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
水產新種構築「藍色糧倉」

 

 1KP項目涉及的綠色植物。圖片來源:《自然》

10月24日,《自然》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劉濤作為合作作者完成的國際1KP項目(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成果。

作為目前已完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基因組研究計劃,該項目歷時9年,總計完成了1124種植物(包括藻類 220種)的測序,1KP項目為人們了解10億年來的綠色世系植物從水生到陸生,以及不同類群的進化提供了框架和背景知識。

中外聯手破解「綠色奧秘」

1KP項目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Gane Ka-Shu Wong於2008年11月發起,來自130多個國內外單位近200名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工作。

其中,劉濤團隊負責41種重要大型海藻轉錄樣本製備和進化分析,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領銜負責轉錄組數據處理和注釋,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轉錄組測序和組裝等工作。

「這項工作也是中國海洋大學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為我國經濟藻類分子育種技術開發與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濤告訴《中國科學報》。

對於「主攻」海帶研究的劉濤而言,能完成海帶基因組的測序工作讓他欣喜不已。如今,劉濤團隊採用分子輔助選育技術培育出了「三海」海帶新品種,標誌著我國海帶遺傳改良技術已從群體選育、細胞工程育種正式邁入分子育種時代。

「未來我們可以像現代生活中的商品定製一樣,根據養殖戶的需求定製培育個性化的海帶品種。」劉濤說。

顏值實力俱存

除了海藻研究,牡蠣和扇貝育種也捷報頻傳。黝黑髮亮的長牡蠣「海大3號」是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李琪團隊剛獲頒新品種證書不久的「寶貝」。

「我們是牡蠣養殖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李琪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也成了他從事牡蠣新品種培育的動力之源。

從我國自主培育的首個牡蠣品種長牡蠣「海大1號」填補了我國牡蠣良種培育的空白開始,李琪團隊經過8年攻關,長牡蠣「海大2號」驚豔亮相。

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海大2號」平均殼高、體重和出肉率分別提高39.7%、37.9%和25.0%以上,被大家稱為牡蠣界的「土豪金」。

「實際上,在水產育種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說。

包振民團隊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術難關,開發了貝類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系統,為扇貝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包振民領銜完成的成果「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綠養藍海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高效率、高水平的扇貝育種技術體系,使扇貝養殖業像農業、畜牧業一樣有良種、良法,能高效、平穩、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包振民一直致力於推動海水養殖業走上「綠色道路」。

在9月底舉行的首屆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上,包振民表示,「青島是我國海水養殖技術的發源地,水產養殖業應走綠色發展之路,要做到系統生態化、機械信息化、養殖良種化、產品安全化、市場多元化。」

「水產業本質上是一個綠色、低汙染、高產能的產業,在整個動物養殖中水產養殖的效率比畜禽高10倍,因此水產業對於中國農業轉型升級也十分重要。」包振民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93-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測序1178種植物轉錄組揭示了綠色植物10億年進化歷程...
    該研究歷時9年時間,史無前例的對整個綠色植物界的所有主要亞群了採樣,產生了代表1178個物種的1342個轉錄組測序數據,並闡明了複雜的植物生物體,分子和功能多樣化進化模式。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1KP)是一項全球合作,旨在研究自始於綠藻到開花植物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規模最大人類器官轉錄組計劃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來自死亡個體的...
    原標題:規模最大人類器官轉錄組計劃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來自死亡個體的樣本 幫我們讀懂疾病背後的基因密碼人與人的基因序列中99.9%以上是相同的,僅有不到0.1%差異,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如此不同?人們經常把人類基因組序列(30億對鹼基)比喻成一部60億字的天書,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只是把天書變成「明文」,人類卻仍舊看不懂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一個名叫「基因型—組織表達」(以下簡稱GTEx)的大型研究項目試圖尋找答案——即找到序列與實際性狀(疾病)的關係,確定不同基因究竟如何影響表達。GTEx計劃是現有規模最大的人類器官轉錄組研究計劃。
  • 華東理工大學發展轉錄因子調節劑設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通訊員姚雪記者黃辛)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核酸研究》日前在線報導了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教授、第二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以及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2020年7月13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的合作成果。 他們發現,黃瓜卷鬚身份基因TEN是一個新型的多功能轉錄因子,能夠結合在基因內部的增強子上,並通過乙醯化修飾組蛋白球體區域的賴氨酸,打開染色質,激活靶標基因。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
  • 高歌團隊發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新方法和參考資料庫
    若能有效利用現有的單細胞數據進行檢索與推斷,研究者便能更好地進行新測序單細胞的注釋,以及綜合多數據集的研究。然而,精確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和注釋需要克服兩個挑戰:一、數據集之間的批次效應(batch effect)會顯著影響細胞檢索的可靠性;二、目前缺少跨物種和平臺、具有高質量注釋的單細胞轉錄組資料庫。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8月30日,這一由中國團隊完成的新研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他們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隋毅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 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為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中外14個實驗室組成國際聯合團隊,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
  • 我國科研團隊率先完成菊花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12月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發中心宣布,由該聯合團隊發起的菊花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進展,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突破複雜基因組測序,該團隊在世界首次完成了菊屬植物菊花的全基因組測序
  • 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新策略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基材料組群精細化學品研究組在該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並在蒎烯、檜烯、松油烯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