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效果明顯

2020-11-30 人民網青海站

  近期,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科院地理所等單位組織完成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2013-2017年)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工作。評估顯示,二期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區生態狀況總體穩定,溼地與水體生態系統整體有所恢復,草地淨初級生產力和產草量整體保持穩定,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水土保持量和防風固沙量有所增加,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措施效果明顯。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於2013年正式頒布,實施期限為2013-2020年,總面積為39.5萬平方公裡。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圍欄封育、黑土灘治理、鼠害防治等措施,不僅有效提高了工程實施區內牧草的高度、蓋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加了黑土灘經植被建植後草地生產力迅速,且圍欄內營養枝平均高度、生殖枝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別高於圍欄外對照區11.6%、15.9%和22.2%。

  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相比,工程實施區內生態系統宏觀結構總體好轉,水體與溼地生態系統面積增加了308.91平方千米,聚落生態系統面積增加130.99平方千米,荒漠生態系統面積減少265.38平方千米,退化或好轉的草地總面積為7401.02平方千米,水體與溼地生態系統面積淨增加308.91平方千米,增加0.6%,空氣品質整體處於優良級別,優良天數比例在93%以上,地表水水質整體上呈「穩中變好」的趨勢,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以I、II類水質為主。

(責編:陳明菊、楊陽)

相關焦點

  • 心中的山水深情——青海三江源區土壤侵蝕強度及面積均呈下降趨勢
    ,生態保護與修復初見成效。劉偉偉說,三江源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包括谷坊、溝頭防護、護岸牆等溝道和坡岸防治工程,植物措施包括造林、種草、封禁等措施。宏觀而言,工程措施能夠迅速遏制溝道及岸坡的水土流失,見效快,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而植物措施見效較慢,甚至在措施實施之初還會造成二次流失,但當地表植被恢復到一定程度時能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狀況。
  • 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模式及措施探討
    治理好河流即可以大大幫助防汛工作的展開,又對改善水生態環境具有重大的幫助。 1河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模式 1.1保護將河流水生態系統中保存較好的部分妥善的保護起來,禁止開發及人為幹擾,防止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
  •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2021-01-16 1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09月29日09:28   新華網西寧9月29日電 (記者何偉)記者29日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獲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4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在惠及民生的人畜飲水項目上,目前已使1.7萬名當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
  • 2018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會在魯東大學召開
    大會以「保護自然,修復生態,共創海洋生態美景」為主題,圍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方法、成功經驗、對策措施和工作建議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專家學者以及沿海省市的代表共600餘人參加大會。會議由魯東大學和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會長周茂平在會上致辭。
  • 八部委出臺措施 落實溼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
    我國溼地保護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如何做好溼地保護?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  溼地資源質量尚可,但利用強度遠高於其他生態系統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包括湖泊、沼澤、灘地等,其最明顯的標誌是有水的存在。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加強保護修復 草原生態質量明顯提高...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加強保護修復 草原生態質量明顯提高 | 回眸林草「十三五」 2020-11-29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
    2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優化措施 2.1投融資機制更具多樣性和創新性土地整治資金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社會投入、金融投入為輔。而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將結合中央預算安排下的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探索多元融合的投資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環保資金,鼓勵政府與政策銀行設立生態基金、發行綠色債券,激發利益相關者與義務人的內生動力,引導群眾無償投工投勞,形成整治修復投融資新機制。
  • 未來40年三江源區升溫顯著 氣溫可能升高1.62-1.73攝氏度
    新華社西寧2月10日電據青海省氣象局監測顯示,近50年來,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我國最大生態功能區三江源區氣溫顯著增暖,在這一趨勢下,未來40年,三江源氣溫還可能升高1.62-1.73攝氏度。  氣象專家分析評估了過去50年來三江源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指出隨著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措施的實施以及降水量的增多,三江源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止。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良,從水面廣闊的水庫,到蜿蜒的河流,整體風貌與溼地景觀及周圍環境自然協調,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教和旅遊觀光的價值。自公園獲批試點建設以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區委、區政府積極推進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蒙草生態團隊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先後完成了河道景觀建設、溼地生態修復、室內外科普宣教體系建設以及智能監測系統等多項內容。
  • ...生態水文調控、水生態系統構建等措施,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
    2020年是滇池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的收官之年。作為滇池水汙染治理以及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昆明滇投公司」)一直在為昆明市乃至雲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攻堅克難、衝鋒陷陣,譜寫著滇池治理的「滇投篇章」。
  • 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始申報了!
    「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同時支持開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支持重點  按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對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態受益範圍較廣的海域海岸帶和海島修復等中央地方共同財政事權事項,主要包括在影響海洋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區域、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和生態問題突出的關鍵區域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 《新聞聯播》點讚海南人工珊瑚礁生態修復 成效明顯
    原標題:視頻 |《新聞聯播》點讚海南人工珊瑚礁生態修復 成效明顯   相關新聞報導》》   三亞海洋生態修復效果顯著這是三亞蜈支洲島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利用不鏽鋼材質的人工礁基,移植造礁石珊瑚,加速珊瑚苗生長,促進珊瑚礁群落的加速形成。   為了加快珊瑚及珊瑚礁的保護和恢復,自2013年起,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會同國家海洋局、中科院等多家單位連續四年在蜈支洲島周邊投放了500多個不鏽鋼材質的人工礁基,並移植了3500多個造礁石珊瑚,同時,還投放了2000多個水泥魚礁和廢棄的舊船。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的一項偉大戰略,水生態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水生態文明正在初步形成,了解我國水生態系統正在面臨的現狀和問題,實施生態保護及修復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要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努力向事前保護和自然恢復的方向轉變,改變從前的「以需定供、經濟最優、技術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把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策略相互融合,以此才能建設友好生態水工程。(2)流域總體規劃和系統修復。
  • 「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要保護
    聚焦話題「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西湖邊有10多對留守鴛鴦,西溪植物、昆蟲和鳥類的多樣性顯著增加西湖與西溪,水系人文相通,都是杭州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雙西」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 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相當一部分自然生態系統處於輕度退化的狀態,如有些森林已殘缺稀疏,或轉變為天然次生林。對這些生態系統要在優先保護的前提下,加以適當的培育措施(撫育管理、促進更新等)進行生態保育或生態保護。    有一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受到較嚴重的損傷或破壞,如過伐、過牧、過墾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嚴重退化。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矯月見習記者馬宇薇12月31日,《證券日報》記者從蒙草生態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關於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顯示,內蒙古包頭昆都侖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由蒙草生態參與實施。
  • 綠會政研室對《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
    」的規定《規劃》是我國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要意義。《規劃》作為政策性框架文件,對涉及的有關省份具有極大的影響,若缺失原則性規定要求,不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尤其是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可能會導致各地大幹快上,全面甚至過度修復現象頻發,一方面浪費國家寶貴的財政資源,另一方面生態修復的效果顯微,甚至與《規劃》設計的初衷相悖。因此,基本原則中建議增加「堅持節約優先,實施有限修復」的內容,從頂層設計上進行源頭控制。
  • 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中國日報1月11日電 為指導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標準規範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於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該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河湖生態系統調查與評價、設計原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質保護與改善、河湖地貌形態保護與修復、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文化傳承與水景觀構建、材料和施工、監測和管理等。
  • 生態地質調查新使命:服務生態保護與修復
    生態保護與修復是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落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新職責,需要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實現源頭保護、利用節約和破壞修復,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功能穩定,促進自然資本保值增值。生態保護與修復是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