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黃萎病是棉花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產棉國均常年發生,造成嚴重減產和經濟損失。由於棉花黃萎病是一種土傳維管束病害,多數化學農藥都不能被運輸到維管束部位,因此,目前國際上仍缺乏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雜誌》。

研究發現,生防菌株解澱粉芽孢桿菌41B-1中存在一種蛋白類活性物質——果膠裂解酶,該物質對黃萎病的防治效果達到61.9%。進一步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具有誘導免疫和抑制黃萎病菌生長的雙重作用。其主要是通過夠誘導棉株中的活性氧積累、胼胝質沉積,增強棉花對黃萎病的抗性;同時,通過誘導病原菌中參與內質網降解、細胞凋亡等相關基因的上調表達,導致病原菌細胞中多種不良的生理和生化反應,如加劇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細胞質內鈣離子含量增加、內質網出現應激反應等,最終誘發病原菌細胞凋亡。

該研究為生物蛋白農藥研製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為田間棉花黃萎病防治提供了一條高效環保的新路徑。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02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果膠裂解酶防治棉花黃萎病效果好
    南京農業大學等發現果膠裂解酶防治棉花黃萎病效果好   本報訊(記者王方)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
    黃萎病是棉花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產棉國均常年發生,造成嚴重減產和經濟損失。由於棉花黃萎病是一種土傳維管束病害,多數化學農藥都不能被運輸到維管束部位,因此,目前國際上仍缺乏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 果膠裂解酶在果汁果酒中的作用
    果膠裂解酶是通過反式消去作用裂解果膠聚合體的一種果膠酶。它催化果膠分子鏈的消除裂解,產生半乳糖醛酸寡聚糖,在果汁加工和果酒的釀造工業中,提高果汁產量、提高果汁果酒澄清度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一、果膠裂解酶在果汁加工工業中最主要的作用是果汁的提取和澄清。
  • 草莓種植技術|草莓褐斑病和黃萎病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
    2、草莓褐斑病防治方法①加強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老葉病葉,集中銷毀。二、黃萎病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草莓黃萎病是草莓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在草莓產地普遍發生,除危害草莓外,還危害茄子、番茄、甜瓜、黃瓜和棉花等作物。
  • 我國科學家利用基因調控技術有望攻克棉花「癌症」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 吳晶晶)棉花黃萎病被稱為棉花「癌症」,是我國新疆等地棉花生長最嚴重的病害,棉花患此病必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傳統防治手段幾乎不起作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惠珊領導的研究組經過8年努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在防治棉花黃萎病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 選修1:果膠和果膠酶的實驗解惑
    大多數植物細胞壁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物質等組成,細胞壁的結構較緊密,單純依靠機械或化學方法難以將其充分破碎。2.果汁澄清果膠酶能隨機水解果膠酸和其他聚半乳糖醛酸分子內部的糖苷鍵,生成分子質量較小的寡聚半乳糖醛酸,使其粘度迅速下降,容易榨汁過濾,提高果漿出汁率,改善果汁澄清效果。
  • 2019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2019年,棉蚜、棉盲蝽、棉鈴蟲、棉葉蟎、地下害蟲、苗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黃萎病、鈴病等病蟲將在各棉區普遍發生,棉薊馬、煙粉蝨、紅葉莖枯病等次要病蟲在局部發生。為了切實做好2019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產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 黨參黃葉死苗怎樣防治?枯萎黃萎病能治好嗎?根腐病用什麼藥?
    黨參、太子參、西洋參、牛膝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很多農戶會大面積種植,但在黨參的種植中,很多農戶會發現黨參出現黃葉死苗的情況,需要及時防治。想要黨參防治黃葉死苗現象,你知道怎樣做能有效應對嗎?下面是關於黨參種植時的黃葉病害原因和相應的防治方法,快來看。
  • 和植物相關:微生物之間存在各種關係,這些關係有好有壞
    和植物相關:微生物之間存在各種關係,這些關係有好有壞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說的是植物相關,植物病原菌的活動經常受到來自其他生物的抑制成幹優,利用微生物之間的寄生、拮抗、競爭等作用是生物防治的理論基礎。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正式上線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搭建成功並正式上線。該資料庫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完成,用戶可在該網站查閱收錄的菌種資源信息、測序基因組可視化展示、數據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品質的提高,對高品質棉紡織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棉花的品質還不夠好。因此,提高棉花品質,是我國棉花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朱玉賢告訴《中國科學報》。
  • 除草劑在新疆棉花上的研究進展
    摘 要:棉花是新疆重要的經濟作物,利用除草劑進行棉田除草已成為重要的除草手段。研究發現,合理利用除草劑可以顯著改善棉花的產量及品質。近年來,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棉花除草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 茄子種植:如何預防茄子黃萎病?提高茄子畝產量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有提到茄子的露地栽培技術,主要介紹了茄子的品種和類型,卻沒有提到茄子的病蟲害,眾所周知,種植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病蟲害,這也是種植戶最頭疼的問題,今天就來簡單講述茄子的病蟲害的防治。茄子在它的一生中,從苗期一直到生長後期,都會受到多種病蟲的侵害。
  • 外源酶對茶葉品質的研究進展
    通常情況下,根據果膠酶作用的底物和方式,果膠酶分為果膠水解酶、果膠裂解酶、果膠酯酶和原果膠酶。果膠水解酶和果膠裂解酶統稱為果膠解聚酶,它們的分解效果在表觀上是一樣的,即都具有降解果膠糖苷鍵的作用,都能造成還原糖含量增高和黏度降低。果膠酯酶的作用是可隨機切除甲酯化果膠中的甲氧基,即從果膠的半乳糖醛酸聚糖的主鏈上脫去甲氧基,釋放出遊離羧基並產生甲醇。原果膠酶的作用是將原果膠有限水解,從不溶性的原果膠中釋放出可溶性的果膠。
  • 果膠、BSA及殼寡糖相互作用及對BSA負載效果的影響
    由於蛋白質或肽類功能食品或藥物在胃腸道環境中耐受性差,易變性或降解,且不易在腸部吸收,不能實現靶向或定點釋放,降低其功能性或治療效果。蛋白質或肽作為兩性電解質,可以通過靜電作用與易解離的高分子聚合物形成聚電解質複合物(PEC),實現包埋或負載,以改善其耐受性、穩定性及易吸收性,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 這種仿生殺菌劑真菌細菌病害通殺,成本低效果好!
    現在的乙蒜素是一種高效、無公害、廣譜的仿生農藥殺菌劑,適用於多種農作物;對真菌、細菌性病害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可有效防治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黃萎病;水稻稻瘟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爛秧病、紋枯病;玉米大小斑病,黃葉、小麥赤黴病,條紋病,腥黑穗病,西瓜慢枯病,西瓜苗期病害,黃瓜苗期綿疫病,枯萎病,灰黴病,黑星病,霜黴病,白菜軟腐病,姜瘟病,番茄灰黴病,青枯病,辣椒疫病及草莓、白朮、人參、香蕉、蘋果、葡萄、梨樹、茶葉,馬蹄、花卉,花生,大豆,芝麻等作物上的多種真菌、細菌病害,
  • 棉花要高產,是增加一個桃好還是增加鈴重好?不懂的可以看過來
    每年到棉花的蕾鈴期,許多農戶都會聚在一起議論各家棉花結桃數,好像棉花桃子結的越多產量就越高;而棉花種子經銷公司開現場會的時候,也會提前踩點,找幾個結鈴多的棉花,告訴你一株棉花上有多少個桃,一畝地有多少株棉花,一畝地產量能達到多少等等。
  • 環保型納米微囊可高效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新聞—科學網
    近日,《化學工程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製成功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在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中取得了優異的效果。 論文通訊作者劉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該病在幼苗至成株期間均可感染,植株感病後出現維管束壞死、生長停滯、迅速萎蔫、枯萎乃至死亡,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危害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