淋巴中發現了類似的蛋白質。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科學家研究了斑點刺蛙白天休息或晚上棲息的植物,發現它們的顏色和亮度與植物非常匹配。膽綠素結合蛋白使青蛙的顏色得以進化微調,導致這種生物在森林中「消失」。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環的變化導致兩名太空人(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現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運的是,受影響的太空人平安無事。 血液的變化發生在一種叫做左頸內靜脈的血管中。當人們躺下時,通常有兩種血管將血液從頭部排出,左頸內靜脈是其中之一。當人們直立時,它們大多會塌陷,以阻止太多的血液從頭部流出。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元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宣傳科學任務,傳播科技成果,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技創新!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賈偉(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 在當今各種新媒體的競爭之下,科學網依然能在世界華人學界擁有大批的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