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川大供圖)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李寰 劉虎)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7位科技專家新當選院士。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當選,成為今年四川省內高校唯一入選者。另外,記者從綿陽市科知局獲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鄧建軍、範國濱、唐立三名專家也入選了本次院士增選名單。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王琪教授,1949年出生,是今年入選院士中年齡最長者。王琪曾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製備和加工新原理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究,主持承擔國家863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儀器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及與國內外企業合作等多項科研項目。
王琪畢業於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1989年6月獲工學博士學位,1989年12月至1992年2月在加拿大LaVa大學高分子科學工程研究中心作博士後。1984年7月至今,王琪在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首位長江學者,曾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8-2009),四川大學「985工程」高分子與特種功能材料科技創新平臺首席科學家(2004-2014)等。
王琪帶領研究團隊發明了固相力化學加工新技術新裝備、塑料管旋轉擠出加工新技術新裝備,建立聚乙烯醇熱塑加工和熔融紡絲新技術,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廢棄塑料橡膠,製備無滷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並在聚合物基微納米功能複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列印加工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多項成果已獲產業化應用。
另一方面,記者27日從綿陽市科知局獲悉,位於綿陽市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共有3名科研人員入選了中國工程院公布的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分別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部的鄧建軍、範國濱,以及研究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的唐立。
據公開資料顯示,鄧建軍出生於1964年4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脈衝功率技術、高功率加速器研製等研究,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部級科技進步獎,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範國濱,出生於1958年4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信息與電子工程管理專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立,出生於1965年12月,專業為核科學技術應用,曾獲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據悉,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經院士和學術團體提名、兩輪會議評審和選舉,於27日公布結果,從533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新當選的院士中,男性63人,佔94%;女性4人,佔6%。最小年齡49歲,最大67歲,平均56.3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不少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以及長期工作在新疆、甘肅等西部邊遠地區的優秀專家當選。
核心提示
王琪(女)
單位:四川大學研究領域:高分子材料製備和加工新原理新技術新裝備
鄧建軍
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領域:脈衝功率技術、高功率加速器研製等
範國濱
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領域:信息與電子工程管理
唐 立
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領域:核科學技術應用
新聞縱深
他們,都是我國工程科技大師
2017中國工程院增選「含金量」十足
中國工程院27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7名佼佼者脫穎而出,平均年齡約56歲。他們中來自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49人,企業和醫院的18人。工程院表示,通過本次增選,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覆蓋和地區分布進一步改善。
細看67人新晉工程院院士名單和18人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中外「大牛」真不少。
這些名字:與大國重器、前沿突破連在一起
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大師的薈萃之地。無論是成功飛向藍天的國產大飛機C919,還是遨遊太空的東方紅衛星,抑或是在為萬千家庭解決生殖難題的臨床一線,都有今年新當選院士們的堅守。
轉場成功、靜力試驗穩步推進、型號合格審定試飛……今年5月C919成功首飛以來,捷報頻傳。新當選院士、國產大飛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始終把早日實現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作為自己的使命。
「當選工程院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意味著信賴更意味著考驗。」吳光輝說。
新當選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臨床、教學和科研一線工作30年,一直致力於婦產科及生殖醫學相關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在我國生殖醫學這一新興領域,不斷提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並在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研究領域持續進行著開拓性工作。
「作為一名醫生,用雙手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喬傑坦言,如今作為中國工程院的一員,要有更大的家國情懷,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多年致力於各型通信衛星的研究和工程實踐的周志成,為提高我國油菜雙低率、含油量和產量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王漢中,我國第一顆海洋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蔣興偉……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我國工程科學技術的各條戰線上都立下了自己的「汗馬功勞」。
「國家的需求在哪裡、困難在哪裡、未來向哪裡,我們院士就應該前進到哪裡。」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說。
變與不變:新時代有新氣象,不變天命初心
「院士不是『萬事通』,應避免參加各種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鑑定、諮詢等活動」「在當選院士以後,更要謙虛謹慎、客觀公正、平等待人,不以『權威』自居」……
新院士們在當選首日就收到了工程院以「八條共勉」為主要內容的一封信。
「官員院士」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工程院2017年增選一啟動,就明確「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候選人」,並發文明確公務員身份的認定等,把好「入口關」。
據悉,今年增選工作對候選人學風道德把關嚴格。第一輪評審,暫停了一位論文被撤稿候選人的資格;第二輪評審,暫停了一位因違反八項規定尚在誡勉談話候選人的資格。
「工程院院士黨員比例超過80%。新增選的67位院士中60位是共產黨員。我們要以黨紀黨規高標準要求自己,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共同維護好院士稱號的尊嚴和工程院的聲譽。」李曉紅說。
就在兩周前,中國工程院根據相關規定,決定停止孟偉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格。持之以恆正風肅紀,中國工程院近年來先後停止了李寧、周國泰、孟偉三人院士資格。
「希望各位院士堅守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定位,以身作則、嚴格自律,自覺抵制學術不端和不正之風,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院士稱號。」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
新當選院士蔣興偉表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科技報國是我們的天命初心。如何形成高精度、高可靠和長時序的遙感產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正是當下我們海洋衛星遙感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據新華社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