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那裡的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但其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團隊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相關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團隊還評估了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土壤碳庫輸入和輸出的微小改變都可能較大程度地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加速或減緩全球變暖進程。因此,土壤碳周轉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焦點問題。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0-20 cm),底層(20 cm以下)土壤碳庫對增溫的響應機制尚不明確。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碳循環過程的影響,全面評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狀態變化及其對碳釋放影響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進一步探討區域和全球尺度上多年凍土碳的氣候反饋效應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研究提供了科學參考。研究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對過去幾十年來北極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及碳循環的研究進行了定量比較,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是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地區。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全球永久凍土中存儲了大量土壤有機碳。全球變暖引起凍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並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形成正反饋效應。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寒旱所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變化預測研究獲進展
凍土活動層厚度的季節變化主要依賴於氣候,同時與海拔、緯度、活動層巖性、含水特徵、地中熱流以及影響地面溫度變化進程的地形特徵和下墊面性質有關。活動層厚度的變化是影響寒區生態環境最活躍的因素。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和水熱動態變化過程影響著凍土區水文和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理及地球化學過程。同時,隨著活動層厚度的增加,多年凍土中儲藏的有機碳和溫室氣體將逐步釋放到大氣中,進一步影響局域甚至全球氣候變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過去幾十年,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了以凍土活動層厚度增加、熱融喀斯特加劇等為標誌的融化現象。顯著的凍土融化很可能會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大量有機碳被分解釋放,形成對氣候變暖的強烈正反饋。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
-
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據預測,青藏高原升溫遠高於其它地區,科學評估氣候變暖對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的影響及其過程機理,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念鵬、溫學發及其團隊,依託當雄生態站的模擬增溫實驗、垂直樣帶和橫跨東西水平樣帶,採用原位控制實驗+樣帶調查+室內培養的技術體系,從土壤有機質組分、結構及其溫度敏感性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溫度升高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氮素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之一,可調控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以往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加速凍土區土壤氮轉化過程,釋放在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效氮,進而促進植被生長,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於凍土融化引起的土壤碳釋放。凍土區碳-氮交互作用成為全球變化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理解碳-氮交互作用的方向和強度,須先釐清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但目前仍然缺乏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的大尺度證據。
-
土壤汙染修複課題逐步深入 多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南京土壤研究所課題組就此展開了深入摸底,在青藏高原草氈表層形成過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進展,並且利用稀土元素和13C雙向標記研究團聚體動態變化。 鐵是所有生物生長發育的必須營養元素之一,包括植物和動物,因為其參與生物體內眾多氧化還原過程,同時還參與植物體內葉綠素的形成。雖然鐵在土壤中的含量相當高,但在鹼性土壤中,鐵是以氧化鐵和氫氧化鐵的形式存在的,其有效性很低。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藏鐵路公司負責人盧春房說,經過3年多的科研攻關,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鐵路凍土工程所採取的措施證明十分有效,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段550多公裡,而凍土也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遇到的最大的技術性難題,凍土與生態環保、高原缺氧並列為青藏鐵路面臨的世界性三大難題。青藏鐵路公司黨委書記盧春房告訴記者,青藏鐵路風火山凍土觀測站通過近40年的觀測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