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今年9月,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正式下水。在儀式上為新船命名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他滿懷激情地念出命名詞:「願你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面向南北兩極,劈波斬浪,破冰前行……」
留美20年,歸國十二載,這位物理海洋學家滿懷興海強國的使命感,在海洋和氣候研究領域破浪前行,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新疆域。
陳大可年輕時便立志從事海洋科學事業,他與海洋二所另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學家蘇紀蘭先生的師徒情緣更是一段佳話。上世紀80年代初期,陳大可成為蘇紀蘭院士招收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之一。之後他赴美深造,在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和工作,並在「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和海洋混合等重要課題上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文章先後在《科學》《自然》等著名期刊上發表,轟動學界。2006年,蘇紀蘭力邀陳大可歸國,擔任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大可應邀回國,他說:「蘇先生是我的良師益友,他的指導和關懷我銘記在心。」他認為,自己「不能做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旁觀者」。
中國海洋科學近年來進入發展快車道,國家投入大,重大項目多,重要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我不能置身於時代洪流之外。」陳大可說。
回國後,陳大可領導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了一個個重要任務,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作為首席科學家,兩度主持國家973項目,多次主持國家重點和重大基金項目。2017年,他領銜的973項目「上層海洋對颱風的響應及調製機理研究」以優異成績通過驗收。
人類對颱風路徑的預報能力已有很大進步,但對颱風強度的預報仍停留在較低水平。為解決這一問題,陳大可帶領科研團隊在南海北部布放了一個海上觀測陣列,獲得了颱風過境時的海氣耦合立體觀測資料。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颱風與海洋的相互作用過程,提高對颱風的預報能力,對浙江等每年都遭受颱風侵襲的沿海地區具有重要意義。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我省相關部門合作,還開展了對赤潮等現象的監測和預報。
「海洋科學是一門戰略科學,是世界強國比拼實力的前沿陣地,也是實現我國重要戰略構想的關鍵支撐。」陳大可說,當前,國家對海洋科技高度重視,海洋學者應該為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建言獻策,為我國實現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轉變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