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2020-07-17 自然資源部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年輕的時候什麼工作都要做一點,現在年輕科技工作者學歷很高,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鑽研得很深,但是也應該具有戰略性的長遠的思維,應該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沈 其 韓

1950年

一名年輕的地質工作者

懷抱熾熱的愛國情懷

投身於

新中國找礦事業中

遼寧鞍山

湖北大冶

山西中條山

...

他走南闖北、不知疲倦

沉浸在為國家尋獲礦產的

巨大喜悅中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沈其韓

回首當年

他激情澎湃:

「如果一輩子能夠跑十幾個地區

幫助建立十個八個礦山

也就很知足了。」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1984 年,沈其韓在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

1956年

他響應「國家需要」

迎來職業生涯的轉變:

從熱火朝天的

地質找礦一線

轉入

當時相對冷僻的

地質科學研究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1985 年,沈其韓(左4)在內蒙古野外進行地質觀察

「我上大學的時候,

地球化學根本沒有學過,

年代學也不知道,

都是在工作中邊做邊學起來的。」

知不足而後學

他在

變質巖石學

前寒武紀地質學

等研究領域

奮發圖強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1991 年10 月,沈其韓(左1)在北京密雲觀察變基性巖脈的特徵

到了1980年

努力終得回報

他的研究成果屢次獲得

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

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得到國際地質學界的

廣泛關注和認可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2006 年7 月,沈其韓在黑龍江五大連池火燒山北側考察

如今

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

仍在地質科學研究道路上

不倦跋涉

他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索之心

仿若大地上最尋常的巖石

歷經風雨

堅韌如初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沈 其 韓

破譯地球的秘密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沈其韓

2019年1月,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自然資源部項目《中國最古老大陸的時代和演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項成果是研究團隊三代科學家近30年研究的結晶,獲獎團隊中就有時年96歲高齡的沈其韓院士。

在70多年的地質生涯中,沈其韓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早前寒武紀地質、變質巖石學和同位素年代學及鐵銅礦產等研究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年多之前,年逾九旬的沈其韓還堅持每天上午到辦公室,翻閱報紙,了解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除了礦產新聞外,他格外關心的是土地汙染治理和三農問題等。他還請助手把國內外有關寒武紀地質研究的論文列印出來,一篇篇仔細閱讀,認真做摘要。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讓他在90多歲時依然保持著出色的科研能力,再次摘下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桂冠,彰顯著他為國家科技進步而努力奮鬥的初心。

滿腔熱情為國找礦

1922年4月27日,沈其韓出生於江蘇淮陰。1941年秋,在堂兄資助下,19歲的沈其韓經上海轉浙西,偷渡日偽封鎖線,終於在冬天抵達重慶。沿途祖國美麗的山河、破敗的城鎮、苦難的民眾,給沈其韓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渴望國家早一點強大起來。

1942年夏,沈其韓考入重慶大學地質系。上課時,沈其韓對巖石學非常感興趣,尤其敬佩教授礦物學的王炳章先生。經過4年學習,沈其韓成為重慶大學那一屆地質系僅有的7名畢業生之一。

1946年6月,沈其韓考入南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巖石學研究室,室主任是著名變質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程裕淇。前輩地質學家身上那種嚴謹的工作態度、紮實的知識素養、開闊的學術視野、服務大局的工作意識、熾熱的愛國情懷,深深地影響著沈其韓。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以儘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鋼鐵成為最急需的資源。發展工業,找礦先行,地質工作者們迅速行動了起來。

1952年,在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大型地質勘探隊——大冶資源勘探隊,後改稱為429勘探隊。沈其韓作為業務骨幹參與組織鐵山礦區和領導金山店礦區的後期詳勘工作。他們白天到山野測量,夜晚在室內整理資料,很快完成了整個礦區精細的地形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沈其韓沒有回過家,日夜都待在山上。1954年3月,勘探隊向地質部提交了《湖北大冶鐵礦地質勘探報告》,估計總儲量高達億噸以上。

從1950年起,從遼寧鞍山鐵礦、湖北大冶鐵礦到山西中條山銅礦,沈其韓走南闖北,不知疲倦,沉浸在為國家找到礦產資源的巨大喜悅之中。回首當年,年過九旬的沈其韓依然非常激動:「當時地質勘查工作非常辛苦,幾乎都是白天黑夜地幹,一個地質隊、一兩千人、三十幾臺鑽機,就想著趕緊找到礦提交報告。一兩年時間礦山就建立起來了,讓我很有成就感。我當時就想,如果一輩子能夠跑十幾個地區,幫助建立十個八個礦山,也就很知足了。」

投身寒武紀地質研究

不過,沈其韓為國家建立十個八個礦山的願望很快就被迫放棄了,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正等待著他。

沈其韓在山西找礦勁頭十足,這個時候,程裕淇院士向他發出召喚,讓他回到地質研究所搞巖石學研究。向來服從工作安排的沈其韓內心有些不情願:「我覺得找礦挺好的,我就留在山西算了。」

讓沈其韓改變主意的只有4個字「國家需要」,國家需要他去找礦,他無怨無悔地奔波在湖北、山西各地。現在,國家需要一些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來搞基礎研究,為將來的找礦工作做指導,那麼,他也會竭盡全力,絕不辜負國家的期許。

變質巖石約佔地殼總體積的27.4%,廣泛地分布於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及其以後的各種重要的地質構造單元中,絕大多數本來是見不到的,但是由於後來的構造運動,一些變質巖露出地表,帶來深部地殼的各種信息。地質學家通過破解這些變質巖,研究地殼演化的歷史。變質巖石學是巖石學的重要分支,但是相關研究一直進展緩慢,直到上個世紀初,變質巖研究才有所突破,而中國的變質巖研究當時還是一片空白。

程裕淇院士敏銳地意識到變質巖研究的重要性——除了能夠了解早期地殼的演化、通過原巖恢復推斷原巖的形成環境和構造背景外,還有助於利用變質巖來找礦。就這樣,1956年秋天,沈其韓跟隨程裕淇院士開始了長達60年的早前寒武紀地質、同位素年代學和變質巖區工作方法研究。

寒武紀是地質劃分的一個年代,時間大約是距今5.4億年至5.1億年之間。在寒武紀開始後的數百萬年時間裡,包括現生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這就是令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但凡所有的大爆發,之前一定有一段長期的力量積蓄儲備期,地球上所有的礦產資源也正是形成於這個時期。劇烈的構造運動造成地殼抬升,將覆蓋在變質巖之上的巖層剝蝕掉,使得變質巖得見天日。因此,沈其韓的研究便以早前寒武紀地層學為對象,試著從古老的變質巖中去推斷地球演化的過程,解讀地殼深處的信息。

在地質學家的眼裡,一塊看起來很普通的石頭,或許比等量的黃金還要珍貴。從熱火朝天的地質找礦一線轉入到相對冷僻的基礎研究領域,沈其韓迅速沉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開始工作。

博觀約取獲碩果

「我上大學的時候,地球化學根本沒有學過,年代學也不知道,都是後來在工作中邊做邊學起來的。」知不足而後學,沈其韓格外關注新技術新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後來的實踐也證明,沒有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前寒武紀研究寸步難行。通過向國外專家學習,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測定同位素的儀器設備,使得中國的寒武紀地質研究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奮起直追,不斷收穫累累科研碩果,逐漸縮小與國際寒武紀地質研究的差距。

從1980年開始,沈其韓在地質科學研究上進入盛產期,他在早前寒武紀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屢次獲得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寒武紀地質研究的突飛猛進也引起了國際地質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相關的研討會和各種科學合作項目也有條不紊地推進起來。

回憶一生的科研事業,沈其韓認為,年輕的時候什麼工作都要做一點,現在年輕科技工作者學歷很高,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鑽研得很深,但是也應該具有戰略性的長遠的思維,應該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沈其韓說,他親自經歷了變質巖石學和前寒武紀地質學研究從落後到發展的過程,當前地質科學在飛躍發展,變質巖石學和前寒武紀地質學也應緊隨時代的脈搏,不斷前進。他勉勵年輕地質工作者,緊緊抓住學科發展規律和國家需求,堅定信心,在學科的理論思維和實踐應用等方面不斷創新前行,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質學家是這顆星球上最智慧的人之一,他們能夠從一塊巖石標本乃至一粒礦物晶體中看到整個造山帶的動力學過程,推測出地球過去46億年漫長歷史中發生的故事,尋找到蘊藏於地球深處的各種豐富的礦產……鬥轉星移,寒來暑往,沈其韓院士已經在地質科學路上跋涉了70多年,時光把他從一位熱血青年雕塑成一位世紀老人,但他對地質科學的熱愛和執著追求科學真諦的心卻從未改變過,正像這大地上隨處可見的一塊塊巖石,歷經風雨,堅韌如初!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王詒卿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段薇薇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END·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楊經綏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球的「表皮」,板塊漂移、火山噴發、地震,動力來自哪裡?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1952年一個根本不懂地質知識的熱血青年僅用一個月時間學了20多門課程就下礦山邊幹邊學決心在發展科技上……」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 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揭曉 看看今年有哪些「科學明星」
    中新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7年度「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推選活動」評選結果揭曉,他們是:陳天石陳雲霽兄弟、王澤山、姚檀棟、朱銳、馬晶、蘇權科、付巧妹、陳和生、常進、何曉順、黃大年。  2017年度科技創新團隊分別是: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團隊、中科院深淵科考隊、高速鐵路技術攻關組。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目標任務的雙重化,是指地質工作面臨著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地質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地質工作既要繼續開展高精度地質礦產調查和資源環境勘查,提高地質研究程度,摸清資源環境家底;又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地球各個圈層乃至行星系統演化過程和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工作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他不止一次地強調,科學研究是有時代局限的,地球太複雜,我們今天對地球對礦產資源的認識、對自然法則的認識,只是階段性的,很有可能在未來人類科技更加發達的條件下被修正甚至被推翻,所以科學工作者千萬不能自以為是,更不能自得意滿,一定要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戰略研究,推動礦業健康發展「陳毓川是一位礦業領域的戰略家。」許多礦業界的同仁如此評價。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新時代的地質工作如何立足地球系統科學,更好地支撐自然資源調查研究、評價和管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李廷棟近兩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對地質工作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新時代地質工作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目標任務的雙重化、服務領域的社會化、調查研究的全球化、科技創新的最大化、地學知識的科普化和人才隊伍的高端化。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曾令森1991年從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專業畢業後,一直醉心於基礎地學研究。最後,還是《科學通報》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推薦其他專家審閱後,曾令森的這一研究成果才得以面世,並引發了多人的後續研究。初心不改探求地球本源人類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許多認知仍較淺顯。而正是這許許多多的未知,令地質科學充滿魅力。曾令森坦言,自進入南京大學後,就一直對探求地球本源有著濃厚的興趣。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 陳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颱風、洪澇、暴雪……極端氣候事件帶來巨大影響,其背後原因複雜難懂,無數科學家篤學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預測準確度。
  • 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這些神奇的場景可不是某個科幻作家的想像,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信息學家陳潤生基於科學依據對未來作出的推斷。近日,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南京舉辦的首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上對陳潤生進行了專訪。        這些人類對抗疾病的新辦法,源於對遺傳密碼的研究取得的突破。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長江中下遊成礦帶多尺度深部探測試驗,形成了一套解剖大型成礦帶成礦系統結構的技術解決方案,發展了多種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解釋技術,為國家「創新2030—地球深部探測」重大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技術儲備。 創新深部資源探測技術 如何「看透」地球內部,精準發現深部資源,技術創新最為關鍵。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家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 家 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家彪蔚藍的海平面之下,同樣有著高山深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目前,李家彪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南亞環形俯衝系統地球動力過程」的研究,將這一領域引向更深更廣的層面。他認為,沒有應用,理論研究會走向空泛;而缺乏理論,應用便會失去指導。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時候,李家彪曾說:「這是我人生新的起點。」作為一位海洋科學家,致力於海洋科技的發展,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他又積極推動海洋技術國際標準化工作。
  • 科技創新人物 | 李家彪院士: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李家彪院士籌劃北極開放航次。  目前,李家彪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南亞環形俯衝系統地球動力過程」的研究,將這一領域引向更深更廣的層面。他認為,沒有應用,理論研究會走向空泛;而缺乏理論,應用便會失去指導。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時候,李家彪曾說:「這是我人生新的起點。」作為一位海洋科學家,致力於海洋科技的發展,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他又積極推動海洋技術國際標準化工作。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當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沒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 科技創新人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2015年12月7日,陳大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上述兩項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學術成就。  2019年10月1日,陳大可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海洋從來都是強國的競技場,我慶幸沒有游離於時代的洪流之外,能為國家的海洋強國之夢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陳大可說。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解決了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今年以來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建設上他常說:這正是他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 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從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從大洋彼岸到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與測繪科學打了半輩子交道
  • 科技創新人物 | 唐新明:給地球拍攝3D大片
    唐新明說,衛星測圖是當代測繪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測繪事業發展乃至國家安全的迫切需求,要以國家需要為科研導向,將測繪科學與航天等其他科學結合,突破成規開拓創新。2008年,資源三號衛星工程正式立項,唐新明團隊立足航天攝影測量的技術前沿,突破了高解析度立體測圖衛星從總體技術指標設計到幾何檢校以及立體測圖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要讓我們國家真正科技發展,只有靠自己獨立自強,發展我們的高新技術。」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