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 |
水產新種構築「藍色糧倉」 |
1KP項目涉及的綠色植物。圖片來源:《自然》
10月24日,《自然》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劉濤作為合作作者完成的國際1KP項目(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成果。
作為目前已完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基因組研究計劃,該項目歷時9年,總計完成了1124種植物(包括藻類 220種)的測序,1KP項目為人們了解10億年來的綠色世系植物從水生到陸生,以及不同類群的進化提供了框架和背景知識。
中外聯手破解「綠色奧秘」
1KP項目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Gane Ka-Shu Wong於2008年11月發起,來自130多個國內外單位近200名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工作。
其中,劉濤團隊負責41種重要大型海藻轉錄樣本製備和進化分析,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領銜負責轉錄組數據處理和注釋,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轉錄組測序和組裝等工作。
「這項工作也是中國海洋大學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為我國經濟藻類分子育種技術開發與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濤告訴《中國科學報》。
對於「主攻」海帶研究的劉濤而言,能完成海帶基因組的測序工作讓他欣喜不已。如今,劉濤團隊採用分子輔助選育技術培育出了「三海」海帶新品種,標誌著我國海帶遺傳改良技術已從群體選育、細胞工程育種正式邁入分子育種時代。
「未來我們可以像現代生活中的商品定製一樣,根據養殖戶的需求定製培育個性化的海帶品種。」劉濤說。
顏值實力俱存
除了海藻研究,牡蠣和扇貝育種也捷報頻傳。黝黑髮亮的長牡蠣「海大3號」是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李琪團隊剛獲頒新品種證書不久的「寶貝」。
「我們是牡蠣養殖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李琪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也成了他從事牡蠣新品種培育的動力之源。
從我國自主培育的首個牡蠣品種長牡蠣「海大1號」填補了我國牡蠣良種培育的空白開始,李琪團隊經過8年攻關,長牡蠣「海大2號」驚豔亮相。
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海大2號」平均殼高、體重和出肉率分別提高39.7%、37.9%和25.0%以上,被大家稱為牡蠣界的「土豪金」。
「實際上,在水產育種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說。
包振民團隊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術難關,開發了貝類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系統,為扇貝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包振民領銜完成的成果「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綠養藍海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高效率、高水平的扇貝育種技術體系,使扇貝養殖業像農業、畜牧業一樣有良種、良法,能高效、平穩、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包振民一直致力於推動海水養殖業走上「綠色道路」。
在9月底舉行的首屆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上,包振民表示,「青島是我國海水養殖技術的發源地,水產養殖業應走綠色發展之路,要做到系統生態化、機械信息化、養殖良種化、產品安全化、市場多元化。」
「水產業本質上是一個綠色、低汙染、高產能的產業,在整個動物養殖中水產養殖的效率比畜禽高10倍,因此水產業對於中國農業轉型升級也十分重要。」包振民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93-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