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2021-01-11 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

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闡明長期快速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不僅關係著深入理解高寒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的平衡以及季節動態,而且與高原牧民的生產生活、大量野生動物的生存與保護密切相關。

據介紹,此前,相關衛星遙感觀測數據研究表明,高寒草地植被的春季物候趨於提前。但相關研究缺乏長期野外觀測的證據,並且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從而引起高寒植被生長預測的較大不確定性。

賀金生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依託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通過對1980-2014年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長期動態監測,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自1980年至2014年,氣候變暖促進了高寒草地植被快速生長期的提前,導致春季生物量生產增加;生長季中期生長速率加快,但土壤水分虧缺加快了快速生長期的結束,導致秋季生物量生產下降,但植被的年生物量積累沒有明顯的變化。這些發現首次為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長期變化提供了直接觀測證據,表明物候提前和生長加速共同重塑了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植被生長格局。

該課題組近五年相關工作還表明,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樣性在維持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產力穩定性中起到重要作用,氣候變暖會降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產力穩定性。

記者了解到,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蘭州大學科研啟動經費以及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項目的資助。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Ecology Letters(《生態學通訊》)上。(完)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據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在生態系統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氣候快速變化不僅影響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還會改變高寒生態系統中碳、水和能量的平衡以及季節動態。這些氣候條件引起的生態系統過程改變,直接關乎青藏高原5,000萬隻綿羊、1,400萬頭犛牛和大量野生有蹄類動物的生存,而畜牧的生存又直接關乎青藏高原500萬當地牧民的生產和生活。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有趣的是,當採用日動態溫度模式對室內培養狀況下土壤呼吸速率進行測定時,發現土壤呼吸對溫度變化(升溫階段vs.降溫階段)的響應存在顯著差異,Q10表現為升溫階段顯著低於降溫階段。這為更好地闡釋未來溫度變化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呼吸的影響、尤其是對溫度變化不對稱性(白天vs.夜間;春季vs.秋季)的影響提供了新視角。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國家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態退化情況依然存在,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形勢並不樂觀。趙志剛,史小明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演變、修復與保護》一文,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趨勢,分析了溼地面積變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現狀與原因。
  •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2016-11-09 青藏高原研究所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羅天祥課題組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吳波課題組以我國北方乾旱區沙地上廣泛分布的油蒿種群為研究對象,跨越不同植被類型和降水梯度(150-400mm),系統分析測定了幾個關鍵葉性狀指標和相關冠層特徵沿降水的變異規律。
  • 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團隊,系統揭示了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相關研究結果新近發表於《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Ecology)》。  團隊成員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
  • 青藏高原所指向夏至日的光周期鐘調控高寒樹木生長及養分利用研究...
    許多研究表明,環北極和高山林線的近百年樹輪寬度指數並沒有隨夏季溫度的增加而普遍增加,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異常生長響應」(divergent growth response)。國際學術界針對這種「異常生長響應」現象的解釋缺乏共識,主要爭論焦點是:樹木生長的溫度敏感性是否隨氣候變化發生改變?樹幹徑向生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葉生理過程的調控?目前,仍缺乏長期定位觀測數據來理解上述科學問題。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青海:推動氣候變化與高寒生態研究
    中國氣象報記者戴隨剛 通訊員趙慧芳 羅生洲報導 為深入交流氣象研究新成果,推動高原氣象研究和青海氣象業務的發展,7月8日和10日,由青海省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省氣象學會及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在西寧聯合舉辦了「氣候及雪/冰變化對高寒生態環境影響」和「全省氣候變化與高寒生態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氮素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之一,可調控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以往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加速凍土區土壤氮轉化過程,釋放在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效氮,進而促進植被生長,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於凍土融化引起的土壤碳釋放。凍土區碳-氮交互作用成為全球變化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理解碳-氮交互作用的方向和強度,須先釐清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但目前仍然缺乏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的大尺度證據。
  • 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長江黃河源區具有多種典型高寒生態系統,因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而難逃生態環境退化厄運。  急劇退化的高寒生態環境  高寒沼澤生態系統、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是3種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
  • 熱融湖塘形成對高寒草甸土壤環境的影響研究
    青藏高原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殊的高寒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無論是在整個系統還是各子系統,均具有結構簡單、生產力水平低、穩定性差、修復能力弱、易受外界營力幹擾特點。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土壤環境更受高原特殊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及成土過程等作用要素的限制,有其獨特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並且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比較強烈。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如今高寒的青藏高原,4700萬年前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