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18 國際在線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該項目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個亞種,基本囊括了青藏高原魚類優勢類群和重要區域,採用形態學、生態學、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學等方法開展研究,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青藏高原湖河縱橫,魚類物種資源豐富,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生物類群之一,高原魚類的多樣性與其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趙凱 :我們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希望通過這些魚類的基因組研究,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在基因組水平上發掘這些類群與極端環境適應相關的特殊遺傳機制,了解這些機制以後,希望將來對新品種的培育和醫藥產品的開發等具有一定的意義。

項目通過對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的主要模式為隔離分化。研究詳細地闡述了高原魚類物種分化的分子生態學機制,全面深入的展示了高原魚類多樣性演化的過程。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我省調查高原魚類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青藏高原的動物極富趣味。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中,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新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各1種,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了研究高原環境下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全世界生物學家關注的熱點區域。魚類相對於陸生生物而言,更容易受到地質變化和氣候波動下的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高原特色魚類是研究高原環境下生物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機制良好的生物材料。然而,目前高原生物進化和適應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等陸生生物。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高原鰍屬魚類是青藏高原三大魚類類群之一。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顯著的凍土融化很可能會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大量有機碳被分解釋放,形成對氣候變暖的強烈正反饋。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地面觀測資料以及有效的尺度轉換方法,目前學術界對於凍土碳庫的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昆明動物所在青藏高原發現美洲鼴族(哺乳綱:鼴科)新屬、新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師範大學合作在鼴科分類與系統演化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Morphology and phylogeny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了研究高原環境下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全世界生物學家關注的熱點區域。區農科院水產所所長牟振波研究員告訴記者:「魚類相對於陸生生物而言,更容易受到地質變化和氣候波動下的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高原特色魚類是研究高原環境下生物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機制良好的生物材料。然而,目前高原生物進化和適應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等陸生生物。」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該古地磁研究結果表明南羌塘地塊在中侏羅世位於34.6±4.6°N的古緯度位置。通過綜合分析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現有可靠的古地磁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3項主要認識:一是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期間羌塘地塊處於相對穩定的古緯度位置,並未發生明顯的緯向運動;二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中侏羅世時期的寬度為2600±710km (23.4°±6.4°);三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自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期間逐漸擴張,晚三疊世達到其最大寬度;晚三疊世後因拉薩地塊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向北運動,導致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規模逐漸縮小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18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最近的基因組資料顯示,在現存物種中,除了肺魚之外,矛尾魚是在系統發育上最接近四足類的物種,因此它為3.5億年前脊椎動物的「登陸」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在脊椎動物「登陸」過程中,其基因組會相應發生動態變化,變化之一就是已有基因的丟失和「新生」基因的加入。「反轉座拷貝」就很有可能成為這一過程中新加入基因組的一類「新生」基因。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隙蛛(漏鬥蛛科)進行研究,發現該地區在始新世-漸新世期間的造山運動對隙蛛的起源、擴散和多樣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導致了部分隙蛛類群的滅絕。多數生物學家認為青藏高原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形成與高原的隆升過程密切相關,自中新世以來快速隆升觸發了動植物類群在該時期的輻射進化;但地質學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自始新世中期就已經接近了今天的高度。這使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對青藏高原的隆升時間的產生了不同看法並導致了明顯的衝突。
  • 西北研究院等在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通過對地表能量、水分和碳循環的影響,在局地和全球氣候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目前仍缺乏對整個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時空特徵、變化趨勢以及潛在原因的認識。基於此,研究人員以1960-2014年青藏高原觀測的季節性凍土凍結深度為基礎,分析凍結深度以及凍融期的時空特徵和變化趨勢,探討與氣候、地理因素的關係,並預估整個青藏高原區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因為缺乏容易獲取且長時間序列、高精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氣溫數據,較長的時間序列、高空間解析度和高精度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評估研究尚需深入。同時,地表溫度與氣溫都是地表能量平衡的結果,為利用遙感地表溫度估計多年凍土熱狀態監測的氣溫指標帶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