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2020-09-09 海洋網


「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大學畢業的他

響應國家號召

投身於凍土科學研究

外業時

餓了

撿幾塊牛糞烘烤饅頭吃

渴了

嚼幾口冰牙的冰雪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30年時間

他的足跡遍布

冰川 凍土 河流

沙漠 平原 高山

創立了

凍土熱學學科

開拓了

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

奠定了

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

填補了

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

在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年逾知天命

他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

構建

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

研發

海洋汙染形成機理

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

攻克

海洋生態環境科學

與工程關鍵技術

……

如今

79歲的他

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

和野外實驗的經歷

感慨萬千地說:

「只要我還能動,

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

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

人民的期望。」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從凍土到海洋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當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沒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對於自己前半生的事業,丁德文充滿深情。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01

「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1941年2月7日,丁德文出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取名「德文」,是父親希望他「品德和才華」兼備,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


丁德文也未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攻讀應用物理專業。


中國凍土熱學研究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末,比蘇聯晚至少30年。一度,中國凍土熱學工程技術研究舉步維艱。1965年7月,大學畢業的丁德文,應國家開發西北地區戰略的需要,被派往位於甘肅蘭州的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從事極其艱苦的計量地理學研究。雖然這項工作難度很大,不易顯效,但丁德文信心滿滿地投入其中。


做凍土環境測量時,丁德文常常帶好測量工具和生活用品,揣上兩個饅頭,踏上寂寞的山路。餓了,撿幾塊牛糞烘烤饅頭吃;渴了,嚼幾口冰牙的冰雪,足跡遍於河谷、漫灘地、沼澤之間,測溫度、水份……有時候,甚至還面臨死亡的危險。


有一次,丁德文去青海木裡凍土實驗站外出考察。經過一段冰川時,已經在氣壓很低的高原走了很遠的丁德文,忽然覺得兩腿發沉,腳下一滑,順著山坡滾了下去,什麼也不知道了……一陣徹骨的寒冷,讓丁德文睜開眼。一看表,過去了兩個小時,再看陡斜的山坡,足有百餘米。他不由暗暗慶幸,拍拍身上的雪,趔趔趄趄地走回實驗站。到站裡脫下衣服一看,到處是傷,他這才感到渾身痛得動不了。


丁德文說:「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近30年時間,丁德文從冰川、凍土、河流、沙漠、平原到高山,在廣泛的領域都有著獨到的科學思維和新穎的理論、技術,創立了凍土熱學學科,開拓了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奠定了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在寒區鐵路、公路、油氣開發、生態建設、資源開發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填補了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一些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992年金秋,丁德文調入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又開始了新的「徵程」。


02

解決海冰區工程技術問題,倡導海洋生態保護


改革開放後,大洋上吹來的風使國人認識到海洋有多麼重要。國人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步伐越來越快,但也走進了一個誤區。用丁德文的話說:「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的再生速度,過度利用近海環境而改變了近海自然屬性,向海洋生態系統施加的各種壓力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


在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近岸特定海域納汙能力評價和汙染預測技術」專題研究時,丁德文首次提出了「海洋要建立納汙區」的觀點,即在海洋中科學規劃出一定水域,在承載能力範圍內集中接納汙染物排放,充分利用海洋環境自淨能力,解決汙染物排放空間問題。他帶領團隊重點解決和建立了我國海灣環境汙染控制與環境修復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丁德文開展了陸源汙水適度集中處理後離岸排放的關鍵技術研究,對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均產生了重大影響。1994年,丁德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世紀末,素有「天然魚倉」和「海洋公園」美稱的渤海,汙染程度位居四大海域之首。丁德文非常關注渤海,他於1998年在煙臺舉行的渤海環境汙染防治座談會上指出:「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的經濟發展以及渤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使渤海水域受到了嚴重汙染,有的海域出現了局部無底棲生物的『死海』。渤海水體交換周期長、自淨能力有限,承受汙水總量佔4個海區的32%,汙染物佔到了47%,而渤海汙染較重的區域恰恰正是海洋生物產卵區、索餌區、洄遊區,汙染造成的危害很大,它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發生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渤海局部區域瀕於『死海』狀態,生態問題已到臨界點,這並非危言聳聽。」


1999年,丁德文作為渤海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主要發起專家之一,撰文《關於渤海綜合整治納入國家規劃的建議》,明確建議: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確立渤海的戰略地位;制定渤海專門法規,採取強化管理措施和政策調控;建議制定渤海綜合整治計劃,並納入國民經濟計劃之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及其產業;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廣泛集資,為渤海綜合整治提供資金保障。


在丁德文等一批科學家的建議與努力下,2001年底,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渤海碧海行動計劃》。


海岸帶對於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為了加強海岸帶生態脆弱性及其調控對策研究,加深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的科學認識,丁德文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岸帶資源環境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一批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災害防治和綜合管理方面的技術,為促進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撐。


此外,丁德文還組織建立了「海洋汙染環境監測和汙染控制技術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等項目。這些工作對推動中國海洋汙染防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03

身體力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2000年,丁德文調入原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此前,他就認識到,中國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是複雜的,要想解決難題,必須要打破傳統觀念,走海陸統籌、河海兼顧的道路;必須系統研究海岸帶地區的自然-人-社會複合系統中人與海的關係,研究海岸帶地區人類活動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為了研究解決海岸帶系統複雜性及其生態效應問題,丁德文在2001年組織籌建了「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組建了「海岸帶系統科學與工程」創新學科研究團隊,並依託「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以及國家海洋行業公益性科研專項等的支撐,以「海岸帶系統複雜性和人海關係調控技術」為核心開展了自然科學與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和綜合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丁德文的新生態學學科構建和方法研究,體現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他根據生態學發展的進程提出了新生態學即人類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學科體系,闡述了其可能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從時代思維的進程、研究範式的轉換和生態文明的承載等方面闡釋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並致力於推動其在海岸帶生態系統中的應用。


自然資源部組建後,丁德文的科學理論研究與技術實踐愈發關注海洋資源管理開發與生態環境優化的統一性。在海洋生態學理論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背景下,丁德文建議並提出,海洋生態工程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應利用海洋生態工程原理與方法,而不僅是物理工程與方法,解決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應用類型上,他把海洋生態工程分為四種類型。丁德文的研究領域還包括海洋環境模擬仿真研究,這為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努力工作、不斷鑽研的同時,丁德文始終沒有忘記積極培養科技發展的後備力量。他先後指導了40多名研究生,10多名博士後。


72歲時,丁德文因病入院做手術。術後一個多月,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就又投入到科學研究和國家的海洋事業中。如今,丁德文倍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他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來源:i自然全媒體

記者:趙建東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對於自己前半生的事業,丁德文充滿深情。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近30年時間他的足跡遍布冰川 凍土 河流沙漠 平原 高山創立了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當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沒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 每日一星|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國凍土熱學研究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末,比蘇聯晚至少30年。中國凍土熱學工程技術研究一度舉步維艱。1965年7月,大學畢業的丁德文,應國家開發西北地區戰略的需要,被派往位於甘肅蘭州的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從事極其艱苦的計量地理學研究。雖然這項工作難度很大,不易顯效,但丁德文信心滿滿地投入其中。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已聚集16個院士團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聯合粵港澳科研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南方海洋科學和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室選擇落戶南沙,不僅因為這裡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理幾何中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更看中了南沙的濱海環境和生態發展理念,這與實驗室在島嶼島礁可持續開發研究、大科學裝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 高端訪談|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漁業與生態學家唐啟升:推動現代...
    推動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漁業與生態學家唐啟升▲訪談視頻見 大眾日報客戶端□本報記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漁業與生態學家唐啟升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具體來說,需要倡導環境友好型的水產養殖業、資源養護型的捕撈業,以及進行新資源的開發利用。」「1950年,中國人均水產品佔有量僅為1.65公斤;2018年達到46公斤,是1950年的27倍多。」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家彪
    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李家彪和他的團隊通過海底科學和海洋法學的交叉研究,創建了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理論體系,系統開展了中國邊緣海地質研究,完成了中國東海大陸架劃界方案的制訂,建立了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
  • 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新高地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王月、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下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遼寧艦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富在西華大學作講座:增強海洋...
    魏琦 四川在線記者 江芸涵10月16日,我國著名艦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總設計師朱英富以「增強海洋意識,建設海洋強國」為主題,為西華學子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朱院士從國際海洋形勢、海洋戰略談起,回顧了中國艦艇發展的歷史,詳細而全面地為學子們講述了航空母艦的誕生,帶領同學們走近了航中母艦這一「藍色大海的傳說」。著眼世界:加強海軍建設,樹立全民海洋意識「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 科學網—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從老山前線到醫學前沿
    面對旁人的稱讚,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總是這樣說。 2009年,49歲的付小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最年輕的院士。 戰場上許下一輩子的誓言 198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付小兵被分配到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專門從事創(戰)傷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老山前線的經歷改變了這個二十歲小夥子的一生。1987年的一天,付小兵剛吃完晚飯,一個傷員就被用擔架抬了過來。
  • 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記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座談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題: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記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座談新華社記者溫競華人民英雄「回家」了!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的大院裡人聲鼎沸,青年科研人員們舉著「人民英雄」「逆行勇士」「女神」的手牌,用鮮花和歡呼聲迎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張伯禮,他們即將在現場聆聽和學習英雄們的科學家精神。就在幾個小時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張伯禮和陳薇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現場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參會嘉賓了解海洋科技成果   主辦方供圖
  •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楊雅雯  「我的潰瘍已經70多年了,你們能幫我治好嗎?」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89歲的傅大爺拖著大面積爛枯的左小腿,坐在付小兵團隊醫護人員的面前,眼中滿是期待。  「我們試試吧。」聞著撲鼻的惡臭氣味,付小兵鄭重地點了點頭。
  • 論文寫在田裡 成果留在農家——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
    新華社濟南6月13日電 題:論文寫在田裡 成果留在農家——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    新華社記者葉婧    豐收6月,麥浪翻金。無論是齊魯大地還是北疆南國,廣袤的農田中常年都會見到一位古稀老人的身影,寒來暑往,風雨無阻。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7-08-02 「但在新的能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前,將大氣溫室氣體轉移到地球其他圈層,也是緩解溫室效應不可忽視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潘德爐介紹,「發展固碳技術,是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的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承擔國家減排責任的一項有效舉措。」
  •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未來海洋世界將聚焦綠色和智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力學專家吳有生日前表示,我國建造單位造船噸位的平均能耗、排汙量均高於日本和韓國,效率也比較低,發展綠色與智能技術和信息裝備技術才是推進海洋裝備技術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取勝之道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6 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其中,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