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2020-11-29 中國林業新聞網

 呵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資料圖

    生態修復,是恢復生態學中出現的新詞,是生態恢復重建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那什麼是生態修復?我們不妨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來對其內涵進行探討。

    何謂「生態修復」?

    提到「生態修復」,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生態重建」。

    2002年以來,最新的定義為:生態重建是協助一個遭到退化、損傷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其中,「協助」是關鍵詞。誰來協助?當然是人類。生態重建的實質,是希望人為地創造或促進生態系統發展,在實施過程中,雖然通常以工程和經濟方面的考慮為主,但主要的邏輯和理念仍必須是生態學的。

    「生態重建」的英文科學術語是「Ecological Restoration」,但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曾譯作「生態恢復」,這是個很大的誤解。因為在西方學術文獻中,生態恢復(recovery)是特指「自然回復到原來事物,即生態系統被幹擾之前的生態結構的過程」,「恢復」的發生是沒有人的直接參與的自然發生過程,而「生態重建」卻是在人為活動的輔助下實施的,這就是「恢復」與「重建」二者的根本區別,不容混淆。

    「生態重建」不僅英文釋義不同於「恢復」,其科學含義與技術也要比「生態恢復」豐富得多,在生態管理中處於更高的層次,在生態文明和理念上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而生態修復,比生態保護更具積極含義,又比生態重建更具廣泛的適用性,也可用於人工生態系統。生態修復既具有恢復的目的性,又具有修復的行動意願,在中國語境中越來越被廣泛應用。

    是否可以用生態修復來取代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筆者認為都不行,它只是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生態修復的作用與地位是什麼?

    地球上現存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溼地、河湖水域、海洋,大多處在不同的退化階段,因而,需要不同的對待和處置。

    其中,一小部分自然生態系統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它們大多處在開發較晚的國家和地區。由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一部分原始生態系統,如原始森林、原始草原,仍將成為人類開發利用的對象。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社會生態意識的覺醒,對大部分原始生態系統實施或將要實施封閉式的保護,設立各種自然保護區或各種其他類型的保護地。

    相當一部分自然生態系統處於輕度退化的狀態,如有些森林已殘缺稀疏,或轉變為天然次生林。對這些生態系統要在優先保護的前提下,加以適當的培育措施(撫育管理、促進更新等)進行生態保育或生態保護。

    有一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受到較嚴重的損傷或破壞,如過伐、過牧、過墾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嚴重退化。對這樣的生態系統要採取較為強烈的修復措施,包括改造(如低效次生林改造)、改良(如草場改良)等措施,以改善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通過各種保護(如禁伐、禁墾、禁牧,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和修復措施,達到生態系統的再植復原和恢復重建的目的。

    在原來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徹底破壞消失的土地上,需要採取決然的重建或新建的措施,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溼、造林種草,以仿造重建原有的生態系統(如果可溯源的話)或新建適合於當地自然條件的新人工生態系統。

    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新人工生態系統(城市、農田、工礦交通建設用地),由於種種原因其生態環境欠佳,需要人為改善。

    這包括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園林綠化、城市(郊)林業、建築立體綠化及庭院內部綠化。農田生態系統的土壤改良和修復,生態農業、農林複合經營、農田防護林建設等。工礦及交通用地的礦山廢棄地修復、採空塌陷地修復、工廠廢棄地修復、廠區綠化、交通建設損害地修復、綠道建設、油氣管線和高壓線路建設用地的修復等。這裡的修復含義中實際上包括大量的新建內容。

    在大尺度的生態系統,即景觀、區域乃至全球層次則需要大範圍的綜合治理,包括土地利用調整和合理的生態格局維持在內。綜合治理性質的生態建設活動有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防治、生物碳匯增儲等。

    以水土保持為例,作為一項綜合治理工程就要包括土地利用調整,造林種草等植被建設,使用保持水土耕作制度,牲畜改為圈養的調整,建設水平梯田和溝壩地,溝系中谷坊、塘壩和小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等。

    所有這些生態活動統歸於一個大項目之下,可稱之為「生態保護和建設」,它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一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塊基石。

    生態修復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生態修復必須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要求來確定其行事準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 「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同時,要樹立六大理念,即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樹立空間均衡的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生態修復針對突出的生態問題採取行動,是為了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生態修復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又專門加上了「在生態建設和修復中以自然修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這樣較為全面的詮釋,意義深遠。

    生態修復要為自然資本增值,全面增進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供給、調節、支持、文化);要維護好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按照系統論的觀念進行綜合治理。

    生態修復有5條措施,第一是生態紅線的劃定。第二是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功能區劃)。第三是區域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的調整,形成農、林、草、漠、澤、水與城市、交通、工礦之間的合理布局。這三條是前提。第四是以保護優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恢復的潛力,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補水保溼。第五是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根據治理對象的具體情況,分別採取有針對性的人工治理措施。如造林(植灌)、種草、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林下或林隙引入混交樹種(草種)、撫育管理(修枝、除櫱、割灌、間伐、補植或補播、復墾);必要時的合理採伐更新(或更替樹種);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措施(整地、修梯田、治溝等),設置機械沙障固沙等;輔以病蟲鼠害防治及防火措施。

相關焦點

  • 【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其中生態保護和修復又是十八大以來反覆強調的一個重點。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 試論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原則
    最近,「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於6月11日正式公布。我們中產聯生態保護修復分會的成立可謂適逢其時,大有可為了。我這裡不講規劃、不講工程,先講講最基本的生態修復的生態原則。
  • 生態地質調查新使命:服務生態保護與修復
    生態保護與修復是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落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新職責,需要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實現源頭保護、利用節約和破壞修復,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功能穩定,促進自然資本保值增值。生態保護與修復是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
  •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
    生態文明作為全新的理念,成為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思想也融入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新時代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自然資源部的成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新職責的明確,土地整治順應這一時代背景,也須向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轉型,實現外延拓展和內涵提升。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如今生態文明繼寫入黨章後又寫入憲法,正是讓生態文明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生動體現。而以憲法之名確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無疑為將綠色發展理念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實到行動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算是「生態設計」?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實踐,在此列舉國內十個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案例,以求探尋各類生態修復設計的內容和主旨。
  • 河道生態修復國際案例和對策建議
    1938年,德國風景園林師、建築師Seifert發表《擬自然水利工法》,首次提出河流擬自然治理的概念,指的是在完成傳統河流治理任務的基礎上,達到接近自然、廉價並保持景觀美的一種治理方式。隨後,各國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擬自然理念的研究和應用。
  • 20條意見,牽萬千人心,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辦法發布
    摘要:近日,財政部印發《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辦法》(財資環〔2020〕24號),對保護修復資金實施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開展績效自評和重點績效評價,加強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應用,並建立保護修復資金考核獎懲機制。
  • 海口邁雅河生態修復項目開工
    此次共開工7個重點項目,其中海口邁雅河生態修復項目作為江東新區生態系統的連接,正式開工建設。 海口邁雅河生態修復項目位於海口市北部濱海岸帶,江東新區西北部,規劃總面積約568公頃。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由於缺乏系統的基於水文循環、空間管理的理論和行動框架,生態修復概念的模式化、修複目標的靜態化、泛化與實踐中生態修復工作局部化、碎片化,導致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現實行為中,城市防洪澇與生態修復的目標、方式未能統一。防洪與生態修復之間隱性而必然的內在聯繫未能充分得到各方的共識。
  • 鳳陽縣修復礦山生態,重塑綠水青山
    鳳陽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以南部和西部山區分布的石英巖、石灰巖為縣兩大優勢礦種,多年前,由於粗放式開採,造成很多山體滿目瘡痍,千瘡百孔,極大破壞生態環境,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為了加強礦山治理,該縣成立了全縣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縣鎮村三級林長和林長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負責人通過義務植樹、林長調研、責任區巡查、林長聯席會議等形式積極履職,全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建設。
  • 水生態修複目標和指標(上)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水生態修複目標應該建立在水生態狀況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水生態狀況的評價是對生態要素的評價,生態要素包括水文、地貌、水體物理化學特徵、生物組成與結構4個方面。各生態要素需進一步分解為能夠代表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若干生態指標。需要建立水生態參照系統,即生態系統理想狀態。
  • 建設美麗中國 暢想生態概念七大板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概念股範圍廣泛,包括植樹造林、生態修復、旅遊建設、水利水電、環境保護、美麗園林、清潔能源等七大板塊。其次,中福實業有其他林木股不曾擁有的另一重要概念——平潭島概念。平潭島是為我國第五大島,在國務院批准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平潭島開放開發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中福實業是開發平潭島的領頭羊,其徵地100畝建設建材綜合交易市場,為平潭島建設提供城市綠化並積極參與平潭島的防護林建設等。
  • 「專家視角」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設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作者:吳次芳、肖武、曹宇、方愷著;文章轉載自:自然資源之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技術0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系統規劃技術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對象是國土尺度的系統工程。國土空間生態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應站在國土尺度上看待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連續性。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矯月見習記者馬宇薇12月31日,《證券日報》記者從蒙草生態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關於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顯示,內蒙古包頭昆都侖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由蒙草生態參與實施。
  • 滏陽溼地生態修復工程
    溼地生態洲島滏陽溼地生態修復工程位於峰峰礦區新市區東南方向,石橋村東側,北至滏陽河,南至南環路,東至石橋村東崗。11月初,街道辦啟動溼地生態修復沉陷區治理工程,如今正在有序施工,雛形已經顯現。該項目區的水資源較為豐富,為溼地生態修復奠定了基礎。
  • 沙坪垻:礦坑生態修復 村民回流創業
    沙坪垻區中梁鎮永寧寺村村民說起今昔對比,恍若隔世。關停 陷入新困境一方面,要面對採石場帶來的環境問題困擾;另一方面,生活所迫不得不成為採石工人。永寧寺村村民在矛盾中搖擺掙扎了30多年。關停的20個礦坑被納入《中梁鎮山水林田湖草生態項目》中,863.62畝治理面積從2020年起分為5個獨立的項目進行修復。工作啟動以來,先後聘請專家制定方案,實行「一坑一策」開展礦坑回填、掛壁護坡、生態復綠等一系列措施,對廢棄礦坑從內到外開展系統治理。
  • 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採用「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消除水中汙染物,修復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體環境,豐富群落種類,優化種群結構,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維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發展。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良,從水面廣闊的水庫,到蜿蜒的河流,整體風貌與溼地景觀及周圍環境自然協調,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教和旅遊觀光的價值。自公園獲批試點建設以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區委、區政府積極推進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蒙草生態團隊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先後完成了河道景觀建設、溼地生態修復、室內外科普宣教體系建設以及智能監測系統等多項內容。
  •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課題啟動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 課題啟動會 11月26日至27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