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分子存在形式

2021-01-09 騰訊網

存萃:

存之於天地,萃自於人世,謂之存萃。

荼蘼正當時,見萬千姿態,謂之荼見。

九曲處通幽,夷山內採擷,謂之曲水夷山。

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潤心肝脾胃,慰浮躁靈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獨行人間一場,然茶味伴時光片刻,願歲月悠長安寧。

茶葉的色香味品質,是鮮葉含有的多種化學成分及其變化產物的綜合反映。

茶葉品質的優劣,首先決定於鮮葉內含有效化學成分的多寡及其配比。制茶的任務只是控制條件促進鮮葉內含成分向有利於茶葉品質的形成發展。

鮮葉中所含的主要化學元素有碳、氫、氧、氮、磷等。其中氫和氧化合的水佔鮮葉總重量的四分之三。碳、氫、氧、氮等基本元素在鮮葉的乾物質中佔絕大部分,大約95%左右。其他化學元素含量極微,但對制茶品質影響很大。

一、水分

鮮葉的水分含量,一般在75%左右,水分含量的多數,常因採摘的芽葉部位、採摘時間、氣候條件、茶樹品種、栽培管理、茶樹長勢等等各種因素的差異而不同。

芽葉的不同葉位的水分含量,芽比第一葉多,第一葉比第二葉多,依次逐漸下降。但是梗的水分含量比芽的含量多得多,例如一芽四葉的芽的水分微77.6%,梗的水分高達84.6%。這種情況與制茶技術關係很大。

同一天內的不同採摘時間,以早上採摘的鮮葉含水量最高,傍晚為低。如祁門茶科所測定資料,上午7~8時採的鮮葉水分為77.34%,下午3~4時採的鮮葉水分只有72.81%。氣候條件對鮮葉含水量的影響很大,晴天採的鮮葉含水量低,霧天高,雨天採葉含水量特別高,依下雨的大小及時間的長短而不同。說明空氣溼度高時,鮮葉含水量也高。

茶樹品種不同,鮮葉含水量也不同,一般是大葉種含水量比中葉種高,小葉種的含水量較低。

水分在制茶過程中,既是一系列化學變化的介質,又是某些反應的基質。水分含量的變化與控制,對形成制茶品質非常重要。許多制茶技術措施是以葉子含水量為依據。許多作業是以水分含量為程度指標。如殺青程度和萎凋程度以水分剩餘量為指標。

二、多酚類化合物

鮮葉中多酚類化合物含量,佔乾物質的比重很大,大約為20%~33%。其中80%以上是黃烷醇類(也稱兒茶多酚類),佔鮮葉乾物質總量的12~24%。兒茶多酚類不僅含量多,佔比重大,而且對制茶品質影響很大。

鮮葉嫩度不同,兒茶多酚類含量差別很大。總量隨著成熟老化漸次降低。季節不同,也有差異,一般夏茶兒茶酚含量較高,春茶較少。不同品種兒茶酚含量也不同,一般來說,大葉種含量較高,小葉種含量較少。其他土壤、氣候、栽培管理等條件都能影響兒茶酚含量及其組成比例。

兒茶多酚類含量及其組成與制茶品質的關係很密切,一般說,兒茶多酚類含量較多,茶湯滋味較強。游離兒茶酚收斂性較弱不苦澀,脂型兒茶酚苦澀味較強。兒茶酚很容易氧化、縮合、聚合。這些變化是很複雜的,是多種多樣的。其變化的產物直接影響制茶品質的色、香、味。例如,由於兒茶酚氧化途徑和氧化程度的不同,產生色、香、味品質決然不同的六大茶類。

多酚類化合物總的其他成分,於制茶品質的關係也很大。黃烷酮中某些成分,由於高度水溶性和水溶液中的深綠黃色,似乎是與綠茶湯色的重要組成有關。

三、蛋白質和胺基酸

鮮葉中蛋白質含量佔乾物質的25%~35%。一般是鮮葉較嫩,蛋白質含量較高。

蛋白質主要是由各種胺基酸組成。在一定的制茶條件下,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有些胺基酸具有花香和鮮味。例如,茶氨酸具有甜鮮滋味和焦糖香;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味;丙氨酸具有花香味;穀氨酸具有鮮味。所以游離胺基酸是制茶品質中的重要組成之一。

不同季節,胺基酸含量不同。一般說春茶比夏茶含量高。不同鮮葉嫩度胺基酸含量,各個分析資料不盡相同,當變化總趨勢是春茶早期比中期多,中期比晚期多,因此可以說嫩的比老的多。但是,嫩梗胺基酸含量比芽、葉多,這是共同的分析結果。其中茶氨酸,嫩梗的含量比芽、葉高1~3倍,很值得重視。綠茶品質中嫩梗的香高味醇,可能與胺基酸含量較多有關。制茶中充分利用嫩梗的有效成分的例子不少。

四、酶

酶是植物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

鮮葉中的酶類很複雜,與制茶過程中,化學變化關係比較大的,有水解酶和氧化還原酶。

酶在制茶過程中是其催化作用,是屬於催化劑範疇。制茶技術首先是有效的控制酶的活化,促進催化作用,或抑制催化作用,或限制催化作用在某一範圍內,由此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產物,形成不同的制茶品質。這些制茶技術主要是通過控制鮮葉組織機械損傷、葉溫和葉中含水量,來達到控制酶的催化作用。

五、糖類

鮮葉中的多糖類,其中可溶性糖除構成茶湯滋味外,還參與茶葉香氣的形成。有的茶葉具有「板慄香」或「甜香」、「焦糖香」,這些香氣的形成,是制茶過程中糖類本身的變化,及其與胺基酸、多酚類化合物等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

澱粉不溶於茶湯,但在一定製茶條件下,可轉化為可溶性糖,可增進茶湯的香味。

水溶性果膠對制茶品質有一定影響,具有粘性,有利於茶葉形狀的形成。

六、芳香物質

鮮葉中芳香物質含量為0.02%~0.05%,有近50種。製成的茶葉中芳香物質組成成分較鮮葉大為增加。如紅茶芳香物質,目前分離出來的就有325種。綠茶中香氣組成成分中已鑑定出的有100多種,這說明制茶技術對茶葉香氣品質形成的重要作用。

鮮葉芳香物質中低沸點(200℃以下)成分,佔的比重很大,在制茶過程中絕大部分揮發或轉化,剩下微量。

還有一些高沸點的,具有良好的香氣的芳香物質,如苯甲醇具蘋果香,苯乙醇具有玫瑰花香,芳樟醇具有特殊的花香,這些芳香物質都參與紅茶、綠茶香氣組成成分。

購茶茶葉香氣的芳香物質種類很多,含量極微,但是組合比例千變萬化,茶葉香氣類型也就多樣化。這些差異性,一方面是由於鮮葉中化學成分組成不同,更重要的是,制茶技術條件的不同所造成的。

七、色素

鮮葉中含有各種色素,主要有葉綠素、花黃素、葉黃素、胡蘿蔔素和花青素。

花黃素類主要指黃酮及其衍生物。鮮葉中黃酮色素主要有檞皮素。檞皮素在生理上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

一般鮮葉中葉綠素含量隨著芽葉伸育、葉綠素含量逐漸增加,致嫩葉葉色黃綠、老葉深綠。茶樹品種不同,施肥、遮陰等栽培管理技術不同,能使鮮葉葉綠素含量不同。

在制茶過程中,因制茶技術條件不同,葉綠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產生不同的茶葉葉色。茶葉的葉色於茶葉的香氣、滋味是相聯繫的。因為,葉綠素的破壞,與鮮葉中其他化學成分的轉化相聯繫。覆蓋栽培的鮮葉類胡蘿蔔素含量增多,在加工中它分解,形成覆香的特徵。

八、生物鹼

鮮葉中的生物鹼,主要是咖啡鹼、可可鹼、茶葉鹼。以咖啡鹼含量最多,一般為1%~3%,其他的微量。生物鹼味苦。

咖啡鹼在制茶過程中較穩定,變化很少,茶葉中咖啡鹼含量主要由鮮葉中咖啡鹼含量所決定。鮮葉中咖啡鹼含量(相對含量)隨著新梢生長而降低。梗的含量比葉子低,嫩葉比老葉含量高。咖啡鹼含量除了鮮葉嫩度相關外,不同品種、不同季節也不同。一般是:大葉種比小葉種含量高,夏茶比春茶含量高。

相關焦點

  • 茶葉化學成分—茶葉中的糖類(果膠,美拉德反應,焦糖化反應)
    一、糖的分類1、單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如常見的戊糖:核糖、脫氧核糖;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寡糖:凡能被水解成少數(2~6個)單糖分子的糖。(常見的雙糖:蔗糖、麥芽糖、乳糖)3、多糖:凡能水解為多個單糖分子的糖。(其中以澱粉和纖維素最為重要)4、複合糖:與非糖物質結合的糖。(如糖蛋白、糖脂)5、衍生糖:糖的衍生物。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甚至農民的生活方式本身也被捲入了市場的邏輯:他們不得不以來年產出的茶葉為抵押,借貸冬天的糧食。他們依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卻不得不為參與市場競爭,為市場生產,無法自給自足。資本主義經濟並不排斥其他傳統和原始的經濟形式。只要是對資本積累有利,資本主義並不反對利用奴隸制和種種傳統的人身控制形式,來提高生產率。
  • 茶葉主要抗氧化成分
    ,是茶葉主要抗氧化物質,約佔茶葉乾物質總量的18-36%,主要由兒茶素類、黃酮及黃酮醇類、酚酸及縮酚酸、花色素類4類化合物組成。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物質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類黃色色素
  • 茶葉中的高氯酸鹽有何危害?
    前不久,一則中國出口歐洲茶葉中檢出高含量高氯酸鹽,歐盟準備制訂嚴苛標準來限制中國含高氯酸鹽茶葉進口的報導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4月8日,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表示已對此事作出跟進,並從市面抽取30個進口茶葉樣本檢測其高氯酸鹽含量,樣本包括碧螺春、烏龍、壽眉、鐵觀音、六安茶、水仙、龍井、普洱、茉莉花、牡丹王、綠茶等,全部樣本通過檢測。
  • 外源酶對茶葉品質的研究進展
    茶葉加工中常使用的酶有纖維素酶、果膠酶、蛋白酶及單寧酶等。將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等用於茶葉提取中,可降解細胞壁中的纖維素和果膠等多糖,改善細胞壁的通透性,提高茶葉內含物的提取率。它作用於不溶性纖維表面,使纖維素結晶鏈開裂,長鏈纖維素分子末端部分游離和暴露,使纖維素易於水化。纖維素晶體結構被破壞後,內切型葡聚糖酶即吸附在纖維素分子上,從鍵的內部任意位置切開β-1,4-糖苷鍵,將纖維素分子斷裂為纖維二糖和纖維三糖等。最後這些被裂解產物纖維二糖、纖維三糖和其他低分子纖維糊精由β-葡聚糖苷酶分解為葡萄糖。
  • 茶葉發酵
    3、茶葉的「發酵」——生物氧化人們常說,中國茶葉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綜合製法,分為六大茶類。但這裡的「發酵」一詞,在中國茶葉的慣用語境中,則與上述微生物發酵全然不同。在茶葉中,同一片綠葉是通過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綠茶、紅茶、烏龍茶等,這一過程也被錯誤地稱作「發酵」。這一過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應,也許更應該被稱作「生物氧化」。茶葉的「生物氧化「是細胞壁破損後,存在於細胞壁中的氧化酶類促進兒茶素類進行的一系列的氧化過程。
  • 「發黴」的茶葉更好喝?一篇看懂茶葉的黴變、白霜與金花!
    可是,茶葉中偏就有「白霜」和「金花」這些在形和神上都與黴變有那麼些相似、卻又能讓茶葉身價倍增、風味更佳的概念的存在。 所以,黴變與白霜,究竟有什麼區別、如何分辨呢? 要分辨茶葉的黴變、白霜與金花,我們首先要從概念入手。
  • 茶葉中的高氯酸鹽有何危害?影響甲狀腺
    前不久,一則中國出口歐洲茶葉中檢出高含量高氯酸鹽,歐盟準備制訂嚴苛標準來限制中國含高氯酸鹽茶葉進口的報導引發了人們的關注。4月8日,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表示已對此事作出跟進,並從市面抽取30個進口茶葉樣本檢測其高氯酸鹽含量,樣本包括碧螺春、烏龍、壽眉、鐵觀音、六安茶、水仙、龍井、普洱、茉莉花、牡丹王、綠茶等,全部樣本通過檢測。
  • 茶葉色素—茶葉中的脂溶性色素(葉綠素、胡蘿蔔素、葉黃素)
    茶葉色素是存在於茶樹鮮葉和成品茶葉中的一類有色物質,是構成茶葉幹茶色澤、茶湯顏色及葉底色澤的組成成分,含量的多少及變化對茶葉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茶葉色素一般分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其中脂溶性色素主要對茶葉幹茶和葉底色澤有影響,水溶性色素主要對茶湯起作用。
  • 電子鼻技術及其在茶葉香氣檢測中的應用及展望
    工作時,通過控制器將氣味分子採集回來,並流經氣敏傳感器;氣味分子被氣敏傳感器陣列吸附,產生信號;生成的信號被送到信號處理子系統進行處理和加工;並最終由模式識別子系統對信號處理的結果作出判斷。電子鼻的外觀和內部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
  • 7種科學上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形式
    雖然在地球上是不可能的,但它們很可能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為此,下面介紹了7種科學上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形式。以矽為基礎的生命形式矽是一種分子,其結構和化學性質與地球上大多數生命賴以生存的碳元素的性質極為相似。
  • 為什麼茶葉會苦味和澀味
    茶葉中的多酚類就是引起茶湯澀味的主要化學成分,也是水浸出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量一般佔到水溶性組分的50%-70%,是影響茶葉質量的重要指標。澀味物質的轉變多酚類物質性質較為活潑,易在酶的作用及溼熱條件下發生氧化作用,也能在常溫常壓下發生緩慢氧化作用。
  • 木材中所含水分的存在形式不包括( )。
    木材中所含水分的存在形式不包括( )。大小  列印  免費直播丨2019一級造價《交通工程》新教材解讀直播 【單選題】 木材中所含水分的存在形式不包括
  • 茶葉冷庫-茶葉儲存溫度是多少?
    茶葉冷庫-茶葉儲存溫度是多少?大型茶葉冷庫茶葉保鮮冷庫茶葉冷庫二、茶葉保鮮冷庫選址注意事項有哪些?2、茶葉冷庫建造選擇地址也是非常重要的,光照裡面的紅外輻射往往就會轉化成熱能,此時也會讓茶葉因此升溫,紫外線往往也會促使光化作用的形成,導致茶葉出現化學變化,也會讓茶葉在保質的過程中出現變質或者是老化的現象,對於茶葉造成一定的破壞;
  • 液態水存在兩種奇怪分子結構,再次更新我們認識
    正因為水的普遍存在,形成佔地球表面71%汪洋大海,所以地球上才演化出萬千生靈,進化出高智慧生命-人類。水由地球上最基的兩種物質元素構成,氫和氧,這兩種元素同時也廣泛存在於地外星球上,所以水的構成成分是那麼簡單,是那麼平庸。在科學中,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化學式為H2O。
  • 茶葉甜味口感從何而來
    德宏古茶「甜」和回甘不同,回甘是口腔內對苦澀的感覺化掉以後出現的感受。而茶葉中甜味物質的存在才是茶甜味的主要來源。茶葉甜葉物質是指茶葉中具有甜味感物質的總稱。對茶的苦味和澀味有協調調和掩蓋效果。在《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可以查詢到,讓我們在茶湯中感受到甜味的物質有三類:一、以游離態存在於茶葉中的單糖和低聚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鼠李糖、麥芽糖和蔗糖等,是茶葉甜味物質的主體部分。
  • 零下八十攝氏度,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來源:科技日報零下八十攝氏度,水以液態形式存在有助解釋極端環境下水的異常特性科技日報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對超冷水進行測量後發現,在零下80攝氏度的極低溫度下,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且由兩種液體混合而成。
  • 茶葉應該放在冷藏室還是冷凍室?
    很多人喜歡將買回來的茶葉放在冰箱中冷藏,就像其他食物一樣,存放在冰箱,起到保鮮的作用。但是問題來了,茶葉應該放冰箱中的冷藏室還是冷凍室? 通常冰箱冷藏室的溫度在0-10度,具體多少度就看個人選擇,我家冰箱冷藏室為3度左右。而冷凍室通常在0度到-5度,還有的溫度更低。
  • 零下八十攝氏度,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圖片來源:PNNL官網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對超冷水進行測量後發現,在零下80攝氏度的極低溫度下,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且由兩種液體混合而成。
  • 中國輸歐茶葉大範圍出現新型汙染物 含有毒物質
    持久性的有毒物質高氯酸鹽正在威脅中國的茶葉出口貿易,這個新的汙染物如何進入茶葉的,目前還沒有科學結論。  歐盟正在醞釀一項針對來自中國茶葉的強制性標準,即規定茶葉中高氯酸鹽的含量應在合理限值之下。  上述檢測服務公司市場經理稱,目前國內海關會對出口茶葉進行抽檢,被抽檢到的茶葉產品也會順帶檢測高氯酸鹽的含量,含量過高就直接退回了;但國內的茶葉暫時沒有檢測這一項目。  四川省貿促會的一份情況通報顯示,德國茶葉協會曾對多種茶葉樣本進行檢測,發現產自中國的所有茶葉樣本中都含有高氯酸鹽,而其他國家和地區所產茶葉中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