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2020-09-10 i自然i海洋

陳大可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現場。海洋二所供圖

陳大可在南極科學考察現場。 海洋二所供圖

  颱風、洪澇、暴雪……極端氣候事件帶來巨大影響,其背後原因複雜難懂,無數科學家篤學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預測準確度。

  「在各種原因裡,海洋是決定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物理海洋學家陳大可開展了長期的基礎性研究,在「厄爾尼諾的預測和可預測性」「海洋混合的機制和作用」兩方面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顯著促進學科發展。

  2015年12月7日,陳大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上述兩項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學術成就。

  2019年10月1日,陳大可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海洋從來都是強國的競技場,我慶幸沒有游離於時代的洪流之外,能為國家的海洋強國之夢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陳大可說。

  從三湘大地,到西子湖畔;從大洋彼岸,回到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家國是根,海洋是魂,63歲的陳大可一如年少時,不斷探尋著物理海洋的源頭活水。

  海洋的美,科學的光

  出生於湖南長沙書香門第的陳大可,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知識分子父母的薰陶,好讀書、樂讀書。中學畢業後,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他成為下鄉「知青」。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優異成績成為一名大學生。

  海洋,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學意象,引發無數人的遐想。同樣,海洋也滋養了愛好文藝的陳大可。

  雖然從小對海洋感興趣,但真正開始了解海洋科學是在大學三年級。「那時我決定報考海洋方面的研究生。一是覺得做海洋研究很浪漫很有意思,二是意識到人們對海洋的了解還非常膚淺,因而投身海洋學研究將大有可為。」

  當時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所並不多。陳大可看到海洋二所蘇紀蘭先生招生的消息後,決定報考其研究生,「蘇先生有留學背景,了解海洋科學研究的國際前沿,有先進的科學理念。這一切都吸引著我。」

  陳大可順利成為蘇紀蘭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踏上了海洋科學研究的道路,也開始了一段師生佳話。

  陳大可視蘇紀蘭為「恩師」。他留學的故事或許能說明「恩」從何來。碩士畢業前的一天,蘇紀蘭拿起一張表格對他說,「把這個填好,到美國繼續學習吧。」

  陳大可驚呆了,「原來蘇先生幫我聯繫了紐約州立石溪大學的海洋研究生院,而這一切我一點兒都不知道。」那是1985年。

  對此,蘇紀蘭說:「大可是我推薦赴美留學的第一位博士生,我期望且相信,他能夠開一個好頭。這樣,我繼續推薦學生就會更加順利。當時國家的科研水平落後,希望更多的人有出去學習的機會。」

  不負師恩的陳大可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此後十多年裡,陳大可先後在美國羅德島大學、宇航局和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在近海、大洋和氣候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原創性成果,在國際上建立了自己的學術聲譽。

  行於洞見與質疑之間

  人類在面對天災無可奈何時,往往將之歸於神明。比如厄爾尼諾,其原意就是「上帝之子——聖嬰」。這一發生在熱帶太平洋的異常增暖現象往往帶來巨大的全球影響。

  如1998年發生在我國的那場洪澇災害,其原因正是1997/98厄爾尼諾現象。在過去幾十年裡,監測和預測厄爾尼諾,一直是海洋與大氣科學研究的焦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項名為「熱帶海洋與全球大氣」的國際計劃已接近尾聲,但在「提高厄爾尼諾預測水平」這個主要目標上,遇到了瓶頸。陳大可當時剛開始介入厄爾尼諾研究,他考慮到問題可能出在用於模式初始化的觀測資料與模式不匹配,從而造成預測誤差。

  此後的研究證明了他的判斷。「問題一旦說穿,其實也很簡單。」陳大可解釋,「在一個研究領域裡浸淫久了,容易形成固定思維。而科學上的突破,很多時候是來自對經典的質疑,對傳統的挑戰。」

  由此,陳大可發表在《科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海氣耦合的數據同化和初始化概念,並主持開發了4代厄爾尼諾預測系統。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主席McPhaden認為,這些工作「將厄爾尼諾預測提前量增加了6個月以上」。

  2006年,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陳大可聽從國家的召喚,參與實驗室的建設,並最終放棄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職務,擔任實驗室主任。

  一組數據顯示,2010~2014年,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245項,國家重大任務4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480篇。

  如果說,質疑是科學家重要的基本素質,那麼,質疑的能力需要以「洞若觀火」為基礎。

  「海洋科學至今仍是一門以觀測為主要手段的學科,海洋領域幾乎所有重大科學進展都與觀測手段的創新密切相關。」2019年初,陳大可作為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的船基首席科學家,在南大洋海域,現場指揮布放了我國首個西風帶環境監測浮標。

  西風帶,又稱「魔鬼西風帶」,因環境惡劣,其觀測數據資料長期空白。

  據此,陳大可提出南大洋「大圓環」計劃,環繞西風帶投放浮標,為建立新的大洋環流模型、評估極地水團對全球氣候影響提供基礎資料。

  極地是地球氣候系統的巨大冷源,也是大洋深層和底層環流的發源地,在全球熱平衡和水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

  「幾十年來,我國極地考察在能力建設方面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陳大可特別指出,「目前我國極地考察的基本能力建設,包括破冰船和科考站,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部管理。我們應該發揮這一傳統優勢,聯合各方力量,發展先進的極地觀測和模擬技術,推動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極地大科學計劃,增強我國在極地事務和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

  陳大可預判,幾年之後會有一個極地研究的熱潮,「我非常期待這一熱潮的到來。」

  沾溉後人,其澤也遠

  同樣是基於這樣的洞見與質疑,陳大可和他的學生張翰從觀測到模擬,研究闡明了颱風的「熱泵」和「冷抽吸」作用及其影響,對過分強調颱風「熱泵」效應的國際主流觀點提出了挑戰,為深刻理解颱風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不久前,陳大可和張翰獲評浙江省省部屬企事業工會「名師高徒」榮譽稱號。如同蘇紀蘭與陳大可,師生之誼也在陳大可和他的學生之間傳承。

  連濤是陳大可的碩博研究生,「讀完碩士那年我應聘了一家金融企業,待遇還不錯。所以沒有特別想讀博。」連濤說,「當時老師找我談心,問我做研究的時候愉快嗎?我說當然——這是真心話。」

  陳大可對連濤說:「你想多掙錢沒有錯,你也有這個聰明才智。但是放棄自己的興趣,是悲哀的。」

  那次談話後,連濤選擇了繼續深造,「老師說,決定了做科學研究,就不要再想大富大貴的事。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和生活,也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而且會更加自由,更有尊嚴。」或許,這才是陳大可心中的「富」與「貴」吧。

  「物理海洋學仍有大量未解之謎,每一個謎團的破解往往都能引發人類對海洋、對地球的重新認知……」繁忙的陳大可,並不拒絕與年輕大學生們的交流。近年來,他在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物理海洋學漫談》等講座,旁徵博引,新穎的角度和開闊的視野,廣受歡迎。

  「希望通過科普,吸引真正對海洋科學感興趣的青少年。」陳大可強調,「能夠帶著興趣做研究,年輕人的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遠,遇到挫折時也會更加輕鬆自如地去應對。」

  「希望我的學生不要為發論文而做論文,一定要志存高遠,多出原創成果。」陳大可一直關注著科研評價體系建設。他欣喜地看到,近幾年國家層面上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強調在科研評價中要破「四唯」、重實效。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效能的實施意見》《關於激勵科技創新人才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涵蓋各學科的三個梯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充分發揮人才在自然資源事業中的關鍵作用。

  陳大可相信,「基於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好,有望在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災害監測預報、海洋探測和水下通信、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智能無人裝備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當前,『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我們新的口號應該是『監控中國海、深入五大洋、共治南北極』。」陳大可如是說。

本報記者 安海燕

相關焦點

  • 歷盡千帆 興海強國——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在儀式上為新船命名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他滿懷激情地念出命名詞:「願你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面向南北兩極,劈波斬浪,破冰前行……」留美20年,歸國十二載,這位物理海洋學家滿懷興海強國的使命感,在海洋和氣候研究領域破浪前行,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新疆域。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家國是根海洋是魂數十年來他不斷探尋著物理海洋的奧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 陳大可針對颱風、洪澇、暴雪等極端氣候他開展了長期的基礎性研究在「厄爾尼諾的預測和可預測性」「海洋混合的機制和作用」兩方面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談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南大洋觀測系統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陳大可。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陳大可:南大洋是環繞南極大陸,連通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遼闊大洋,在地球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南大洋不僅是世界各大洋的交匯區,也是上層海洋與深層海洋產生激烈交換的海區。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地學部院士吧!安芷生第四紀地質學家安院士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
  •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粵科協組〔2017〕4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龍麗娟榜上有名。  廣東省丁穎科技獎是1989年經省政府批准並以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丁穎的名義設立的科技獎項,旨在表彰獎勵為廣東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人才,促進優秀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的成長。至今南海海洋所共有8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吳立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只能待在實驗室裡。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
  • 南方海洋實驗室構築世界一流海洋人才高地
    8月28日,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這艘船將承載起中大向海求索的使命擔當、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為科考船命名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  在中大的「深藍夢」中,珠海佔據重要版圖。
  • 陳大可院士做客「院·望」系列講座 講述《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
    11月25日下午,海洋學院第二屆「院·望」系列講座第三場在線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作題為《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的學術講座,吸引了來自校內外的300位師生積極參加。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當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沒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陳大可院士:加強海洋空間規劃和前沿技術運用 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在17日的大氣科學廣東論壇上,陳大可院士接受了我臺記者的採訪,圍繞陽江如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陳大可院士表示,陽江地處粵西,面臨南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年來,陽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加快完善深水網箱養殖產業鏈,海洋經濟已成為陽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
  • 2015新增院士名單公布 浙江獲大「豐收」, 6人當選
    新當選的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佔48.6%;研究院所15人,佔21.4%;企業及醫院21人,佔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當選為工程院院士,並有6個尚無院士的二級學科產生了新當選院士。
  • 博士團走進海洋二所 5大實驗室齊發「邀請函」
    原標題:博士團走進海洋二所 5大實驗室齊發「邀請函」   中國網7月9日訊(記者 孫潔)今日上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迎來由浙江大學、廈門大學50名博士生組成的「高校博士團走向海洋」南線團隊。
  • 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新高地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王月、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下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專家呼籲加強海洋科技原始創新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陳小慧 張妍「要痛下決心切實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的原始性創新!」9月25日,國家科技部原部長、院士徐冠華在大鵬舉行的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海洋核心技術裝備80%以上依賴進口,基礎研究的突破所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業將對中國海洋科學未來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 2018科技盛典---中國科學院
    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及團隊,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場聚集當今中國頂尖科學家和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盛宴。  2018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是:耿美玉、覃重軍、辛曉平、林鳴、丁洪、唐本忠、陳勇、周欣、李立浧、陳吉紅。2018年度科技創新團隊是:北鬥導航衛星工程研製團隊、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團隊、「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猴」科研團隊。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蘇紀蘭、陳十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潘德爐,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等在內的數十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齊聚南沙,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出謀獻策,共同謀劃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篇章。廣州市副市長王東、南沙區常務副區長謝明出席論壇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