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毒蘑菇物種繁豐,每年導致眾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禍首當屬劇毒鵝膏。在誤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達90%都是因為誤食劇毒鵝膏所引起的。在歐洲和北美洲,人們對劇毒鵝膏認識相對較為深入,但在東亞,對劇毒鵝膏卻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及其研究團隊基於五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徵,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近日,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了國際主流真菌學學術期刊Mycologia上。
不易分辨
在歐洲,有一種鵝膏菌非常知名——「愷撒蘑菇」。據記載,羅馬帝國時期愷撒大帝最喜歡食用這種菌類,並規定這些蘑菇只能供宮廷食用,它也因此而得名。愷撒蘑菇的學名叫橙蓋鵝膏菌,在東亞,它也被稱作黃羅傘、雞蛋黃蘑等等。因為美味,中國很多地區都有採食這種菌的習慣。
「鵝膏菌的特殊性就在於,既有可食用的,甚至很出名的,也有劇毒的種類,更讓人頭痛的是,它們不但長相相似,而且經常混雜在一起,非常不易分辨。這也是它成為誤食中毒比例最高的毒蘑菇的原因。」楊祝良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
劇毒鵝膏菌分布非常廣泛,除南極洲以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目前已知的劇毒鵝膏菌約有5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根據團隊的最新研究,劇毒鵝膏在我國共分布有12個物種,其中大部分物種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只有少數物種局限於熱帶或溫帶地區。
每年5月到10月,中國中部和東部的闊葉林裡,廣泛生長著混雜著劇毒物種的鵝膏菌。按楊祝良的話說,生活在那裡的老百姓不要指望有什麼地方的野生菌是可以放心自由採摘食用的。
中毒類型
劇毒鵝膏菌的毒性非常驚人,一個小個體的毒素足以致一個成年人於死地。因此,只要誤食劇毒鵝膏菌,如果不及時就醫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
據楊祝良介紹,劇毒鵝膏菌含有的是鵝膏毒肽、鬼筆毒肽、毒傘素等環肽類毒素,它們可以溶於水,化學性質穩定,即使經過烹飪也不能使這些毒素失去活性。
不同種劇毒鵝膏菌毒素作用於人體的類型也是不同的。較輕的是作用於中樞神經,除了消化道不適,還會出現幻覺、昏迷等症狀,但及時治療,恢復較快;嚴重的是損傷肝臟或者腎臟,可引起昏迷或者器官衰竭。在毒蘑菇中毒致使肝損傷的事件中,劇毒鵝膏菌的比例是最高的。
這類毒蘑菇中毒反應還有一個特殊之處。楊祝良介紹,誤食的患者在最初治療的一到兩天會出現一個假愈期,此時如果放棄治療,病情會急轉直下,從而錯過生還的機會。
此外,他還強調,蘑菇中毒的潛伏期差異很大,從10分鐘到一兩天不等,特殊的甚至可能更久。有些成年人自以為食用完並沒有即刻產生反應就意味著這種蘑菇是安全的,再讓兒童食用,這麼做仍然存在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湖南地區1994年到2012年間,共有350多人因誤食灰花紋鵝膏、擬灰花紋鵝膏而中毒,其中79人死亡;廣東省2000年到2014年,89人因誤食致命鵝膏中毒,45人死亡。在楊祝良看來,這些中毒、死亡案例的數量已經相當驚人。
如何鑑別
「大部分中毒事件主要是鄉村農民自己採摘野生菌誤食造成的。」楊祝良告訴記者,村民們往往基於自己的經驗,對野生菌進行判斷,但有些認識是錯誤的。比如,顏色鮮豔的蘑菇才有毒,變色或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有蟲的蘑菇沒毒等等。「可事實上,很多劇毒鵝膏菌看上去極其普通,非常具有欺騙性。」
為了讓老百姓能快速、簡單地分辨劇毒鵝膏菌,科研人員編出了一句形象的總結:頭上戴帽子,腰上系裙子,腳上穿靴子。意思是說,如果人們看到一種蘑菇同時擁有菌蓋、菌環、菌託這三種特徵,90%以上的可能是劇毒鵝膏菌。
但在農村,對毒蘑菇鑑別的知識宣傳和教育還遠落後於城市,儘管大部分中毒事件發生在農村老百姓身上。
楊祝良說,歐洲是目前對劇毒鵝膏科普傳播和教育最成熟的地方。早在二戰期間,大量士兵在野外誤食劇毒鵝膏菌而喪命,因此,歐洲科學家在那時起就對這些劇毒蘑菇展開了研究。如今,歐洲的小鎮,在每年蘑菇生長、採摘的季節,甚至還會有一名專職的工作人員,幫助前來諮詢的當地百姓鑑別他們採摘的蘑菇是否安全。
楊祝良團隊去年完成出版了一本《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可以幫助讀者準確區分與快速鑑別我國的食用和有毒鵝膏菌。除了專業人士,這本書還適合蘑菇愛好者、野外生存訓練者等等。但他也坦言,《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主要還是一本學術著作。目前的科普工作主要依靠講座、宣傳海報、科普文章等等。
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是研發了專門針對鵝膏科真菌鑑別的試紙,方便相關的工作人員、採摘的老百姓可以隨時進行科學的檢測。未來,如果這項技術得以應用和推廣,也許可以有效減少劇毒鵝膏菌的誤食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