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我國太陽風起源研究獲系列進展

2020-11-22 科學網

極區冕洞的太陽風初始外流在漏鬥狀開放磁結構的高度形成

 

□本報記者 張雙虎

 

過去幾年中,美國宇航局多次發出警告:2013年太陽會再次甦醒,達到其活動高峰,可能會爆發更多強太陽風暴。如果一切成真,人類又沒有得力的應對措施,它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太陽打「噴嚏」 地球就「發燒」

 

1859年,英國天文學家卡林頓在觀察太陽黑子時,發現太陽表面出現了一道小小的閃光,它持續了幾分鐘。卡林頓認為自己碰巧看到一顆大隕石落在太陽上。

 

後來,有了更精良的觀測儀器,科學家發現這種太陽閃光和隕石毫不相干。有時,閃光過後地球上會一再出現奇怪的事情。一連幾天,極光都很強烈,甚至在溫帶地區都能看到。羅盤的指針也會不安分起來,發狂似的擺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漸為人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象是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合作表演的作品。另外彗星的兩條尾巴中的離子彗尾(另一條被稱為塵埃彗尾)也由太陽風造成,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周圍的氣體會被太陽風吹到後面,形成長長的離子彗尾。

 

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一種稀薄而熾熱的等離子體物質流,主要成分是質子和電子。它的速度可達800公裡/秒,是影響日地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陽風和太陽爆發的概念與我們日常天氣中的風和風暴有點類似。」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教授夏利東對《科學時報》記者說,「相對時有發生的太陽爆發而言,太陽風在行星際空間中屬於常態存在,它有高速風和低速風之分,高速流和低速流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所謂的『共轉相互作用區』,它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也能產生磁暴等影響太空飛行器和航天員安全的殺手電子。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周的下降和極小期,較大的爆發比較少,影響地磁活動的主要因素便是冕洞高速太陽風及由此形成的『共轉相互作用區』。」

 

太陽的活動對地球至關重要。資料表明,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暴、電離層暴,並影響通訊,對地面的電力網、管道發送強大地磁感應電流,影響輸電、輸油、輸氣管線系統的安全。一次太陽活動導致的輻射增強對人體來說很容易達到多次X線檢查的輻射量。它還會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情緒波動,甚至造成車禍增多,氣溫增高。

 

科學家形象地把太陽風暴比喻為太陽打「噴嚏」。太陽一打「噴嚏」,地球往往會發「高燒」。

 

逐日觀風

 

自人類觀測到太陽風以來,太陽風的形成機制就成為人類想揭開的自然秘密。

 

儘管太陽風研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是太陽風起源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最後解決。主要原因是沒有衛星能靠近太陽去觀測,所有對其起源的研究都是基於模型得來的假說。為了了解太陽風起源和加速的本質,美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它能到達七八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去實測太陽風。

 

幾年前,在空間天氣預防方面,我國除使用部分國內資料外,絕大部分要依靠國外資料。因此提高我國對日地空間天氣及其引發的磁暴、高能粒子等危害的預報能力迫在眉睫。

 

2003年1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關於推動空間天氣研究座談會」上,中科院院士塗傳詒等人提出的「夸父計劃」科學思想和基本概念得到了很多單位和專家的支持。

 

隨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等的支持下,多個科研單位和高校在「夸父計劃」的科學背景、科學目標以及為實現科學目標要求配置的有效載荷等方面展開了預先研究。「夸父計劃」現已列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探測先導性專項計劃。

 

「夸父計劃」的實施將使我國自主深空探測距離從「嫦娥計劃」的38萬公裡推進到150萬公裡,將顯著提高中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地位和形象,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空間天氣業務主要依賴國外數據的現狀,使我國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空間天氣數據源之一。

 

「太陽風源區遍布太陽表面,其起源過程中可能發生多個關鍵物理過程,這些物理過程控制著日冕的加熱和太陽風的加速。因此,研究太陽風起源的物理過程是空間物理學的關鍵課題之一。但限於觀測手段,很多理論都沒有確認。」夏利東說,「對太陽風起源、源區的瞬態活動進行多溫度的高時空和譜解析度的診斷也是『夸父計劃』的科學目標之一。」

 

風生何處

 

過去十年中,我國學者對太陽風在幾種源區,包括極區和赤道冕洞、寧靜區、冕流和活動區邊緣的起源特徵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空間物理學界曾普遍認為,太陽風來自太陽表面日冕輻射較弱的開磁場區域,這種區域被稱為冕洞。我國學者利用衛星觀測資料及日冕三維磁場構建技術,獲得了冕洞源區的物理特性,發現太陽風初始流動起源於色球網絡組織單極磁場凝聚區,並且形成具有約10 公裡/秒的初始速度。

 

2005年,以塗傳詒為首的中德科學家小組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重構極區冕洞開放磁場的三維結構,確定太陽風初始外流的形成高度,由此提出了三維太陽風起源新圖像:太陽風起源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由周圍的中尺度閉合磁圈被對流攜帶與位於色球網絡的開放漏鬥狀磁結構發生重聯而供應。

 

隨後,我國學者還進一步分析了過渡區以上低日冕的都卜勒藍移隨溫度的變化趨勢,找到了太陽風外流初始加熱、加速的證據,與太陽風沿多個磁漏鬥外流並在日冕裡匯合的圖像相吻合。此外,創建了物質和能量由流管中部供應的太陽風起源新模型,重現觀測得到外流加熱和回流冷卻。

 

「對太陽風起源的新構想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國外有學者評價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使人們對太陽風源區有了更好的理解。」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何建森說。

 

《空間研究進展》雜誌指出,如果這一概念正確,它將挑戰舊的概念,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於太陽風形成的觀點。

 

此外,過去10年來,我國學者在冕洞太陽風源區的瞬態現象研究中;在寧靜區的太陽風起源特徵研究方面;在作為低速太陽風源區的冕流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國際高水平雜誌發表論文近40篇,其中,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1篇,論文總的SCI引用近500次,先後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等多項獎勵。

 

《科學時報》 (2011-10-17 A4 基金)

相關焦點

  • 我國在太陽風起源方面研究獲一系列進展-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主要原因是沒有衛星能靠近太陽去觀測,所有對其起源的研究都是基於模型得來的假說。為了了解太陽風起源和加速的本質,美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它能到達七八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去實測太陽風。  幾年前,在空間天氣預防方面,我國除使用部分國內資料外,絕大部分要依靠國外資料。因此提高我國對日地空間天氣及其引發的磁暴、高能粒子等危害的預報能力迫在眉睫。
  • 科學網—日冕物質拋射及其對地有效性研究獲系列成果
    「CME相關問題是當前空間物理和太陽物理領域的熱門課題之一,尤其CME的對地有效性在空間天氣學研究以及空間天氣預報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王赤說,「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CME的起源、觸發機制、傳播和演化規律、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與其他太陽爆發現象的關係等方面。」
  • 鈣鈦礦太陽電池中有機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中有機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2017-07-0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0-10-30 01:29:04 來源 :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據研究人員介紹,捕食性真菌是一類特殊菌群,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由於其獨特的生態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與進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
  • 中國太陽物理學研究進展
    這個大火球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給我們提供了研究各種極端條件下物理過程的好機會,更是我們窺探宇宙奧秘的一扇窗口。太陽是離人類最近的恆星,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顆人類能觀測到其詳細結構和物理過程的恆星,也是唯一有高精度磁場測量的恆星。因此,要解決宇宙天體磁場的起源、恆星磁活動周的形成機制,以及恆星磁活動如何影響生命起源和宜居環境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太陽是已知最直接的途徑。
  • 我國科學家在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超導與能源新材料研究部副研究員李輝與英國薩裡大學教授張偉合作,在Chemical Reviews發表了題為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From Fundamentals to Commercial Deployment的綜述文章採用疊層結構是提升太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進而降低光伏單位面積成本的有效手段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日冕物質拋射及其對地有效性研究獲系列成果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最近的太空 最緊的關聯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極天文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新華網南京5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首次批量發現太陽系外行星候選體」近日入選中國天文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聯合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這是南極巡天望遠鏡相關進展和成果第三次獲此殊榮。
  • 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陳俊生報導】2013年5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
  •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科學網—薔薇分支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和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教授Stephen Blackmore和博士Alexandra H.Wortley合作,基於薔薇分支I的非固氮支系,對該支系所有4個目47科中的45科169個代表屬21個花粉形態性狀進行了演化重建分析。該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發表於《密蘇裡植物年報》。
  • 華東理工大學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宇博士在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納米能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由於其能量轉換效率高、成本低廉和製備工藝簡單等優點,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