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
【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
文章轉載自:科技日報。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測繪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測繪生產、服務和管理等活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手段。測繪科技如何轉型升級,成為業界關心的重要話題。」10月28日,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軍在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上指出,從信息化測繪到智能化測繪是必然趨勢。
陳軍提到,上世紀90年代起,經過數十年的科技攻關與推廣應用,實現了從模擬測繪到數位化測繪的轉型升級,支撐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
「如今,數位化測繪的紅利基本用完。測繪生產、服務與應用面臨著數據保障的實時化、信息處理的自動化和服務應用的知識化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瓶頸,制約著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陳軍說。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表示,在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數位化測繪迫切需要向智能化測繪轉型。「這是為了響應實踐需求——對地理信息從動態測量轉為實時動態測量。智能化測繪通過相應的技術、能力和服務,隨時隨地解決各行各業的實際問題,滿足用戶對地理信息的動態需求。」
測繪科技如何從數位化時代邁向智能化時代?
深度學習是當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技術,而大數據是深度學習的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龔健雅認為,遙感領域缺乏具有數據驅動能力的大規模樣本庫,如涵蓋不同區域的樣本,或是由於行業保守不願提供樣本,導致樣本數量較少。同時,還缺乏高光譜、紅外等遙感影像的樣本數據。
因此,龔健雅建議圍繞多源遙感影像的智能識別與解譯,開展適合於深度學習訓練以及測試用的遙感樣本數據集分類標準、標註規範、標註工具等,以及樣本庫組織管理和版權保護研究。他還建議,針對遙感影像特點和應用需求,研究遙感影像深度神經網絡開源架構於模型。
「
除了技術層面,專家也從應用層面探討了智能化測繪的前景。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強調,測繪智能化一定要找準發力點。「具體來說,就是找準痛點、找準難點、找準重點。目前來看,我國測繪技術水平很高,遙感技術世界領先,但從理論到實際應用還存在一定距離。」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燕琴也表示,測繪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是必然趨勢。她提到,智能化測繪的特徵是跨界融合、泛在感知、智能自主和精準服務。在實際應用中,智能化測繪的技術實踐有精細化城市三維模型智能生產、城市基礎設施健康診斷、遙感影像人工智慧協同解譯等。
「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是落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而新型基礎測繪必然是智能的。」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表示,國家將通過政策鼓勵、技術推廣等方式支持智能化測繪發展。
通知 | 第六屆全國雷射雷達大會(二號通知)
通知 | 2020年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博士生論壇(線上)一號通知
論文推薦 | 劉偉平, 郝金明, 呂志偉, 等:北鬥三號空間信號測距誤差評估與對比分析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抖音小視頻投稿郵箱 | song_qi_fan@163.com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751717395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