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及其分解過程對溫度變化的響應機制

2017-11-06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碳貯量巨大,在氣候變暖情景下,其土壤碳貯量的微弱變化對區域碳源/匯功能產生重要影響。據預測,青藏高原升溫遠高於其它地區,科學評估氣候變暖對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的影響及其過程機理,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念鵬、溫學發及其團隊,依託當雄生態站的模擬增溫實驗、垂直樣帶和橫跨東西水平樣帶,採用原位控制實驗+樣帶調查+室內培養的技術體系,從土壤有機質組分、結構及其溫度敏感性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溫度升高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利用垂直樣帶和東西水平樣帶,研究人員揭示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組分的空間格局,並定量探討了溫度和降水變化對它們的影響機制。依託當雄生態實驗站模擬增溫實驗平臺,他們定量評估了增溫對土壤有機質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發現6年增溫對土壤碳貯量影響不大,但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機碳、非團聚體碳和水穩性團聚體。因此,氣候變暖可能通過降低土壤有機結構的穩定性,增加原有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潛力,進而影響青藏高寒草地碳收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上。

  此外,研究人員採用自主研發的土壤微生物呼吸連續測定系統和自創的「自動變溫培養+連續自動測試」新模式,發現土壤有機質分解溫度敏感性(Q10)整體表現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有趣的是,當採用日動態溫度模式對室內培養狀況下土壤呼吸速率進行測定時,發現土壤呼吸對溫度變化(升溫階段vs.降溫階段)的響應存在顯著差異,Q10表現為升溫階段顯著低於降溫階段。這為更好地闡釋未來溫度變化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呼吸的影響、尤其是對溫度變化不對稱性(白天vs.夜間;春季vs.秋季)的影響提供了新視角。

  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及其分解過程對溫度變化的響應,為準確評估氣候變暖情景下青藏高寒草地碳收支狀況,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地理所可楨傑出青年人才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1 2 3 4 5 

  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碳貯量巨大,在氣候變暖情景下,其土壤碳貯量的微弱變化對區域碳源/匯功能產生重要影響。據預測,青藏高原升溫遠高於其它地區,科學評估氣候變暖對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的影響及其過程機理,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念鵬、溫學發及其團隊,依託當雄生態站的模擬增溫實驗、垂直樣帶和橫跨東西水平樣帶,採用原位控制實驗+樣帶調查+室內培養的技術體系,從土壤有機質組分、結構及其溫度敏感性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溫度升高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利用垂直樣帶和東西水平樣帶,研究人員揭示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組分的空間格局,並定量探討了溫度和降水變化對它們的影響機制。依託當雄生態實驗站模擬增溫實驗平臺,他們定量評估了增溫對土壤有機質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發現6年增溫對土壤碳貯量影響不大,但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機碳、非團聚體碳和水穩性團聚體。因此,氣候變暖可能通過降低土壤有機結構的穩定性,增加原有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潛力,進而影響青藏高寒草地碳收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上。
  此外,研究人員採用自主研發的土壤微生物呼吸連續測定系統和自創的「自動變溫培養+連續自動測試」新模式,發現土壤有機質分解溫度敏感性(Q10)整體表現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有趣的是,當採用日動態溫度模式對室內培養狀況下土壤呼吸速率進行測定時,發現土壤呼吸對溫度變化(升溫階段vs.降溫階段)的響應存在顯著差異,Q10表現為升溫階段顯著低於降溫階段。這為更好地闡釋未來溫度變化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呼吸的影響、尤其是對溫度變化不對稱性(白天vs.夜間;春季vs.秋季)的影響提供了新視角。
  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及其分解過程對溫度變化的響應,為準確評估氣候變暖情景下青藏高寒草地碳收支狀況,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地理所可楨傑出青年人才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1 2 3 4 5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然而,目前仍缺乏氮富集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狀調控草地生產力的實驗證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依託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建立的長期氮添加實驗平臺,揭示了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與生態系統生產力以及水分、光照和磷元素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之間的關聯。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據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2019-10-09來源:中國科學院學習平臺作者:賈娟 馮曉娟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儲量最大的活躍碳庫,植物將光合作用產物以凋落物(包括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和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輸入土壤,土壤有機質又在微生物調控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
  • 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原標題: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旨在鼓勵加強學科組與國外傑出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研究。自2017年,受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資助,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William R.
  •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
    :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對準確評價土壤有機質的穩定性及其在土壤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的研究方法中,固態13C核磁共振波譜技術(Solid-state13C-NMR spectroscopy)具有獨特優勢,對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的解析更貼近真實狀態,近年來已取得諸多新進展和新突破。論文綜述了近年來應用13C-NMR測定土壤全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腐殖質組分的有機碳化學結構特徵,進一步分析了影響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變化的因素。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年第57卷第3期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科學,是土壤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星耀武 攝中新網昆明7月31日電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1日發布消息:該園科研人員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 科學家找到高寒植物「供給地」和「避難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星耀武團隊對青藏高原腹地及周邊的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地區(簡稱THH)植物多樣性研究後發現,該地區高寒植物多樣性是在漫長而複雜的造山和氣候變化驅動下,通過擴散過程、高寒生物區的擴張以及就地物種形成事件積累下來的。橫斷山不僅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還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寒多樣性的主要來源。7月31日,相關研究在《科學》發表。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微波遙感團隊評價了現有被動微波遙感土壤水分產品的精度與不確定性來源,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一種基於變化探測原理的土壤水分估算方法,根據植被指數與地表發射率之間的三角空間關係,提出一種基於植被指數估算像元發射率變化範圍的經驗方法。
  • 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國家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態退化情況依然存在,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形勢並不樂觀。趙志剛,史小明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演變、修復與保護》一文,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趨勢,分析了溼地面積變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現狀與原因。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科學家通過生物標誌物和同位素追蹤技術,發現微生物能產生多種且穩定的有機質,這突出了微生物過程在土壤有機質穩定性中的作用。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生態退化得到有效控制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也是高原畜牧業的基礎。由於氣候變化和超載過牧等原因,高寒草地不斷退化,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草地面積為82萬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