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酶對茶葉品質的研究進展

2020-11-26 騰訊網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應用於制茶工藝研究,為改善茶葉品質,許多學者在茶葉深加工中添加外源酶,酶具有專一性強,反應條件溫和,催化效率高等優點,在基本不影響其它品質的前提下利用外源酶製劑可有針對性地改善茶葉中某一特定物質的含量,進而提高茶製品的品質與產量。茶葉加工中常使用的酶有纖維素酶、果膠酶、蛋白酶及單寧酶等。

1

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茶屬於雙子葉植物,通常成熟的植物細胞壁由中膠層、初生壁及次生壁構成。其構成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及木質素。細胞壁降解酶系包括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三者皆為複合酶。將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等用於茶葉提取中,可降解細胞壁中的纖維素和果膠等多糖,改善細胞壁的通透性,提高茶葉內含物的提取率。

纖維素酶是降解纖維生成葡萄糖的一組酶的總稱,是由許多具有高協同作用的多組分水解酶組成的。習慣上將纖維素酶分為三種,分別是外切型葡聚糖酶、內切型葡聚糖酶和葡聚糖苷酶。外切型葡聚糖酶主要是破壞纖維素的結晶結構,起水化作用。它作用於不溶性纖維表面,使纖維素結晶鏈開裂,長鏈纖維素分子末端部分游離和暴露,使纖維素易於水化。纖維素晶體結構被破壞後,內切型葡聚糖酶即吸附在纖維素分子上,從鍵的內部任意位置切開β-1,4-糖苷鍵,將纖維素分子斷裂為纖維二糖和纖維三糖等。最後這些被裂解產物纖維二糖、纖維三糖和其他低分子纖維糊精由β-葡聚糖苷酶分解為葡萄糖。

果膠酶是一類分解果膠的酶的總稱,是含有多種組分的複合酶。通常情況下,根據果膠酶作用的底物和方式,果膠酶分為果膠水解酶、果膠裂解酶、果膠酯酶和原果膠酶。

果膠水解酶的作用是通過水解作用使果膠中多聚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鍵斷裂,果膠裂解酶則是通過反式消除反應促使果膠中多聚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鍵裂解。果膠水解酶和果膠裂解酶統稱為果膠解聚酶,它們的分解效果在表觀上是一樣的,即都具有降解果膠糖苷鍵的作用,都能造成還原糖含量增高和黏度降低。果膠酯酶的作用是可隨機切除甲酯化果膠中的甲氧基,即從果膠的半乳糖醛酸聚糖的主鏈上脫去甲氧基,釋放出遊離羧基並產生甲醇。原果膠酶的作用是將原果膠有限水解,從不溶性的原果膠中釋放出可溶性的果膠。

許多學者將纖維素酶和果膠酶應用在茶葉提取工藝中,發現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能有效提高茶葉內含物的提取率。楊文雄等、梁靖等、ChandiniSK等的研究均表明,使用纖維素酶或果膠酶處理茶湯,能有效增加茶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李鳳娟等利用纖維素酶進行低溫浸提,得到的水浸出物含量與無酶浸提相比更高。JaeHunKim等和汪珈慧等的研究表明,經纖維素酶處理後,茶湯中糖類、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蛋白質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果膠酶能水解茶葉中的果膠,破壞由蛋白質、茶多酚和果膠等化合物形成的穩定體系,使茶湯澄清。SandersonGW等和SaitoK等的研究表明果膠酶能有效改善茶湯澄清度,防止茶乳酪的形成。另外,Kinugasa等和SaitoK等發現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對茶葉增香也有一定積極作用。

2

蛋白酶

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使用蛋白酶將其酶解為胺基酸,不僅可以提高茶葉及茶葉蛋白的利用價值,還可以提高茶湯中胺基酸含量,改善茶湯品質。蛋白酶是水解肽鍵的專一酶類。按其水解多肽的方式,可以將其分為內肽酶和外肽酶兩類。內肽酶將蛋白質分子內部切斷,形成分子量較小的䏡和腖。外肽酶從蛋白質分子的游離氨基或羧基的末端逐個將肽鍵水解,而游離出胺基酸。蛋白質很容易與茶多酚發生絡合及沉澱作用,而酶本身也是一種蛋白質,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促進沉澱的產生,對茶飲料澄清度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酶與茶多酚形成絡合物後其活性也必然會受到抑制,影響酶的利用效率。

譚淑宜等的研究表明,在紅碎茶及綠茶提取液中分別添加0.8%蛋白酶時,胺基酸提取率分別提高196.8%和72.8%。鄭寶東等研究報導,經木瓜蛋白酶處理後,茶湯中氨基態氮含量增加13%~39%,且茶湯有明顯的鮮味感,改善了茶湯風味。蛋白酶處理還可以提高茶汁膜過濾通量,羅盈昌的研究表明,經木瓜蛋白酶處理後,茶汁的膜過濾通量提高了9%~10%。孫素的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來源的蛋白酶分解茶蛋白的效果比植物來源的好,植物來源的木瓜蛋白酶容易與茶多酚起混,微生物來源的鮮味酶效果最好,對茶湯中水溶性蛋白和非水溶性蛋白都有較強的分解作用。

3

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可以促使兒茶素類物質氧化形成茶黃素、茶紅素和其它氧化聚合物,同時伴隨兒茶素的氧化,胺基酸、胡蘿蔔素類等香氣前體發生偶聯氧化,產生各種各樣的香氣化合物。趙冰等研究結果表明,用三種外源多酚氧化酶對普洱茶進行酶促處理後,茶多酚、兒茶素、胺基酸、茶紅素、胺基酸等的含量呈極顯著下降趨勢,而茶褐素含量則呈極顯著上升趨勢。付贏萱等研究發現,在普洱茶渥堆發酵時添加多酚氧化酶,能顯著縮短發酵時間,製成的普洱茶在滋味、香氣等感官品質上基本具有熟茶的品質。

4

單寧酶

單寧酶全稱單寧醯基水解酶,它能斷裂酯型兒茶素中兒茶素與沒食子酸間的酯鍵或縮酚酸鍵並釋放沒食子酸,減少茶乳酪的形成,提高茶湯的澄清度並降低茶湯的苦澀味。

Takino等和Tsai等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單寧酶可以減少「冷後渾」現象,提高速溶茶的冷溶性。可口可樂公司利用單寧酶解決茶飲料的「冷後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單寧酶還可以改善茶湯滋味。曾洪濤等發現單寧酶能降低酯型兒茶素的含量,降低了茶的苦澀味。MinJerLu等在研究綠茶抗氧化性能時發現單寧酶處理組有更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這可能是4種兒茶素的抗氧化活性不同(EGC>EGCG>EC>ECG)引起的。

5

複合生物酶系的應用

武永福等將蛋白酶、果膠酶、纖維素酶三種酶進行復配,發現處理後的茶湯中咖啡鹼、茶多酚、水溶性蛋白質、胺基酸和水浸出物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酚氨比有所降低。LehmbergGL等用單寧酶和纖維素酶、果膠酶和半纖維素酶組成的複合酶或者植物水解酶處理茶葉,得到的產品有好的酸穩定性、茶湯色和澄清度。細胞壁多糖組分除纖維素和果膠之外還有半纖維素,因此酶法提取時適當添加半纖維素酶更有利於細胞壁的破壞。ShinjiK等在茶葉酶解提取過程中加入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發現茶葉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且Brix值增加明顯。

(安根團隊摘自潘斐:酶和現代技術在普洱茶膏加工過程的應用研究)

相關焦點

  • 茶葉細胞壁富集氟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茶學系茶葉加工課題組在學術期刊《環境汙染》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研究了茶樹葉片細胞壁結構,尤其是細胞壁果膠甲酯化與其累積氟的關係,為茶樹葉片累積氟的機理提供了新思路。
  • 水解作用對於茶葉品質的影響
    在茶葉生產製作中,水解反應以酶促水解為主,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應的一類酶 ,茶葉中研究得比較多的水解酶主要有果膠酶、纖維素酶、糖苷酶、蛋白酶和澱粉酶等。茶葉加工實質上是一個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的過程 ,其主要技術環節都與酶的控制和利用有關。許多研究表明 ,水解酶與茶葉中的可溶性糖、胺基酸及醇類香氣物質等的形成關係密切。
  • 淺論酶在茶葉初制中的應用
    茶葉中多酚類氧化物佔鮮葉乾物質總量的18%-36%,茶葉中氧化還原酶類(PPO能夠加速多酚類物質的氧化速率,使得茶葉出現葉片紅變,進而影響劉叉叉的品質(湯色、葉底、外形等)。為了能夠更好保證綠茶品質而在綠茶的初制中加入殺青這一工藝。在綠茶初制中的殺青工藝就是利用酶容易失活這一特性來鈍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 外源褪黑素處理對鮮切芒果貯藏品質的影響
    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劉帥民、胡康琦、張正科*等人研究了外源褪黑素噴灑處理對鮮切芒果貯藏過程中品質變化的影響,旨在明確褪黑素對鮮切芒果的作用效果及其相關生理機制,為褪黑素在鮮切水果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褪黑素對鮮切芒果感官品質的影響
  • 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較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豐富,是該類茶較為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白茶品質形成的關鍵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 評茶師網 從業者都在關注 優質的白茶原料主要來自福鼎、政和的高山區,這些產區不僅海拔高,而且生態環境也十分優越,為白茶品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一片剛剛採摘下的茶葉鮮葉直接泡來喝,它幾乎是沒有什麼味道的,只有經過多道工藝的加工,才會讓我們體會到那令人愉悅的鮮爽與回甘,所以茶葉的加工工藝至關重要。
  • 茶葉好不好喝 竟然與氮元素有關
    有的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後斷言,雲南臨滄至西雙版納一帶是茶樹的原產地。不同的產地,茶的風味也大相逕庭。日前,科學家在雲南揭示了茶葉風味與品質的奧秘,並在氮元素影響與茶葉風味相關的代謝產物積累模式調控多組學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茶葉生產離不開氮肥 茶農都知道,施肥是茶葉生產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增加茶葉產量和提高茶葉品質的一項重要技術。
  •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近年來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研究發現:(1)持續磷添加顯著降低了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土壤有機碳庫的貢獻,但是氮添加的效應則不顯著;(2)磷添加主要通過提高微生物殘體分解相關的酶活性,促進微生物殘體的循環再利用,進而降低微生物殘體在土壤有機碳庫中積累;(3)土壤團聚體組成和養分添加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土壤團聚體的物理保護在調控微生物殘體對養分添加響應方面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
  • 茶科普 | 茶葉中的多糖是什麼,有什麼功能?
    可以從茶樹的各個部位,例如葉片、花、果實中獲取,並且由於茶葉品種和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說原料越粗老的茶葉原料中,茶多糖含量越高。不同茶類間,烏龍茶2-3%>綠茶1-1.5%>紅茶0.5-0.1%(百分比含量是指佔幹茶重量的比例)。
  • 茶葉發酵
    說起茶葉,大家常常說「全發酵」「半發酵」「輕發酵」,這跟我們常見的「發酵食品」酸奶、葡萄酒、食醋等,是同一個發酵嗎?他們有什麼樣的不同?1、何謂「發酵」通常所說的發酵,多是指生物體對於有機物的某種分解過程。發酵現象早已被人們所認識,但了解它的本質卻是近200年來的事。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近年來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
  • 中國茶葉六大分類的起源,您知道嗎?
    各大茶產地出產的茶葉,都有一套自己的名稱,名字按產地、品種、等級、製作工藝,茶商的起名嗜好、發酵度,等因素不上下千種。記憶難度可想而知,就算是茶葉界的專家也不一定能一一道出,隨著世界各國間貿易的不斷發展,對茶葉進行相對科學的分類,就成了大勢所趨。
  • 武漢植物園酶聯體系脫色偶氮染料的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楊玉義博士在王俊研究員的指導下,成功將奧奈達希瓦氏菌(S. oneidensis MR-1)的偶氮還原酶異源表達,發現該酶能夠高效的打斷染料的偶氮雙鍵,但是該酶需要比較昂貴的輔酶NADH作為電子供體。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_食品...
    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
  • 茶葉罐會對茶葉品質影響這麼大,茶葉罐選擇有技巧,你選對了嗎?
    在買茶時,商家一般都會在茶葉罐上下功夫,務必要給大家留下茶葉產品高大上的印象。其實按我說,茶葉罐顏值固然重要,最關鍵的還是要看茶葉罐是不是滿足茶葉儲存條件,是否能一直保持茶葉品質。遙想當年趕集買茶時,賣茶人總會粗粗用報紙來包裝茶葉。茶葉買回家,我媽也沒專門準備茶葉住處。茶葉便一直呆在報紙中,隨喝隨取,好隨意。當時泡出來的茶葉總有股潮味兒。
  • 茶葉的分子存在形式
    茶葉的色香味品質,是鮮葉含有的多種化學成分及其變化產物的綜合反映。茶葉品質的優劣,首先決定於鮮葉內含有效化學成分的多寡及其配比。制茶的任務只是控制條件促進鮮葉內含成分向有利於茶葉品質的形成發展。鮮葉中所含的主要化學元素有碳、氫、氧、氮、磷等。其中氫和氧化合的水佔鮮葉總重量的四分之三。碳、氫、氧、氮等基本元素在鮮葉的乾物質中佔絕大部分,大約95%左右。
  • 茶葉為什麼要殺青
    01終止發酵2020年老族茶/匠魂網茶葉含有酶,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是一種生物催化劑,能夠加快或減緩生化反應的速度。茶葉的「殺青」,就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茶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終止發酵,決定茶類。
  • 茶葉為何苦? 安農大實驗室:酯型兒茶素是主因
    安農大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據安徽商報報導,對於愛茶之人,好茶葉是通過望、聞、品來判斷,而在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則通過各種設備,對茶葉的成分做更細緻的檢測分析。
  •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2018-09-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徑中的關鍵酶——草醯輔酶A脫羧酶,揭示了草酸代謝參與籽粒儲藏物質積累和營養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  草酸是最簡單的二元酸,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非常高。草酸在調控金屬脅迫、離子平衡和昆蟲防禦等方面起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