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2020-09-07 自然資源部

「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大學畢業的他

響應國家號召

投身於凍土科學研究

外業時

餓了

撿幾塊牛糞烘烤饅頭吃

渴了

嚼幾口冰牙的冰雪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30年時間

他的足跡遍布

冰川 凍土 河流

沙漠 平原 高山

創立了

凍土熱學學科

開拓了

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

奠定了

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

填補了

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

在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年逾知天命

他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

構建

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

研發

海洋汙染形成機理

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

攻克

海洋生態環境科學

與工程關鍵技術

……

如今

79歲的他

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

和野外實驗的經歷

感慨萬千地說:

「只要我還能動,

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

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

人民的期望。」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從凍土到海洋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當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沒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對於自己前半生的事業,丁德文充滿深情。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1941年2月7日,丁德文出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取名「德文」,是父親希望他「品德和才華」兼備,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

丁德文也未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攻讀應用物理專業。

中國凍土熱學研究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末,比蘇聯晚至少30年。一度,中國凍土熱學工程技術研究舉步維艱。1965年7月,大學畢業的丁德文,應國家開發西北地區戰略的需要,被派往位於甘肅蘭州的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從事極其艱苦的計量地理學研究。雖然這項工作難度很大,不易顯效,但丁德文信心滿滿地投入其中。

做凍土環境測量時,丁德文常常帶好測量工具和生活用品,揣上兩個饅頭,踏上寂寞的山路。餓了,撿幾塊牛糞烘烤饅頭吃;渴了,嚼幾口冰牙的冰雪,足跡遍於河谷、漫灘地、沼澤之間,測溫度、水份……有時候,甚至還面臨死亡的危險。

有一次,丁德文去青海木裡凍土實驗站外出考察。經過一段冰川時,已經在氣壓很低的高原走了很遠的丁德文,忽然覺得兩腿發沉,腳下一滑,順著山坡滾了下去,什麼也不知道了……一陣徹骨的寒冷,讓丁德文睜開眼。一看表,過去了兩個小時,再看陡斜的山坡,足有百餘米。他不由暗暗慶幸,拍拍身上的雪,趔趔趄趄地走回實驗站。到站裡脫下衣服一看,到處是傷,他這才感到渾身痛得動不了。

丁德文說:「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近30年時間,丁德文從冰川、凍土、河流、沙漠、平原到高山,在廣泛的領域都有著獨到的科學思維和新穎的理論、技術,創立了凍土熱學學科,開拓了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奠定了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在寒區鐵路、公路、油氣開發、生態建設、資源開發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填補了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一些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992年金秋,丁德文調入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又開始了新的「徵程」。

解決海冰區工程技術問題,倡導海洋生態保護

改革開放後,大洋上吹來的風使國人認識到海洋有多麼重要。國人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步伐越來越快,但也走進了一個誤區。用丁德文的話說:「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的再生速度,過度利用近海環境而改變了近海自然屬性,向海洋生態系統施加的各種壓力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

在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近岸特定海域納汙能力評價和汙染預測技術」專題研究時,丁德文首次提出了「海洋要建立納汙區」的觀點,即在海洋中科學規劃出一定水域,在承載能力範圍內集中接納汙染物排放,充分利用海洋環境自淨能力,解決汙染物排放空間問題。他帶領團隊重點解決和建立了我國海灣環境汙染控制與環境修復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丁德文開展了陸源汙水適度集中處理後離岸排放的關鍵技術研究,對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均產生了重大影響。1994年,丁德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世紀末,素有「天然魚倉」和「海洋公園」美稱的渤海,汙染程度位居四大海域之首。丁德文非常關注渤海,他於1998年在煙臺舉行的渤海環境汙染防治座談會上指出:「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的經濟發展以及渤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使渤海水域受到了嚴重汙染,有的海域出現了局部無底棲生物的『死海』。渤海水體交換周期長、自淨能力有限,承受汙水總量佔4個海區的32%,汙染物佔到了47%,而渤海汙染較重的區域恰恰正是海洋生物產卵區、索餌區、洄遊區,汙染造成的危害很大,它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發生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渤海局部區域瀕於『死海』狀態,生態問題已到臨界點,這並非危言聳聽。」

1999年,丁德文作為渤海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主要發起專家之一,撰文《關於渤海綜合整治納入國家規劃的建議》,明確建議: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確立渤海的戰略地位;制定渤海專門法規,採取強化管理措施和政策調控;建議制定渤海綜合整治計劃,並納入國民經濟計劃之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及其產業;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廣泛集資,為渤海綜合整治提供資金保障。

在丁德文等一批科學家的建議與努力下,2001年底,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渤海碧海行動計劃》。

海岸帶對於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為了加強海岸帶生態脆弱性及其調控對策研究,加深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的科學認識,丁德文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岸帶資源環境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一批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災害防治和綜合管理方面的技術,為促進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撐。

此外,丁德文還組織建立了「海洋汙染環境監測和汙染控制技術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等項目。這些工作對推動中國海洋汙染防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身體力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2000年,丁德文調入原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此前,他就認識到,中國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是複雜的,要想解決難題,必須要打破傳統觀念,走海陸統籌、河海兼顧的道路;必須系統研究海岸帶地區的自然-人-社會複合系統中人與海的關係,研究海岸帶地區人類活動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為了研究解決海岸帶系統複雜性及其生態效應問題,丁德文在2001年組織籌建了「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組建了「海岸帶系統科學與工程」創新學科研究團隊,並依託「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以及國家海洋行業公益性科研專項等的支撐,以「海岸帶系統複雜性和人海關係調控技術」為核心開展了自然科學與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和綜合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丁德文的新生態學學科構建和方法研究,體現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他根據生態學發展的進程提出了新生態學即人類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學科體系,闡述了其可能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從時代思維的進程、研究範式的轉換和生態文明的承載等方面闡釋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並致力於推動其在海岸帶生態系統中的應用。

自然資源部組建後,丁德文的科學理論研究與技術實踐愈發關注海洋資源管理開發與生態環境優化的統一性。在海洋生態學理論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背景下,丁德文建議並提出,海洋生態工程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應利用海洋生態工程原理與方法,而不僅是物理工程與方法,解決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應用類型上,他把海洋生態工程分為四種類型。丁德文的研究領域還包括海洋環境模擬仿真研究,這為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努力工作、不斷鑽研的同時,丁德文始終沒有忘記積極培養科技發展的後備力量。他先後指導了40多名研究生,10多名博士後。

72歲時,丁德文因病入院做手術。術後一個多月,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就又投入到科學研究和國家的海洋事業中。如今,丁德文倍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他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趙建東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 慶煥

  • 翔龍


·END·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對於自己前半生的事業,丁德文充滿深情。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 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近30年時間,丁德文從冰川、凍土、河流、沙漠、平原到高山,在廣泛的領域都有著獨到的科學思維和新穎的理論、技術,創立了凍土熱學學科,開拓了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奠定了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在寒區鐵路、公路、油氣開發、生態建設、資源開發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 每日一星|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近30年時間,丁德文從冰川、凍土、河流、沙漠、平原到高山,在廣泛的領域都有著獨到的科學思維和新穎的理論、技術,創立了凍土熱學學科,開拓了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奠定了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在寒區鐵路、公路、油氣開發、生態建設、資源開發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填補了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一些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 ...已聚集16個院士團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從揭牌儀式上獲悉,已有一批核心團隊確定加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包括:張偲院士 海洋生態工程研究團隊陳勇院士 島礁能源研究團隊、彭平安院士 海洋沉積學研究團隊、徐義剛院士 海洋地球化學研究團隊、丁德文院士 海洋環境工程研究團隊、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要讓我們國家真正科技發展,只有靠自己獨立自強,發展我們的高新技術。」潘德爐院士在衛星發射現場工作從2002年海洋一號A衛星升空到2020年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從實現我國海洋衛星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
  • 科技創新人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2015年12月7日,陳大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上述兩項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學術成就。  2019年10月1日,陳大可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海洋從來都是強國的競技場,我慶幸沒有游離於時代的洪流之外,能為國家的海洋強國之夢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陳大可說。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新高地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王月、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下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蘇紀蘭、陳十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潘德爐,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等在內的數十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齊聚南沙,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出謀獻策,共同謀劃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篇章。廣州市副市長王東、南沙區常務副區長謝明出席論壇開幕式。
  • 多個院士研究團隊助陣
    據悉,該省實驗室主要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建設,實驗室選址南沙區,科研規劃用地600畝。未來,該省實驗室將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直至今日,他每天早上都會騎著自行車來到辦公室,一頭扎進學術研究的海洋裡,直到夜色闌珊。只要有機會,他一定要到野外礦區去,多走、多看、鑽研、思考……「能看到普通人難以看到的風光,能更深刻地領略自然的韻味,是地質工作給予我的一份獎勵。」於是,便有了他無法忘記的大廠星空和濃鬱花香,有了攀登高山、俯瞰深谷的暢快淋漓。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 陳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颱風、洪澇、暴雪……極端氣候事件帶來巨大影響,其背後原因複雜難懂,無數科學家篤學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預測準確度。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家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而973項目的理論成果又被應用到大陸架劃界研究的實踐中。目前,李家彪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南亞環形俯衝系統地球動力過程」的研究,將這一領域引向更深更廣的層面。他認為,沒有應用,理論研究會走向空泛;而缺乏理論,應用便會失去指導。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時候,李家彪曾說:「這是我人生新的起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李家彪院士: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而973項目的理論成果又被應用到大陸架劃界研究的實踐中。  目前,李家彪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南亞環形俯衝系統地球動力過程」的研究,將這一領域引向更深更廣的層面。他認為,沒有應用,理論研究會走向空泛;而缺乏理論,應用便會失去指導。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時候,李家彪曾說:「這是我人生新的起點。」
  • 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專家呼籲加強海洋科技原始創新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陳小慧 張妍「要痛下決心切實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的原始性創新!」9月25日,國家科技部原部長、院士徐冠華在大鵬舉行的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海洋核心技術裝備80%以上依賴進口,基礎研究的突破所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業將對中國海洋科學未來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 廷 棟90歲高齡的他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 李廷棟科技創新最大化,是指創新地質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對地質工作的支撐作用。特別是當前找礦難度加大,人類社會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多重壓力,更需要進一步創新地質科學理論,建立高水平的地球科學信息系統。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之中,鞭策著他在未來人生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兢兢業業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