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2021-01-20 北極星環保網
【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其中生態保護和修復又是十八大以來反覆強調的一個重點。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提出要「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總體要求中特別提出「在生態建設和修復中以自然修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然後在具體措施中又把「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了內容的展開。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又提出「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

在中央有關文件中如此多次提出了「生態修復」的命題,看來是有必要對「生態修復」一詞的內涵認識作一番探討。

何為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這個詞出現在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正式文件上,引起專家和公眾的關注。

以前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保護、生態恢復重建和生態建設,生態修復和這些概念有什麼關係和差別?

生態修復是恢復生態學中出現的新詞,在李文華院士主編的當代生態學研究論文集(2013年)中,張新時院士對恢復生態學中的系列概念(Re-家族)作了介紹和分析,例如Restoration(重建)、Reclamation (復墾)、Rehabilitation(復原)、Remediation(修復)、Revegetation (再植)、Regeneration(更新)、Recovery(恢復)、Reforestation(再造林)、Reseeding(再種草)。在恢復生態學中生態恢復重建是主概念,其定義是,生態恢復重建是協助一個被退化、損傷和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

生態修復是在生態恢復重建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它比生態保護更具積極含義,又比生態重建更具廣泛的適用性,也可用於人工生態系統。生態修復既具有恢復的目的性,又具有修復的行動意願,在中國語境中越來越被廣泛應用。是否可以用生態修復來取代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我認為都不行,它只是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生態修復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事業中的地位

地球上現存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溼地、河湖水域、海洋,大多處在不同的退化階段,因而需要不同的對待和處置。

地球上一小部分自然生態系統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它們大多處在開發較晚的國家和地區。由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一部分原始生態系統(如原始森林、原始草原)仍將成為人類開發利用的對象。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社會生態意識的覺醒,對大部分原始生態系統實施或將要實施封閉式的保護,設立各種自然保護區或各種其他類型的保護地。

相當一部分自然生態系統處於輕度退化的狀態,如有些森林已殘缺稀疏,或轉變為天然次生林。對這些生態系統要在優先保護的前提下,加以適當的培育措施(撫育管理、促進更新等)進行生態保育或生態保護。

有一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受到較嚴重的損傷或破壞,如過伐、過牧、過墾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嚴重退化。對這樣的生態系統要採取較為強烈的修復措施,包括改造(如低效次生林改造)、改良(如草場改良)等措施,以改善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通過各種保護(如禁伐、禁墾、禁牧,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和修復措施,達到生態系統的再植復原和恢復重建的目的。

在原來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徹底破壞消失的土地上,需要採取決然的重建或新建的措施,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溼、造林種草,以仿造重建原有的生態系統(如果可溯源的話)或新建適合於當地自然條件的新人工生態系統。

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新人工生態系統(城市、農田、工礦交通建設用地),由於種種原因其生態環境欠佳,需要人為改善。

這包括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園林綠化、城市(郊)林業、建築立體綠化及庭院內部綠化。農田生態系統的土壤改良和修復,生態農業、農林複合經營、農田防護林建設等。工礦及交通用地的礦山廢棄地修復、採空塌陷地修復、工廠廢棄地修復、廠區綠化、交通建設損害地修復、綠道建設、油氣管線、高壓線路建設用地的修復等。這裡的修復含義中實際上包括大量的新建內容。

在大尺度的生態系統,即景觀、區域乃至全球層次則需要大範圍的綜合治理,包括土地利用調整和合理的生態格局維持在內。綜合治理性質的生態建設活動如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防治、生物碳匯增儲等。

以水土保持為例,作為一項綜合治理工程就要包括土地利用調整,造林種草等植被建設,使用保持水土耕作制度,牲畜改為圈養的調整,建設水平梯田和溝壩地,溝系中谷坊,塘壩和小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等。

所有這些生態活動統歸於一個大項目之下,可稱之為「生態保護和建設」,它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一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塊基石。

生態修復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措施

生態修復必須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要求來確定其行事準則。最新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 「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同時,要樹立六大理念,即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樹立空間均衡的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生態修復針對突出的生態問題採取行動,是為了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生態修復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又專門加上了「在生態建設和修復中以自然修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這樣較為全面的詮釋,意義深遠。

生態修復要為自然資本增值,全面增進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供給、調節、支持、文化);要維護好山水林田湖這個生命共同體,按照系統論的觀念進行綜合治理。

生態修復有五條措施,第一是生態紅線的劃定;第二是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功能區劃);第三是區域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的調整,形成農、林、草、漠、澤、水與城市、交通、工礦之間的合理布局。這三條是前提;第四是以保護優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恢復的潛力。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補水保溼;第五是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根據治理對象的具體情況,分別採取有針對性的人工治理措施。例如:造林(植灌)、種草、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林下或林隙引入混交樹種(草種)、撫育管理(修枝、除櫱、割灌、間伐、補植或補播、復墾);必要時的合理採伐更新(或更替樹種);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措施(整地、修梯田、治溝等),設置機械沙障固沙等;輔以病蟲鼠害防治及防火措施。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標題: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那什麼是生態修復?我們不妨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來對其內涵進行探討。    何謂「生態修復」?    提到「生態修復」,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生態重建」。
  • 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深度解讀→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水,是生命之源。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屬於缺水國家。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推進,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更是面臨巨大考驗。
  • 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為什麼中國要打造自己的 AI 開源開放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教授在會上發布啟夢計劃,目標是加速打造依託中國、面向全球的人工智慧開源社區生態。人工智慧是當前人類所面對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社會變革,是未來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賽場。正因如此,我國政府把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意志。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1)楊志峰(1963.8.20- )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專家。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會生態環境專委會主任、國際環境生態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會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研究,在流域生態需水保障、溼地和城市環境生態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溼地和城市環境生態保護技術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科院曲久輝院士新晉美國工程院院士
    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工程院於2019年2月7日公布了新晉院士的名單,此次當選者共包括86名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
  •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環保領域6人上榜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
  • 兩院院士市州行丨中國工程院付小兵院士領銜資陽市創面修復醫院...
    2020年9月20日上午,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對接專題座談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創傷外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付小兵出席座談會。會上,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特聘付小兵院士為該院首席科學家,付小兵院士團隊將與該醫院合作開展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建設。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丁健 男,195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腫瘤藥理學專家。1978年畢業於江西醫學院(現南昌大學)醫學專業;1983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78年至1986年在江西醫學院任教;199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大學畢業的他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於凍土科學研究渴了嚼幾口冰牙的冰雪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副主席,世界資源研究所理事會成員,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工業網際網路缺乏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
    10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柴天佑在會上發表題為「工業網際網路與工業人工智慧」的主題演講。柴天佑表示,工業網際網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 2019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出爐!兩位華人學者入選
    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2019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共增選86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有兩位華人學者入選: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教授陳衛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當選外籍院士。
  • ...中國工程院 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院士...
    津雲新聞訊:(津雲新聞記者 柴瑩)12月29日上午,中國工程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合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院士懇談會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召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陳左寧,天津市副市長王衛東,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中國工程院院士葉聲華、郝希山、餘貽鑫、屠海令出席會議。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公示我省科學家馮起榜上有名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公示我省科學家馮起榜上有名  中國甘肅網6月25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孫理文/圖)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馮起榜上有名。
  • 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
    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2010年03月16日 16:35:56來源:洞頭網核心提示: 【閱讀提示】  多吉,西藏土生土長的著名地質學家,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中國工程院藏族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髮表了題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挑戰和機遇》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中國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圖像識別、聲音識別、語言翻譯、智能自主系統等全球最廣泛的領域,未來更要「勇探無人區」。「我們現在應該一隻眼睛看著國際的學科前沿,另一隻眼睛看著我們國家迫切需要的實用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從應用推向模型,模型推向理論,這就是無人區,是真正大有可為的地方。」
  • 盤點水處理行業十大給排水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副主席,世界資源研究所理事會成員,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