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人工降雨成效明顯 湖泊草地面積增加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寧11月20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實施以來,使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河流徑流量、湖泊面積均呈增加態勢,有效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李林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也是中國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

據了解,2006年三江源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正式開始,至今已在三江源地區實施飛機增雨作業202架次,飛行航程117.8萬公裡,同時依據空中雲水資源精細評估,科學劃設了6大類17個重點作業區,形成科學合理的空地作業布局,增雨作業效率明顯提升。

據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監測,2004年以來,三江源地區黃河源扎陵湖和鄂陵湖水體面積呈先增後減再增的波動變化趨勢,2020年扎陵湖和鄂陵湖水體面積較歷年(2004年~2019年)平均分別增加2.6%和1.2%,湖泊面積總體呈波動增加的變化趨勢。

另據三江源地區草地遙感監測,受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響,2020年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較2019年增加4%,對草地生產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李林表示,統計對比表明,人工增雨作業15年來,有效增加了三江源區域的降水量,在改善生態環境、增大湖泊溼地面積、增加流域徑流量、提高牧草產量和緩解水資源短缺等方面的綜合效益明顯,促進了生態環境趨於良性態勢發展。(完)

相關焦點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綜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種群增多活動範圍擴大,植被恢復,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動植物種群增加顯著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覆蓋青海省玉樹、果洛全境和海南、黃南、海西的部分地區,總面積3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效果明顯
    近期,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科院地理所等單位組織完成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2013-2017年)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工作。評估顯示,二期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區生態狀況總體穩定,溼地與水體生態系統整體有所恢復,草地淨初級生產力和產草量整體保持穩定,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水土保持量和防風固沙量有所增加,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措施效果明顯。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於2013年正式頒布,實施期限為2013-2020年,總面積為39.5萬平方公裡。
  • 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新華社西寧8月12日電題: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新華社記者王金金、耿輝凰他雖年過六旬,仍能一年六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採集一線生態數據服務50餘家國內外科研機構及教學單位;他曾告別家人遠赴丹麥求學,回國後潛心研究退化草地治理,還綠萬畝黑土灘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據達日縣的測定,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鼠洞的密度高達2715~8400個/公頃,覆蓋草地40%以上的面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並期望在數年之內實現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
  • 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保護價值。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工程師張帥旗介紹,溼地是全球四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
  • 心中的山水深情——青海三江源區土壤侵蝕強度及面積均呈下降趨勢
    經對比分析,到2019年,三江源區土壤侵蝕面積減少了102.08平方公裡,總體呈下降趨勢。  依據歷年遙感監測結果,在三江源侵蝕面積最大的是草地,其中東部地區草地、林地受水力侵蝕影響較大,西部地區草地、灌木受凍融侵蝕影響較大。根據歷年土壤侵蝕各強度的分布來看,三江源區的土壤侵蝕呈現出由劇烈、極強烈、中度侵蝕向輕度和微度侵蝕轉化的態勢。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青海新聞網訊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張德海,在那間簡陋的會議室裡講述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時神採飛揚。在離他千裡之遙的三江源腹地,藏羚羊正在雪原上奔跑,白唇鹿正在山坳中覓食,紅景天龐大的根系正在雪被之下做著一個關於春天的夢。
  • 我國人工增雨(雪)作業覆蓋面積達500萬平方公裡
    一架大型固定翼無人機攜帶著碘化銀焰條燃燒裝置,在火箭的助力下直衝雲霄,不斷向雲層播撒人工增雨催化劑。兩個多小時後,完成雲中播撒作業的無人機,自動打開降落傘,成功著陸。「催化劑起到了人工增加降雨的效果,為乾渴的草原帶來了更多的甘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局長張守保說。和巴音布魯克草原上這一幕類似的人工影響天氣的情景,在我國南北各地時常出現。
  • 青海未來50至100年氣候變暖趨勢將加劇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青海生態環境表現出如下退化趨勢:一是草場退化,20世紀末三江源地區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已經達到1247萬公頃。二是土地沙化,1959年我省沙漠化土地面積596萬公頃,20世紀80年代中期,沙漠化土地面積增加至956萬公頃,90年代中期後又增加到1256萬公頃。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面積每年還在增加
    青海湖是一個高源湖泊,是我國的第一大湖,位於青藏高原的西北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離西寧市180公裡。四周群山環繞,整個青海湖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屬於高原湖泊。湖水的鹽份含量很高,因為是常年乾旱的高原湖泊。
  • 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原標題: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新華網西寧10月7日電(記者李亞光)清晨迎著朝陽騎馬將牛羊趕至草場,是62歲的青海牧民多布旦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   從8歲起放牧,多布旦大多數時候都和牛羊待在一起,這樣簡單規律的放牧生活他過了大半輩子。多布旦熟稔牲畜的生活習性,把它們餵養得健康肥壯。
  •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09月29日09:28   新華網西寧9月29日電 (記者何偉)記者29日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獲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4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在惠及民生的人畜飲水項目上,目前已使1.7萬名當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
  • 人工降雨真的會增加降雨量嗎?人工降雨背後的故事
    人工降雨成為了目前我國最為歡迎的一種方法,在我國,人工降雨已成為一種常態。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到2014年,在全國的357個城市發射了71萬枚火箭,535萬發炮彈,這些總共花費了65億元人民幣,帶來了3100億升的人工降雨。就目前來說中國是世界最為熱衷人工降雨的國家了,如美國每年花費用於人工降雨的資金不足我們的十分之一。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鳥類棲息的樂園
    顯然,三江源的溼地、湖泊、島嶼、紅草灘、灌木林和針葉林,無疑是鳥類非常適合繁衍棲息的環境。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道路設施完善,交通以及通信的方便和發達,攝影攝像設備及技術的不斷完善,眾多專家學者調查區域更加拓展,調查時間增長,對三江源地區鳥類認知更加深入。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