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2020-09-10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廊坊雲報

「海洋從來都是強國的競技場,我慶幸沒有游離於時代的洪流之外,能為國家的海洋強國之夢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

陳大可

家國是根

海洋是魂

數十年來

他不斷探尋著

物理海洋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 陳大可

針對颱風、洪澇、暴雪

等極端氣候

他開展了長期的基礎性研究

在「厄爾尼諾的預測和可預測性」

「海洋混合的機制和作用」兩方面

作出了

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

陳大可在南極科學考察現場

他在潛心科研的同時

亦不忘沾溉後人

憑藉豐富的學識和智慧

激發了無數學子

對海洋科學的興趣

他說:「希望我的學生

不要為發論文而做論文,

一定要志存高遠,

多出原創成果。」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海洋二所研究員

陳大可

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颱風、洪澇、暴雪……極端氣候事件帶來巨大影響,其背後原因複雜難懂,無數科學家篤學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預測準確度。

「在各種原因裡,海洋是決定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物理海洋學家陳大可開展了長期的基礎性研究,在「厄爾尼諾的預測和可預測性」「海洋混合的機制和作用」兩方面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顯著促進學科發展。

2015年12月7日,陳大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上述兩項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學術成就。

2019年10月1日,陳大可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海洋從來都是強國的競技場,我慶幸沒有游離於時代的洪流之外,能為國家的海洋強國之夢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陳大可說。

從三湘大地,到西子湖畔;從大洋彼岸,回到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家國是根,海洋是魂,63歲的陳大可一如年少時,不斷探尋著物理海洋的源頭活水。

海洋的美,科學的光

出生於湖南長沙書香門第的陳大可,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知識分子父母的薰陶,好讀書、樂讀書。中學畢業後,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他成為下鄉「知青」。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優異成績成為一名大學生。

海洋,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學意象,引發無數人的遐想。同樣,海洋也滋養了愛好文藝的陳大可。

雖然從小對海洋感興趣,但真正開始了解海洋科學是在大學三年級。「那時我決定報考海洋方面的研究生。一是覺得做海洋研究很浪漫很有意思,二是意識到人們對海洋的了解還非常膚淺,因而投身海洋學研究將大有可為。」

當時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所並不多。陳大可看到海洋二所蘇紀蘭先生招生的消息後,決定報考其研究生,「蘇先生有留學背景,了解海洋科學研究的國際前沿,有先進的科學理念。這一切都吸引著我。」

陳大可順利成為蘇紀蘭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踏上了海洋科學研究的道路,也開始了一段師生佳話。

陳大可視蘇紀蘭為「恩師」。他留學的故事或許能說明「恩」從何來。碩士畢業前的一天,蘇紀蘭拿起一張表格對他說,「把這個填好,到美國繼續學習吧。」

陳大可驚呆了,「原來蘇先生幫我聯繫了紐約州立石溪大學的海洋研究生院,而這一切我一點兒都不知道。」那是1985年。

不負師恩的陳大可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此後十多年裡,陳大可先後在美國羅德島大學、宇航局和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在近海、大洋和氣候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原創性成果,在國際上建立了自己的學術聲譽。

行於洞見與質疑之間

人類在面對天災無可奈何時,往往將之歸於神明。比如厄爾尼諾,其原意就是「上帝之子——聖嬰」。這一發生在熱帶太平洋的異常增暖現象往往帶來巨大的全球影響。

如1998年發生在我國的那場洪澇災害,其原因正是1997/98厄爾尼諾現象。在過去幾十年裡,監測和預測厄爾尼諾,一直是海洋與大氣科學研究的焦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項名為「熱帶海洋與全球大氣」的國際計劃已接近尾聲,但在「提高厄爾尼諾預測水平」這個主要目標上,遇到了瓶頸。陳大可當時剛開始介入厄爾尼諾研究,他考慮到問題可能出在用於模式初始化的觀測資料與模式不匹配,從而造成預測誤差。

此後的研究證明了他的判斷。「問題一旦說穿,其實也很簡單。」陳大可解釋,「在一個研究領域裡浸淫久了,容易形成固定思維。而科學上的突破,很多時候是來自對經典的質疑,對傳統的挑戰。」

由此,陳大可發表在《科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海氣耦合的數據同化和初始化概念,並主持開發了4代厄爾尼諾預測系統。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主席McPhaden認為,這些工作「將厄爾尼諾預測提前量增加了6個月以上」。

2006年,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陳大可聽從國家的召喚,參與實驗室的建設,並最終放棄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職務,擔任實驗室主任。

一組數據顯示,2010~2014年,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245項,國家重大任務4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480篇。

如果說,質疑是科學家重要的基本素質,那麼,質疑的能力需要以「洞若觀火」為基礎。

「海洋科學至今仍是一門以觀測為主要手段的學科,海洋領域幾乎所有重大科學進展都與觀測手段的創新密切相關。」2019年初,陳大可作為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的船基首席科學家,在南大洋海域,現場指揮布放了我國首個西風帶環境監測浮標。

西風帶,又稱「魔鬼西風帶」,因環境惡劣,其觀測數據資料長期空白。

據此,陳大可提出南大洋「大圓環」計劃,環繞西風帶投放浮標,為建立新的大洋環流模型、評估極地水團對全球氣候影響提供基礎資料。

極地是地球氣候系統的巨大冷源,也是大洋深層和底層環流的發源地,在全球熱平衡和水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

「幾十年來,我國極地考察在能力建設方面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陳大可特別指出,「目前我國極地考察的基本能力建設,包括破冰船和科考站,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部管理。我們應該發揮這一傳統優勢,聯合各方力量,發展先進的極地觀測和模擬技術,推動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極地大科學計劃,增強我國在極地事務和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

陳大可預判,幾年之後會有一個極地研究的熱潮,「我非常期待這一熱潮的到來。」

沾溉後人,其澤也遠

同樣是基於這樣的洞見與質疑,陳大可和他的學生張翰從觀測到模擬,研究闡明了颱風的「熱泵」和「冷抽吸」作用及其影響,對過分強調颱風「熱泵」效應的國際主流觀點提出了挑戰,為深刻理解颱風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不久前,陳大可和張翰獲評浙江省省部屬企事業工會「名師高徒」榮譽稱號。如同蘇紀蘭與陳大可,師生之誼也在陳大可和他的學生之間傳承。

連濤是陳大可的碩博研究生,「讀完碩士那年我應聘了一家金融企業,待遇還不錯。所以沒有特別想讀博。」連濤說,「當時老師找我談心,問我做研究的時候愉快嗎?我說當然——這是真心話。」

陳大可對連濤說:「你想多掙錢沒有錯,你也有這個聰明才智。但是放棄自己的興趣,是悲哀的。」

那次談話後,連濤選擇了繼續深造,「老師說,決定了做科學研究,就不要再想大富大貴的事。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和生活,也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而且會更加自由,更有尊嚴。」或許,這才是陳大可心中的「富」與「貴」吧。

「物理海洋學仍有大量未解之謎,每一個謎團的破解往往都能引發人類對海洋、對地球的重新認知……」繁忙的陳大可,並不拒絕與年輕大學生們的交流。近年來,他在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物理海洋學漫談》等講座,旁徵博引,新穎的角度和開闊的視野,廣受歡迎。

「希望通過科普,吸引真正對海洋科學感興趣的青少年。」陳大可強調,「能夠帶著興趣做研究,年輕人的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遠,遇到挫折時也會更加輕鬆自如地去應對。」

「希望我的學生不要為發論文而做論文,一定要志存高遠,多出原創成果。」陳大可一直關注著科研評價體系建設。他欣喜地看到,近幾年國家層面上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強調在科研評價中要破「四唯」、重實效。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效能的實施意見》《關於激勵科技創新人才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涵蓋各學科的三個梯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充分發揮人才在自然資源事業中的關鍵作用。

陳大可相信,「基於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好,有望在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災害監測預報、海洋探測和水下通信、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智能無人裝備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當前,『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我們新的口號應該是『監控中國海、深入五大洋、共治南北極』。」陳大可如是說。

(記者 安海燕 編輯 李雨穎)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我國物理海洋學家陳大可開展了長期的基礎性研究,在「厄爾尼諾的預測和可預測性」「海洋混合的機制和作用」兩方面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顯著促進學科發展。  2015年12月7日,陳大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上述兩項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學術成就。  2019年10月1日,陳大可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 歷盡千帆 興海強國——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在儀式上為新船命名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他滿懷激情地念出命名詞:「願你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面向南北兩極,劈波斬浪,破冰前行……」留美20年,歸國十二載,這位物理海洋學家滿懷興海強國的使命感,在海洋和氣候研究領域破浪前行,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新疆域。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1941年2月7日,丁德文出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取名「德文」,是父親希望他「品德和才華」兼備,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丁德文也未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攻讀應用物理專業。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談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南大洋觀測系統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陳大可。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陳大可:南大洋是環繞南極大陸,連通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遼闊大洋,在地球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南大洋不僅是世界各大洋的交匯區,也是上層海洋與深層海洋產生激烈交換的海區。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他不止一次地強調,科學研究是有時代局限的,地球太複雜,我們今天對地球對礦產資源的認識、對自然法則的認識,只是階段性的,很有可能在未來人類科技更加發達的條件下被修正甚至被推翻,所以科學工作者千萬不能自以為是,更不能自得意滿,一定要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戰略研究,推動礦業健康發展「陳毓川是一位礦業領域的戰略家。」許多礦業界的同仁如此評價。
  • 讀書散記10:經典物理與哲學
    —————————————————————物理和哲學的出發點,都是旨在探索事物的本源和規律,不過物理研究的對象限於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而哲學研究的對象更加寬泛,或者更加基本。因此科學問題、尤其物理學,總是包含哲學問題,在科學誕生之初就是如此。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這項成果是研究團隊三代科學家近30年研究的結晶,獲獎團隊中就有時年96歲高齡的沈其韓院士。程裕淇院士敏銳地意識到變質巖研究的重要性——除了能夠了解早期地殼的演化、通過原巖恢復推斷原巖的形成環境和構造背景外,還有助於利用變質巖來找礦。就這樣,1956年秋天,沈其韓跟隨程裕淇院士開始了長達60年的早前寒武紀地質、同位素年代學和變質巖區工作方法研究。寒武紀是地質劃分的一個年代,時間大約是距今5.4億年至5.1億年之間。
  • 陳大可院士做客「院·望」系列講座 講述《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作題為《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的學術講座,吸引了來自校內外的300位師生積極參加。海洋學院院長周朦首先簡要介紹了陳大可豐富多彩的學習和科研經歷。接著,他回顧了近年來在海洋與颱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並舉例介紹這一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最後,他簡要介紹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挑戰及應對措施。陳大可表示,海洋與颱風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是當前國際海洋與大氣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近年來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為颱風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科技創新最大化,是指創新地質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對地質工作的支撐作用。特別是當前找礦難度加大,人類社會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多重壓力,更需要進一步創新地質科學理論,建立高水平的地球科學信息系統。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楊經綏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球的「表皮」,板塊漂移、火山噴發、地震,動力來自哪裡?在地球深部,物質又是怎樣運行的?
  • 科技創新人才 | 方國洪:潮起潮落逐浪行
    潮汐潮流的研究與國防建設、航運交通、海洋資源開發、能源利用、環境保護、港口建設和海岸防護等關係密切,而潮汐學是物理海洋學中的重要分科之一。如今潮汐預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我國海洋潮汐潮流的預報方法主要來自青島的一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物理海洋學家方國洪。
  • 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揭曉 看看今年有哪些「科學明星」
    中新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7年度「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推選活動」評選結果揭曉,他們是:陳天石陳雲霽兄弟、王澤山、姚檀棟、朱銳、馬晶、蘇權科、付巧妹、陳和生、常進、何曉順、黃大年。  2017年度科技創新團隊分別是: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團隊、中科院深淵科考隊、高速鐵路技術攻關組。
  • 陸朝陽:2020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我校陸朝陽教授獲得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稱號,量子信息技術學術帶頭人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根據「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的評選標準,當選者應於2019年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過重大創新貢獻,獲得過重大榮譽;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過傑出成就;在科技傳播、科學普及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有獨特表現;推動所在企業創新行業生態,引領市場應用,並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