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研究結果新近發表於《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Ecology)》。

  團隊成員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尚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研究通過長期野外原位模擬增溫增水控制實驗,觀測了高寒草地優勢植物物候期和生產力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暖幹年份,增溫推遲植物物候期,而增水則使物候期提前。增溫降低禾本科和莎草科優良牧草生產力,而增水對其具有正效應。同時,植物物候期變化又可以調控優良牧草生產力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發現,增溫可以使早熟禾(Poa pratensis)推遲返青,使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推遲枯黃;上述物候期變化對生產力具有間接正效應,因而與增溫帶來的直接負效應存在抵消作用。該研究結果明確了溫度升高不利於高寒草地優良牧草生物量積累,但植物可通過改變自身生長進程和生活史對策,儘量減少增溫引起的負面影響。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據預測,青藏高原升溫遠高於其它地區,科學評估氣候變暖對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的影響及其過程機理,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念鵬、溫學發及其團隊,依託當雄生態站的模擬增溫實驗、垂直樣帶和橫跨東西水平樣帶,採用原位控制實驗+樣帶調查+室內培養的技術體系,從土壤有機質組分、結構及其溫度敏感性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溫度升高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如今,他放棄了成都安逸的退休生活,毅然回到高寒缺氧的高原腹地,繼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密碼。身穿軍大衣、蜷縮在解放牌大卡車的木椅子上,剛從學校畢業的他一路搖搖晃晃地翻過了海拔3940米的達坂山,來到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站。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因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周華坤研究員(國科大博士生導師)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高寒草甸進行了氮沉降和降水處理的田間模擬實驗,旨在系統揭示青藏高原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水分和氮添加的響應規律。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草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肉、奶、皮、毛等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產品,同時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育、初級生產力和碳固持等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 青海三江源人工降雨成效明顯 湖泊草地面積增加
    中新社西寧11月20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實施以來,使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河流徑流量、湖泊面積均呈增加態勢,有效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李林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本文綜合回顧了現有針對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的研究,並基於站點觀測、格點融合觀測、陸面同化及衛星遙感等多源數據,對黃河源區的氣溫、降水、蒸散發、河川徑流量和陸地水儲量等主要水文氣候因子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統計分析;並利用高解析度土地利用資料庫分析了黃河源區草地退化的特徵;最後,基於上述結果,針對黃河源區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給出了思考和對策建議。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犛牛恐怕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 班禪大師曾經說過:「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民族」。 青海賦予犛牛生活場,犛牛回饋之一切。犛牛為藏民族提供了衣食住行,人們吃的犛牛肉、飲的犛牛乳、住的犛牛毛帳篷,騎乘馱運靠犛牛,穿戴犛牛織品。
  • 紅原縣原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胡廷武貪汙一案...
    2、 2012年 ,被告人胡廷武利用其身為紅原縣科學技術局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的職務上的便利,通過虛列「草原犛牛酸奶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發與示範」項目研究人員和合作單位等方式,套取國有資金30萬元非法佔為已有。
  • 青海:推動氣候變化與高寒生態研究
    中國氣象報記者戴隨剛 通訊員趙慧芳 羅生洲報導 為深入交流氣象研究新成果,推動高原氣象研究和青海氣象業務的發展,7月8日和10日,由青海省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省氣象學會及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在西寧聯合舉辦了「氣候及雪/冰變化對高寒生態環境影響」和「全省氣候變化與高寒生態
  • 西藏將採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拉薩9月9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全球氣候變暖帶來了西藏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冬季增溫明顯,降水量變化區域性波動較大,氣候變化區域差異較顯著等。為此,西藏將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挑戰。    近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發改委和氣象局發布的《關於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