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增院士名單公布 浙江獲大「豐收」, 6人當選

2021-01-13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08日訊(今日早報記者 紀馭亞)昨天,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

   浙江有6人當選為院士

  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後首次進行院士增選。按照新的規則,院士遴選渠道較過去「收緊」,只有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兩種渠道,減少了非學術因素幹擾;「謝絕」處級以上官員,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並增加了「終選」機制,今年的新當選院士將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換言之,今年將考察候選人在更廣學術範圍內的認可度。

  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2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了70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8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的12人,佔17.1%;70歲以上的2人,佔2.9%。新當選的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佔48.6%;研究院所15人,佔21.4%;企業及醫院21人,佔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當選為工程院院士,並有6個尚無院士的二級學科產生了新當選院士。

  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羅民興、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樹鋒、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大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純、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李家彪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目前,浙大教師中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也已自主培養了兩院院士6位,目前5位院士在海洋二所工作。

  新增院士中

  有8位浙大校友

  另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中還有8位浙大校友。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景益鵬(原杭州大學物理系1984屆本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教授陳仙輝(原杭州大學物理系1989屆碩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張鎖江(浙江大學化學系1994屆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國良(浙江大學生物學系1985屆本科)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研究員陳學東(浙江大學化工系1986屆本科,1996屆碩士,2004屆博士),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羅安(浙江大學機械系1993屆博士),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陳建峰(浙江大學化工系1986屆本科,1992屆博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新友(浙江大學農生學院2011屆博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純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與中國輕紡產業的「不解緣」

  1982年春,作為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畢業生,陳純從廈門大學數學系考取浙大計算機系計算機應用碩士研究生。

  「當年計算機系招了4名研究生,其中只有我是外校考入的。因為全國招收研究生數量很少,競爭非常激烈,而我又是跨專業,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自學七八門計算機系本科專業的課程,難度應該是很大的。」陳純後來回憶起,當時能有如此大的決心報考浙大計算機系研究生,還是事出有因的:當年還在象山一個海島當知青的他,21歲時作為知青代表第一次來杭州,就被杭州迷住了。「後來在離開杭州的火車上我寫下日記:回去後一定要更加努力幹活,當好新一代農民,爭取每年能來杭州開會。沒想到,1977年高考制度就恢復了,我不僅來浙大讀了碩士,還讀了博士。」

  多年來,陳純一直專注於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運用於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深度融合。作為第一研製者先後主持研製完成的「計算機絲綢印染花樣設計分色處理及製版自動化系統」、「紡織品數碼噴印系統」、「地毯混色數碼噴印系統」和「圖像自適應數碼精準印花系統」等四個工程系統,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得到了全面推廣應用,為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計算機絲綢印染花樣設計分色處理及製版自動化系統』是一個集計算機系統、圖像圖形處理系統、光鼓掃描輸入和印花雷射製版機於一身的全新設備。初出茅廬的我承擔這麼大的系統的研發,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那時計算機和外設都非常簡陋,僅僅為了節約內存就要花很多腦筋,現在看來是毫無作用的勞作在當時可能就是成敗的關鍵。整整三年,我幾乎每天騎自行車往返於浙大和杭州絲綢印染廠,經常是通宵達旦地工作,和課題組的成員一次次修改程序,調試分析。很幸運項目終於在1989年完成,當時該項目在技術性能、結構等方面上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隨後我們又進行了產業化開發,全國各地絲綢印染廠排隊來買。」陳純後來也曾撰文回憶,這個項目的研發經歷對他的影響之深可謂是刻骨銘心,以至於後來他的很多科研工作都建立在紡織業的基礎之上。

  可以說,他的三十多年研究工作與中國輕紡產業的改造和提升緊密結合,尤其在大型智能輕紡裝備的原始創新上屢獲突破,不斷開創出「第一」,研究成果多次獲國家和省級獎項。

  李家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

  東海部分海域大陸架劃界案,他讓日本委員啞口無言

  李家彪長期從事海底科學與海底探測工程研究,在大陸架劃界和國際海底硫化物圈礦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貢獻,開拓了海洋維權應用新領域。他是中國邊緣海兩期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大陸架劃界和中國大洋中脊調查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

  1989年,李家彪從同濟大學碩士畢業回到杭州,進入了寶石山腳下的海洋二所。1992年,李家彪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項目,被派往法國學習。

  李家彪的努力是出了名的。1997年,李家彪在海上度過200多天,上小學的女兒幾乎大半年沒有見到他。而21世紀開始的10年間,我國大陸架劃界和國際海底硫化物圈礦這兩個大項目幾乎同時開展,身為兩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的李家彪更是在科考船和飛機上度過了大部分時光。

  在家時,李家彪會長時間窩在飯廳工作,被家人戲稱為「飯桌邊的科學家」。飯桌高度不夠,就在電腦下墊幾本書,吃飯時家人將飯菜端上桌,他推開電腦就能吃飯,吃完把電腦挪回來。

  時間到了2012年,針對鄰國日本演出的「購島」鬧劇,我國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中國東海部分海域大陸架劃界案,並將次年在聯合國的答辯時間選在了二戰中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月15日,這引起了日本國內的高度敏感。

  整場答辯分為科學與法律兩個部分,作為中方的首席科學家,李家彪負責科學部分闡述佔了整個答辯案的四分之三。準備充分的李家彪不僅強調了中方的科學依據和劃界準則完全符合《公約》的規定,更引用了日本科學家的相關觀點進行佐證,而曾在國際刊物上發文贊同中方劃界理念的日本科學家正是這位日本委員的導師。當這份答辯書交到界限委員會時,日本委員看著自己導師的佐證啞口無言,難以提出新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樹鋒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霸」高中時還是校田徑隊隊員

  楊樹鋒主要研究領域為大地構造學、造山帶與盆地構造。發表論文15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3篇,EI收錄論文33篇。他的研究成果獲國家和省級獎勵多次。

  昨天,記者從浙大地球科學學院師生處了解到,楊樹鋒生活中很低調,是一位深得學生愛戴的老師。而他的高中母校杭州一中(現為杭州高級中學)昨天早上看到消息後,也馬上給楊教授打去了電話賀喜。據介紹,楊樹鋒也是杭高的第50位院士校友。

  楊樹鋒在1963年時入讀杭州一中,是理科試點班,相當於現在試驗班的學生。當時,他還是杭一中田徑隊的隊員,不光學習好,體育也好。他當年的化學老師吳文剛還記得這個「人長得黑黑,雖然個子不高,但身體很結實」的學生。吳老師說,楊樹鋒是個非常好學的學生,儘管一周只上兩節化學課,但楊樹鋒總會準備好很多問題向老師求教,實驗課做實驗也很主動。不過楊樹鋒自己很謙虛,說自己的成績只能算還可以。從他當年的成績單可以看出,當年他的代數、三角的成績很好。

  當年上大學,可不能像現在一樣自己選專業。楊樹鋒進大學時,還是第一次聽說自己這個」礦物巖石」的專業,不過後面倒是越讀越有興趣,一路念到博士,在這個專業鑽研了幾十年。

  杭高的老師告訴記者,楊教授和另一個浙江院士李蘭娟是同屆畢業生,但因為歷史原因,楊樹鋒和其他杭高老三屆同學畢業時都沒有獲得高中畢業證書,也沒有拍畢業集體照。不過多年來,楊樹鋒心繫母校杭高,曾多次返回母校,並將自己的著作贈於杭高圖書館。昨天在電話裡,杭高老師已和楊教授約好,明天會讓學弟學妹送去補發的畢業證書。楊教授聽到這個消息,在電話的那頭也十分高興。

  -陳雲敏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年前描繪的垃圾填埋藍圖正逐步變成現實

  陳雲敏是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軟弱土與環境土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

  其實,自1979年走進浙大求是園,陳雲敏就一直琢磨著在軟土地基上造房子、修路,怎樣更牢固、更安全。在國外,巖土工程是一項被稱為「dirty shoes」(髒鞋子)的工作。但陳教授卻埋頭和大地打了幾十年交道。

  沿海地區的土體通常比較軟,含水量比較大,在軟土地基上進行高速公路、地鐵、電廠等重大工程建設,對地基的承載力是個很大的挑戰,一旦「不堪重負」,土體結構就會發生災害性變化,造成嚴重的後果。

  陳雲敏做的工作就是先搞清楚軟土的特性,土體結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然後想辦法控制住這種變化。這有點像醫生給病人看病,所不同的是,大地本沒有「病」,因為人類要在上面造房子、修公路等工程建設,那些對建設不利的特性也就成了「病」,需要「下藥」去控制。

  多年前,課題組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儀器,能實時監控土體結構的破壞過程,這些儀器不但能用於實驗室、物理模型,還能直接用於重大工程的現場,並研究出在軟土上造房子、修路,怎樣打樁,房子、公路的沉降最少。

  除了軟土,1995年從荷蘭學成歸來的陳雲敏也在關注垃圾填埋。這個聽上去很不起眼的事情,他卻一頭扎了進去。

  「垃圾填埋是一個複雜的土木工程問題。就好比建壩,只不過庫區內不是水而是垃圾。垃圾堆體內部有複雜的生化反應,工程性質不穩定,對『壩』的建造,技術要求更高。」陳雲敏說,從理論研究到實驗技術,歷時10多年。陳雲敏帶著學生在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系統地做了我國首個垃圾工程特性現場試驗。團隊研發的災害防控技術,可以做到分層高效排水,水平和垂直的導排井同時工作;水往下導排,氣往上抽提。截至2013年,這套技術目前已應用於我國具有填埋氣發電條件的18個大型填埋場,每年新增填埋氣收集量2.06億立方米,碳減排量173萬噸。陳教授當年描繪的垃圾填埋藍圖也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羅民興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發表的論文被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引用過

  羅民興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他在標準模型與弱電實驗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學近25年來的重要進展之一。他理清了標準模型不同重整化方案的等同性,為檢驗量子規範場論提供了自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與合作者建立了一個系統分析高精度實驗的理論分析框架,為理論指導實驗和實驗驗證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

  羅民興系統研究了一般非阿貝爾規範場準確到二階的重整化群方程,並將之應用於標準模型。這些結果已成為標準模型精確計算的重要檢驗基準。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以來,它們被廣泛應用於希格斯粒子質量與真空穩定性分析。

  羅民興提出並證明超對稱規範場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的散射振幅遞推關係,將遞推關係應用於現實物理理論,為高效計算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標準模型背景提供了新途徑。他將微擾量子色動力學應用於繆子反常磁矩分析,進而強化了理論對希格斯粒子質量的限制。

  羅民興所發表的論文迄今共被引用超過2500次,引文作者包括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六位狄拉克獎得主,五篇論文長期被國際粒子物理數據組(PDG)引用。

  -陳大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熱帶海洋對全球大氣有何影響,去問問他吧

  陳大可長期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氣候研究領域都有深厚造詣和重要建樹,他以ENSO和海洋混合這兩個顯著影響學科發展並極具應用價值的焦點問題為主線,取得了系統的原創性成果,推動了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的發展。主導或參與撰寫了多份國家層面的戰略研究報告,為我國物理海洋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比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地球氣候系統裡信號最強、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年際變化,因而理解和預測ENSO是眾多大型國際計劃的聚焦點。陳大可從上世紀90年代初參與「熱帶海洋與全球大氣」(TOGA)國際計劃以來,一直致力於ENSO的預測和可預測性研究,特別是基於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代ENSO模式,從新的學術思想和技術角度出發,主持開發了第二至第五代ENSO預測系統。這些系統在過去十多年裡被廣泛應用於實驗性和業務化預測,是國際氣候與社會研究所(IRI)及美國海洋大氣局(NOAA)發布預測的主要依據之

  而湍流混合是流體力學的經典難題,也是現代物理海洋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海洋模式中對混合過程的表達直接影響模式對大洋環流、生態系統乃至氣候變化的模擬能力。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陳大可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海洋混合的機制、模型和作用,解決了海洋混合研究的若干理論和方法問題。

  此外,他還針對湍流混合創建了一個基於機制研究的垂向混合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海洋與氣候模式系統。同時,陳大可還研究了熱帶太平洋的季節變化以及一系列關於近海混合及其動力和生態效應的原創性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賞|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出爐 浙江6人當選
    中國工程院12月7日公示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
  • 2015新增兩院院士名單公布 浙大4位在職教授入選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12月07日訊(記者 吳俏婧)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羅民興、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樹鋒、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3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純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浙大教師中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
  •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
    中公考研小編為各位考研小夥伴們整理了關於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4月18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當選,其中華人學者共有6位。
  • 美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包括人工智慧領域著名學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師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教授長期從事汙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汙染控制技術和工程應用等研究工作。    朱利中院士介紹:    朱利中,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2月參加工作,原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
  • 中國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 18位外籍專家當選院士
    經濟日報北京11月27日訊 記者常理報導:中國工程院27日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有67位院士當選。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同步產生,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悉,此次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佔94%;女性4人,佔6%。
  • 美國國家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此次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其中鄧中翰是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當選為國際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成員是工程師的最高等級的專業殊榮。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 833人,外籍院士108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924人,外籍院士93人。「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 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代表中國科技頂尖水平。根據相關規定,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評選有何標準?哪些專家當選概率高?哪裡是盛產院士的熱土?「大咖雲集」「優中擇優」的院士遴選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附全面名單
    美國時間2020年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選舉120名新成員和26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們在原創性研究方面傑出並持續的成就。今天當選的人員使得在職成員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總數達到50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這是南昌大學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誌著南昌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198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199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1.張學敏江西泰和人腫瘤生物學家。1963年11月18日出生於湖北武漢。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1995年獲軍事醫學科學院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院士。
  •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環保領域6人上榜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
  • 2020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多位華人當選!
    2020年4月23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276 位藝術家、學者、科學家和領導人當選。本年度共有多位華人當選2020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詳細名單如下:喬傑,北京大學喬傑,女,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安達市,1990年參加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此外,中國科學院新增外籍院士16人,出生於溫州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此次有兩名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謝作偉、滕錦光,他們均是溫州鄉賢。出生於溫州市區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為何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溫州市科協的工作人員表示,沈志勳是美籍華人,所以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公布2015年增選院士名單 含12名外籍院士
    導讀: 2015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共61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數學物理學部(11人)序號姓名年齡專業工作單位1王貽芳52粒子物理實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鄧小剛54空氣動力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3朱詩堯69物理...
  • 浙江大學:30名本科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
    來源:浙股2019年兩院新增院士名單揭曉,共有7位院士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其中原浙江農業大學2名,原杭州大學1名。來自浙大本部、42歲的孫斌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院士。這7名新增院士簡歷如下:葉志鎮,1955年出生,浙江大學1982屆電機本科,1984屆光學儀器碩士,1987屆光儀系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任其龍,1959年出生,浙江大學1982屆高分子化工本科,1987屆化學工程碩士,1998屆化學工程博士。現任浙江大學生物質化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院長。
  •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157人初選名單公布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記者1日從中科院獲悉,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57位。  中科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15年將最終增選院士不超過65名。此次公布的157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技術科學部30人。
  • 百萬桐鄉人的驕傲!桐鄉人朱永官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頻道11月23日訊(記者 宋彬彬 市委報導組 魏衍方 徐瀟卓)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22日上午公布。桐鄉人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桐鄉籍兩院院士人數增加至6人!  朱永官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川大供圖)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李寰 劉虎)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7位科技專家新當選院士。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當選,成為今年四川省內高校唯一入選者。另外,記者從綿陽市科知局獲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鄧建軍、範國濱、唐立三名專家也入選了本次院士增選名單。
  • 高校278人入圍!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候選名單公布
    日前,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據了解,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已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名,其中,來自高校的有效候選人有278名,佔候選總人數的52.35%。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為不超過75名,最終當選名單預計將在今年12月份公布。
  • 2015年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浙江14位科學家入圍
    浙江在線05月19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曾福泉)中國工程院日前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浙江省14位科學家入圍。他們是:浙江大學的陳純、任其龍、倪明江、喻景權、周繼勇和金偉良,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程式華,海洋二所的李家彪,浙江工業大學的鄭裕國,浙江省農科院的徐子偉,浙醫一院的金潔,浙醫二院的沈華浩,溫州醫科大學的李校堃,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的姚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