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陳俊生報導】2013年5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Peter J. 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全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Soc., 2013, 135 (17), pp 6694–6702, DOI: 10.1021/ja402421w

 

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可以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框架結構,空腔大小達到納米量級,表現出很好的主客體性能,可以與其他物質發生多種非鍵相互作用,金屬有機配體作用使得這一類物質具有特殊的電子結構。由於這一系列特殊結構與性質,使得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在催化、物質的檢測識別、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猶他大學Peter J. 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採用自組裝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一維、二維、三維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這些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對於其應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韓克利研究團隊採用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結構二維環狀超分子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對於正方形超分子3和長方形超分子4,鉑原子的引入導致自旋軌道耦合加強,增大了系間竄躍速率,導致螢光壽命變短,量子產率降低。同時,實驗中發現超分子3和4具有長壽命磷光發射現象,理論計算表明是由於有機配體局域的三重激發態導致了長壽命磷光發射現象。三角形超分子5,存在多個分子內電荷轉移的暗態,導致螢光猝滅;表明在超分子設計合成中,合理選擇配體和金屬節點,可以得到不同的功能特性。

 

據了解, 韓克利研究團隊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光物理性質的研究,此前研究了氫鍵作用可以調配金屬-有機超分子的激發態過程(J. Chem. Theory Comput. 2009, 5, 1955.),配體對於超分子內部電荷轉移的影響(J. Phys. Chem. A 2011, 115, 6390.),超分子光物理性質與結構的關係(J. Phys. Chem. A 2010, 114, 3418.; J. Phys. Chem. A 2012, 116, 9911.)。這些結果對於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以上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相關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據了解,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可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框架結構,空腔大小達納米量級,表現出很好的主客體性能,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多種非鍵相互作用。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配位導向自組裝在多組分超分子聚集體的可控構築和調控方面展現出優異的高效性與多樣性。利用具有明確配位構型的過渡金屬為節點,通過有機構築基元的合理設計與調控,各種幾何形狀的多核金屬有機分子籠的結構設計成為可能,其中具有絕對立體構型的手性配位超分子體系也被相繼報導。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超分子協同作用,提出了稀土—稀土、稀土—過渡金屬、稀土—鹼土金屬的單步高效分離的新策略。 深耕配位超分子化學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究員孫慶福的課題組成立於2013年9月,是一個「年輕、能戰鬥」的團隊。
  • 【超分子】金屬-超分子聚合物中的「束縛」效應
    另一方面,環狀拓撲結構在材料化學,特別是生命化學和藥物化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如果通過環狀拓撲結構將線性的金屬-超分子聚合物連接起來,人們能否觀察到有別於常規金屬-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呢?近日,蘇州大學的屠迎鋒教授團隊將環狀寡聚醚酯和三聯吡啶線性配體結合,以環將兩個線性的雙(三聯吡啶)三聯苯連接在一起,合成了一類新型的具有「手拉手」結構的配體,研究該配體與Ru2+配位聚合形成金屬-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質,由此發現環狀拓撲結構的引入所產生的「束縛」效應。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楊斌)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有機電致發光材料重金屬配合物
    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研究進展由於金屬和配體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使過渡金屬配合物存在具有三線態特徵的金屬-配體電荷轉移(3MLCT)激發態。即金屬配合物中的重金屬原子的自旋偶合,使單線態和三線態混雜,三線態激子的對稱性被破壞,衰減變快,發出效率較高的電磷光。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
  • 科學網—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華理在超分子化學組裝領域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它的模擬物就是層狀組裝體(包括單層膜、多層膜、複合膜等)。層狀結構容易表徵,是研究分子間作用力及組裝方法最好的模型,又是走向實用化的器件原型,所以層狀組裝超薄膜的構築與功能化一直是超分子科學研究的熱點[2]。 1991年,G.Decher及其合作者報導了基於陰陽離子靜電作用的聚電解質多層膜的製備,稱為靜電組裝技術,拉開了層狀組裝薄膜研究的序幕[4]。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西安交大成功製備含鉍紫精衍生物—論文—科學網
    作為一類特殊的有機光電材料,紫精類化合物是一種具有優異氧化還原特性的陽離子型有機分子。在施加電壓或光照條件下,可經歷兩步可逆的單電子氧化還原並伴隨著明顯的顏色變化。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極為廣泛的應用。 但是,也因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
  • 科學網—鎢的配合物可低溫下合成金屬薄膜
    鎢的配合物可低溫下合成金屬薄膜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首次在上海舉辦。 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表示,我國有機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一方面注重科學上的交叉、原創,學術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優雅,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為化學、醫藥、材料等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