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什麼工作都要做一點,現在年輕科技工作者學歷很高,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鑽研得很深,但是也應該具有戰略性的長遠的思維,應該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沈 其 韓
1950年
一名年輕的地質工作者
懷抱熾熱的愛國情懷
投身於
新中國找礦事業中
遼寧鞍山
湖北大冶
山西中條山
...
他走南闖北、不知疲倦
沉浸在為國家尋獲礦產的
巨大喜悅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沈其韓
回首當年
他激情澎湃:
「如果一輩子能夠跑十幾個地區
幫助建立十個八個礦山
也就很知足了。」
1984 年,沈其韓在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
1956年
他響應「國家需要」
迎來職業生涯的轉變:
從熱火朝天的
地質找礦一線
轉入
當時相對冷僻的
地質科學研究
1985 年,沈其韓(左4)在內蒙古野外進行地質觀察
「我上大學的時候,
地球化學根本沒有學過,
年代學也不知道,
都是在工作中邊做邊學起來的。」
知不足而後學
他在
變質巖石學
前寒武紀地質學
等研究領域
奮發圖強
1991 年10 月,沈其韓(左1)在北京密雲觀察變基性巖脈的特徵
到了1980年
努力終得回報
他的研究成果屢次獲得
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
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得到國際地質學界的
廣泛關注和認可
2006 年7 月,沈其韓在黑龍江五大連池火燒山北側考察
如今
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
仍在地質科學研究道路上
不倦跋涉
他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索之心
仿若大地上最尋常的巖石
歷經風雨
堅韌如初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沈 其 韓
破譯地球的秘密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沈其韓
2019年1月,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自然資源部項目《中國最古老大陸的時代和演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項成果是研究團隊三代科學家近30年研究的結晶,獲獎團隊中就有時年96歲高齡的沈其韓院士。
在70多年的地質生涯中,沈其韓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早前寒武紀地質、變質巖石學和同位素年代學及鐵銅礦產等研究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年多之前,年逾九旬的沈其韓還堅持每天上午到辦公室,翻閱報紙,了解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除了礦產新聞外,他格外關心的是土地汙染治理和三農問題等。他還請助手把國內外有關寒武紀地質研究的論文列印出來,一篇篇仔細閱讀,認真做摘要。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讓他在90多歲時依然保持著出色的科研能力,再次摘下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桂冠,彰顯著他為國家科技進步而努力奮鬥的初心。
滿腔熱情為國找礦
1922年4月27日,沈其韓出生於江蘇淮陰。1941年秋,在堂兄資助下,19歲的沈其韓經上海轉浙西,偷渡日偽封鎖線,終於在冬天抵達重慶。沿途祖國美麗的山河、破敗的城鎮、苦難的民眾,給沈其韓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渴望國家早一點強大起來。
1942年夏,沈其韓考入重慶大學地質系。上課時,沈其韓對巖石學非常感興趣,尤其敬佩教授礦物學的王炳章先生。經過4年學習,沈其韓成為重慶大學那一屆地質系僅有的7名畢業生之一。
1946年6月,沈其韓考入南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巖石學研究室,室主任是著名變質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程裕淇。前輩地質學家身上那種嚴謹的工作態度、紮實的知識素養、開闊的學術視野、服務大局的工作意識、熾熱的愛國情懷,深深地影響著沈其韓。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以儘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鋼鐵成為最急需的資源。發展工業,找礦先行,地質工作者們迅速行動了起來。
1952年,在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大型地質勘探隊——大冶資源勘探隊,後改稱為429勘探隊。沈其韓作為業務骨幹參與組織鐵山礦區和領導金山店礦區的後期詳勘工作。他們白天到山野測量,夜晚在室內整理資料,很快完成了整個礦區精細的地形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沈其韓沒有回過家,日夜都待在山上。1954年3月,勘探隊向地質部提交了《湖北大冶鐵礦地質勘探報告》,估計總儲量高達億噸以上。
從1950年起,從遼寧鞍山鐵礦、湖北大冶鐵礦到山西中條山銅礦,沈其韓走南闖北,不知疲倦,沉浸在為國家找到礦產資源的巨大喜悅之中。回首當年,年過九旬的沈其韓依然非常激動:「當時地質勘查工作非常辛苦,幾乎都是白天黑夜地幹,一個地質隊、一兩千人、三十幾臺鑽機,就想著趕緊找到礦提交報告。一兩年時間礦山就建立起來了,讓我很有成就感。我當時就想,如果一輩子能夠跑十幾個地區,幫助建立十個八個礦山,也就很知足了。」
投身寒武紀地質研究
不過,沈其韓為國家建立十個八個礦山的願望很快就被迫放棄了,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正等待著他。
沈其韓在山西找礦勁頭十足,這個時候,程裕淇院士向他發出召喚,讓他回到地質研究所搞巖石學研究。向來服從工作安排的沈其韓內心有些不情願:「我覺得找礦挺好的,我就留在山西算了。」
讓沈其韓改變主意的只有4個字「國家需要」,國家需要他去找礦,他無怨無悔地奔波在湖北、山西各地。現在,國家需要一些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來搞基礎研究,為將來的找礦工作做指導,那麼,他也會竭盡全力,絕不辜負國家的期許。
變質巖石約佔地殼總體積的27.4%,廣泛地分布於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及其以後的各種重要的地質構造單元中,絕大多數本來是見不到的,但是由於後來的構造運動,一些變質巖露出地表,帶來深部地殼的各種信息。地質學家通過破解這些變質巖,研究地殼演化的歷史。變質巖石學是巖石學的重要分支,但是相關研究一直進展緩慢,直到上個世紀初,變質巖研究才有所突破,而中國的變質巖研究當時還是一片空白。
程裕淇院士敏銳地意識到變質巖研究的重要性——除了能夠了解早期地殼的演化、通過原巖恢復推斷原巖的形成環境和構造背景外,還有助於利用變質巖來找礦。就這樣,1956年秋天,沈其韓跟隨程裕淇院士開始了長達60年的早前寒武紀地質、同位素年代學和變質巖區工作方法研究。
寒武紀是地質劃分的一個年代,時間大約是距今5.4億年至5.1億年之間。在寒武紀開始後的數百萬年時間裡,包括現生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這就是令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但凡所有的大爆發,之前一定有一段長期的力量積蓄儲備期,地球上所有的礦產資源也正是形成於這個時期。劇烈的構造運動造成地殼抬升,將覆蓋在變質巖之上的巖層剝蝕掉,使得變質巖得見天日。因此,沈其韓的研究便以早前寒武紀地層學為對象,試著從古老的變質巖中去推斷地球演化的過程,解讀地殼深處的信息。
在地質學家的眼裡,一塊看起來很普通的石頭,或許比等量的黃金還要珍貴。從熱火朝天的地質找礦一線轉入到相對冷僻的基礎研究領域,沈其韓迅速沉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開始工作。
博觀約取獲碩果
「我上大學的時候,地球化學根本沒有學過,年代學也不知道,都是後來在工作中邊做邊學起來的。」知不足而後學,沈其韓格外關注新技術新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後來的實踐也證明,沒有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前寒武紀研究寸步難行。通過向國外專家學習,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測定同位素的儀器設備,使得中國的寒武紀地質研究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奮起直追,不斷收穫累累科研碩果,逐漸縮小與國際寒武紀地質研究的差距。
從1980年開始,沈其韓在地質科學研究上進入盛產期,他在早前寒武紀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屢次獲得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寒武紀地質研究的突飛猛進也引起了國際地質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相關的研討會和各種科學合作項目也有條不紊地推進起來。
回憶一生的科研事業,沈其韓認為,年輕的時候什麼工作都要做一點,現在年輕科技工作者學歷很高,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鑽研得很深,但是也應該具有戰略性的長遠的思維,應該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沈其韓說,他親自經歷了變質巖石學和前寒武紀地質學研究從落後到發展的過程,當前地質科學在飛躍發展,變質巖石學和前寒武紀地質學也應緊隨時代的脈搏,不斷前進。他勉勵年輕地質工作者,緊緊抓住學科發展規律和國家需求,堅定信心,在學科的理論思維和實踐應用等方面不斷創新前行,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質學家是這顆星球上最智慧的人之一,他們能夠從一塊巖石標本乃至一粒礦物晶體中看到整個造山帶的動力學過程,推測出地球過去46億年漫長歷史中發生的故事,尋找到蘊藏於地球深處的各種豐富的礦產……鬥轉星移,寒來暑往,沈其韓院士已經在地質科學路上跋涉了70多年,時光把他從一位熱血青年雕塑成一位世紀老人,但他對地質科學的熱愛和執著追求科學真諦的心卻從未改變過,正像這大地上隨處可見的一塊塊巖石,歷經風雨,堅韌如初!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王詒卿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段薇薇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