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2020-10-03 自然資源部

做學問和做人一樣,得頂天立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

從皖北大地

到珞珈山下

從大洋彼岸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彈指一揮間

他已與測繪科學

打了半輩子交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

十餘年來

他在科研領域摘得累累碩果

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

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

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

……

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

解決了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

今年以來

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

開展自然資源

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建設上

他常說:

「做學問和做人一樣,

得頂天立地。」

這正是他做學問

搞科研不變的初心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 軍

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

從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從大洋彼岸到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與測繪科學打了半輩子交道。

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瞄準、解決了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這正是陳軍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

2000年,陳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時,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曾寄來一封親筆賀信,信中寫道:「今後的科學創新工作,捨我其誰!與有榮焉!」這封信一直被陳軍掛在牆上,激勵著他在科研創新一線步履不停。

做好學問當「頂天立地」

1976年,是陳軍走向測繪科研道路的起點。20歲的他,是安徽省測繪局的一名測繪工人。

那年11月,陳軍在淮北開展航空攝影測量的外業控制,要頂著刺骨寒風,爬到30米高的鋼標上進行觀測。攀爬之前,他和同事決定去附近的公社小飯店吃碗羊肉饊子,「當時開玩笑說,就算掉下來,也是個『飽死鬼』啊」。生活的艱辛,打磨出他吃苦耐勞的性格,也讓他渴求知識的心愈加堅定。

這年年末,陳軍迎來人生的轉折點——被單位推薦進入武漢測繪學院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學習。憑著野外測繪練就的刻苦勁兒,他在大學三年級就完成了主要課程的學習。1979年夏天,陳軍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

「導師高瞻遠矚的學術思想、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寬厚待人的高尚品質,極大地教育和影響著我,引我走上做學問的道路。」後來,當陳軍畢業留校,選擇當一名教師時,紮根科研、潛心向學的品質也在他和學生之間傳承。

1995年,陳軍被抽調至北京參與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籌建。臨別歡送會上,導師王之卓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是個做學問的人,到了北京要堅持搞研究。」這句話,他從未忘記。

「做學問和做人一樣,得頂天立地。」陳軍常說,科研工作要能夠立足於工程項目,瞄準國家和社會需求,不畏困難地解決實際問題,然後要爭取凝練出科學原理和方法,讓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鑑參考。

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陳軍先後承擔了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項目,耗費十餘年時間與心血。項目成果為國家宏觀決策和戰略部署繪就了基本底圖,建成動態更新的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服務支撐了城市規劃、工業開發、農業生產、應急保障各方面實際應用,改變了我國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長期滯後於應用的被動局面。

長年在測繪科研一線工作,陳軍的生活繁忙也簡單,「科研」二字幾乎可以概括。

「老師對待科研要求高,激情高,更難得的是幾十年如一日。」陳軍的博士後張宏偉覺得,當陳軍的學生,過程是有些「痛苦」的,但能學到真本事。在研討項目技術方案、會見合作專家等諸多事項間隙,陳軍總會一字一句地為學生訂正論文,解惑答疑。

一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歐亞科 學院院士……一項項榮譽見證了陳軍科研工作結下的累累碩果。去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陳軍覺得身上的責任更重了,「要繼續在科研一線,為單位和行業作貢獻,更多支持和幫助年輕人」。

科學研究要發出「中國聲音」

9月15日,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該版數據與2000版、2010版數據共同反映20年間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觀格局的總體變化狀況,將為深入開展全球變化研究、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等提供支撐,為人類應對資源環境生態領域的全球性挑戰發揮重要作用。

高光時刻背後,是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默默付出。

2010年,陳軍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全球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項目。

自接手項目的那一天起,陳軍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不論是遙感影像獲取、處理和地表覆蓋信息提取,還是樣本驗證與分類體系,哪一個不是科研難題?

「這個項目關係到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話語權,整個行業都高度關注,我們沒有退路!」他下定決心要拿出讓世界信服的產品。

歷時4年多,陳軍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套全球2000年和2010年兩個年份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將全球地表覆蓋產品空間解析度整體提高了10倍。這是我國向聯合國提供的首個高科技公共產品。該項目成果榮獲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81年~1982年,陳軍經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選派,曾赴法國留學。正是這段經歷,讓他了解到國際先進的遙感技術,認識到做好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科研工作,要站在國際前沿,「讓世界看到中國。」多年來,陳軍在推動中國測繪「走出去」的道路上,不遺餘力。

2012年,陳軍當選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主席(ISPRS),成為該學會百年歷史上首位進入執行局和擔任主席的中國人。2019年4月,他負責的項目「基於統計與地理信息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綜合評估—中國德清SDGs樣本」,被評為聯合國首次SDGs傑出優秀實踐,全球僅7例。SDGs是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簡稱。這不僅是世界上首次綜合利用統計和地理信息,對一個完整行政區域進行的SDGs定量評估與綜合分析,它更讓世界看到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經驗,成果被授予「地理空間世界卓越獎」。

服務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

立足於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陳軍將科研創新重點對準自然資源管理前沿。如何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為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提供支撐,是他聚焦的重點。

在他看來,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服務支撐自然資源管理中有三大作用,第一個便是摸清現狀。「我們管理山水林田湖草和龐大的國土空間,不可能只依靠人,必須藉助衛星遙感、航空攝影、地面調查、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實現足不出戶的管理,例如查清自然資源的類別、位置、範圍、面積,掌握自然資源的利用現狀等。」他進一步解釋。

「第二個是在摸清現狀後,要認知規律,即對自然資源生命共同體和人地關係開展系統性、整體性認知研究,以揭示自然資源『格局—過程—服務』的地域分異、形成機理及演化規律,這些都離不開時空大數據和時空分析技術的支撐。陳軍舉例說,以多類型、多尺度、多時序時空信息為基礎,可以計算建設用地的時空分異,並結合 社會經濟數據對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進行分析。」

「第三個作用便是科學管控,也就是開展數據賦能的時空比對、狀態診斷及問題研判,支撐國土空間用途的科學管控與自然資源的科學監管。」陳軍說。

今年以來,陳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建設工作上。「『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動化提取』仍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的主要技術瓶頸問題。」陳軍說,今後,仍需從「卡脖子」技術研究、「統一」調查監測技術體系設計兩方面做技術融合創新和新技術研發,以研究提出兼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技術實現途徑與方法,設計提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對此,陳軍正帶領著團隊開展科研攻關。

陳軍相信,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支撐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大有可為。他表示,下一步,還需加強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自然資源主責主業的深度系統融合,同時測繪要加強自身的科技創新,通過與人工智慧等結合,對現有的數位化測繪技術體系進行提升改進,發展和形成智能化測繪技術體系,實現地理空間信息的實時化獲取、自動化處理與知識化服務,提升全面、高效支撐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信息化建設的能力。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李卓聰

通訊員:李亦慰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 慶煥

  • 翔龍

·END·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 潛心做好基礎地理信息這門學問——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
    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並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亞洲地理信息終身成就獎、世界地理信息技術創新獎。2007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含量不斷提高——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在河南鄭州召開
    來自政府部門、測繪科技界、企業界、科研院所的院士、專家學者、科技創新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齊聚中原鄭州,激情上演「頭腦風暴」,以「萬物互聯、智繪驅動——新測繪 新發展」為主題的高端論壇,呈現了一場測繪科技界科技創新的饕餮盛宴。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家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 家 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家彪蔚藍的海平面之下,同樣有著高山深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
  • 科技創新人物 | 李家彪院士: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時候,李家彪曾說:「這是我人生新的起點。」作為一位海洋科學家,致力於海洋科技的發展,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他又積極推動海洋技術國際標準化工作。  2014年,面對海洋科技未來競爭,我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成功申報成立了海洋技術分委會(ISO/TC8/SC13),李家彪成為該組織的首任主席。
  • 南方科技大學:將科研教學事業「書寫」在抗疫一線
    在重新恢復生機的校園裡,由學校教授面對疫情而緊急研發的各類科研成果也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在疫情防控戰中,南科大科學家們刻苦科研攻關打造戰疫「利器」,一系列成果應用於一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持續貢獻南科大智慧。
  • 資訊 | 多位院士發聲:測繪科技必將邁入智能化時代
    >科技日報。「測繪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測繪生產、服務和管理等活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手段。測繪科技如何轉型升級,成為業界關心的重要話題。」10月28日,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軍在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上指出,從信息化測繪到智能化測繪是必然趨勢。
  • 地質測繪院舉辦2020 年測繪前沿技術院士專題講座
    9月25-28日,地質測繪院舉辦2020 年測繪前沿技術院士專題講座暨新技術應用線上高級培訓研討會,會議採取線上培訓方式,院相關技術人員參加了講座。此次培訓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武漢大學、廣州大學的知名教授進行講座,系統地講解自然資源、測繪地理信息、遙感信息工程、三維信息提取與建模等前沿技術,並對傾斜實景三維新型攝影測量技術及其行業應用與實踐案例、三維地籍的關鍵技術與應用實踐等方面進行新技術新應用的案例分享。
  • 資訊 | 第十九屆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掃描
    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為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社會力量設獎項目,由武漢大學承辦,用於獎勵在測繪行業作出突出成績的測繪工作者和在武漢大學、同濟大學測繪專業學習的品學兼優的學生。獎項設立18年來以來,共有85名測繪工作者、177名學生獲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第十九屆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的獲獎者。
  • 測繪地理信息系統推薦的4項科研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
    不忘初心、在科技創新路上砥礪前行——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測繪地信獲獎項目掠影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測繪地理信息系統推薦的「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
  • 人物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與此同時,北京城內,郭沫若等老一輩科學家嘔心瀝血正在籌備中國科學院首批研究所,在科研物資稀缺的條件下,甚至用肥皂雕刻學院的「藍圖」;在學科發展參差不齊的情況下,精心選聘了二百餘位學部委員,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在科學家們的辛勤澆灌下,科研的幼苗在華夏大地上破土而出。
  • 紮根科研一線的院士——記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
    作為來自科研一線的基層代表,參加十九大時帶去了科技界的意見和建議。」 吳一戎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主要從事微波成像技術和大型遙感地面處理系統的研究、研製工作,發明了稀疏微波成像算法等一系列微波成像新體制、新方法;主持了我國自主研製的遙感衛星地面系統的研製,突破了遙感衛星地面系統中數據管理、傳輸、處理等方面的多項關鍵技術,填補我國在這項技術上的空白;近十年又大力推進國家航空遙感系統的建設,系統推進了多型指標超越國際現有系統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系統的研製。
  • 南開大學陳軍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大陸科學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稱,陳軍院士發展了「氧化還原—轉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維金屬氧(硫)化物電極材料,用於製備高性能電池。他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在能源儲存和轉化領域應用的理解。此次共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
  • 南開大學陳軍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日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稱,陳軍院士發展了「氧化還原—轉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維金屬氧(硫)化物電極材料,用於製備高性能電池。他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在能源儲存和轉化領域應用的理解。
  • 劉先林院士:一生只幹一件事 測繪裝備中國造
    我在安裝後發現,它並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就想到了要自己研製儀器,那時,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科研歷程。」一無現成圖紙,二無參考資料,三無資金支持。劉先林帶領團隊從零起步,不畏強手,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開拓出一條引領測繪裝備國產化的創新之路。「我最早做的是解析測圖儀,解析測圖儀在1992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勇立創新潮頭攀登科技高峰
    他們通過新聞報導、紀錄片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劉永坦院士的生平事跡後紛紛表示,要以劉永坦院士為榜樣,學習他甘於奉獻、敢於攻堅、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助力龍江科技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非常有幸能在人民大會堂見證劉永坦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很受鼓舞,倍感振奮。劉永坦院士紮根邊疆,奉獻龍江,幾十年來為強大國家海防默默地貢獻力量。」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測繪學報》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衛星導航國際期刊。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 ...用實幹書寫擔當——科技日報社組織學習觀看《榜樣3》專題節目
    入黨是人生信仰的選擇,從8名共產黨員重讀入黨志願書、講述自己為什麼入黨的心路歷程可以看到,儘管他們入黨時的境遇各異、條件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對黨忠誠的堅定信仰。國測一大隊一代代測繪隊員走大漠高原、登世界峰極,在獻青春、灑熱血中愛國報國、勇攀高峰。他們的感人事跡表明,正是有了一種信仰的力量,做黨的人、聽黨的話、跟黨走成為一種自覺的追求,一面鮮紅的黨旗激勵和召喚著無數人與黨生死相隨。
  • 邱愛慈院士做客「青創論壇」第一期 講述科學與人生
    近日,由校工會、人力資源部、校青工委聯合舉辦的「青創論壇」在科學館101拉開帷幕,論壇重點圍繞師德師風建設與教育、科技創新與創造,面向青年教職工舉辦專題報告。首期邀請到電氣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邱愛慈院士作題為「科學•人生」的專題報告。校青工委主任李興文、人力資源部及校工會負責人、青年教師代表等300餘師生參加論壇。論壇由校工會副主席張慶生主持。
  • 科技創新人物|方銀霞: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面對臺下6000多雙求知的眼睛,她以自己30多年紮根地球科學研究一線、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要在時代洪流中奮勇前行,在堅持之後再多一份堅持,在不負時光中珍惜美好,到國家最 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能。講話的最後,她以「今天的我,仍在『乘風破浪』;明天的你們,終將『破浪前行』」寄語2020級浙大新生。在海洋科研領域一直「乘風破浪」的方銀霞,永遠記得自己投身地球科學研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