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是非常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一個戰略舉措,這不是面對逆全球化潮流的被動應對,而是中國邁入新階段後水到渠成的主動的選擇。」11月25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中表示。
楊元慶認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要在於促進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激活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增加消費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重。而在數位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加強科技的創新,發展智慧經濟,加快各行各業的制度化轉型,才能夠以更高質量的供給來促進消費,來創造新的需求。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道,聯想的發展路徑就是抓住經濟周期和技術革命的機遇,一方面通過內循環來鞏固自己的發展基礎,以中國市場的增長來確保發展、引領發展。而另一方面,又積極的參與到國際的大循環當中去,以創新的產品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推廣中國創造。
「在全球市場拿到訂單以後,又輸送給中國的工廠進行生產,再通過全球的供應鏈來支撐著中國製造。充分的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大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來促進中國創造、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做大做強。」楊元慶指出。
對於疫情衝擊的影響,他認為,疫情帶來了意料之外的一個剛需,即個人電腦、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的需求爆增。「我認為這個現象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即使疫情結束了以後,遠程學習、居家辦公、線上遊戲,也會比以往更加普及和流行。」
展望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楊元慶強調,雖然如今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沒有那麼容易被摧毀。「在新的階段,中國企業應該充分發揮過去積累的全球化的資源優勢,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積極主動的融入到全球化浪潮的洪流中去。」
以下是楊元慶發言: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參加《財經》年會,跟大家一起回顧2020,展望2021。
一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給了我們一個非同尋常的2020年。回顧這一年,如果要問我此時此刻的感受,一句話回答就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飽受身心折磨,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衝擊。我們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復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緊張又焦慮;下半年,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經濟全面復甦。疫情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帶來新的產業增長機遇。
站在2020歲末,回顧這一年經歷過的「冰與火」、「危與機」,我們都難免心情複雜,但也恰恰驗證了那句話,危機孕育機遇,不能摧毀我們的,必將使我們更強大。
「雙循環」是中國水到渠成的發展戰略
目前,中國是全球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國家。其他很多國家,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經濟仍然承受著下行壓力。從更長遠看,這場疫情觸發的逆全球化潮流,給國際地緣政局、全球產業鏈帶來了巨大影響,也給後疫情時代的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相作用的大背景下,中央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將成為未來長期引領中國發展的戰略方向。
我認為,「雙循環」是非常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戰略舉措。這不是面對逆全球化潮流的被動應對,而是中國邁入新階段後「水到渠成」的主動選擇。2021年中國將進入「十四五」周期,讓國內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讓「中國製造」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形成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雙向互動的良性發展格局,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聯想是中國走出去的「雙循環」運營企業典型代表
聯想作為一家全球化高科技製造企業,創立36年來,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成長壯大。在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聯想創立了自主電腦品牌,國內市場養育了我們,1997年我們成為中國個人電腦市場的冠軍;借著中國入世的契機,聯想通過2004年收購IBM 個人電腦業務,開始了全球化進程,並在2013年成功登頂全球個人電腦的第一。現在,聯想位列《財富》全球500強第224位,在1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海外營收佔到了70%。這兩年,抓住智能化時代的新機遇,我們在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的同時,又在大力賦能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變革。
可以說,作為從中國成功「走出去」的全球化企業代表,聯想的發展路徑,就是抓住經濟周期和技術革命的機遇,一方面,通過「內循環」鞏固發展基礎,以中國市場的增長確保發展,引領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到國際大循環中,以創新產品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推廣中國創造,在全球市場拿到訂單後輸送給中國工廠生產,再通過全球供應鏈支撐「中國製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促進「中國創造」、「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做大做強。可以說聯想是「雙循環」運營企業的典型代表。
接下來,結合聯想這些年的業務發展和全球化管理經驗,分享一下對於如何助力國家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看法。
發展「智慧經濟」,創造「智慧消費」,促進國內大循環
我認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要在於促進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激活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增加消費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重。而在數位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智慧經濟」,加快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才能以更高質量的供給來促進消費、創造新需求。
以5G、物聯網、邊緣計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科技革命正方興未艾。而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龐大、層次最豐富的消費市場,這就為智能科技的場景化應用提供了最豐厚的消費土壤。以「智慧經濟」刺激「智慧消費」,中國市場具有無盡潛力。
疫情帶來了我們意料之外的剛需,那就是個人電腦、平板電腦這樣的智能終端需求的暴增。聯想的業績也連創新高,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不應求,而且我認為,這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需求。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需求雖然由疫情所觸發,但會由新的智慧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為新常態所延續,即使疫情消除,遠程學習、居家辦公、線上遊戲也會比以往更加普及和流行。個人電腦是生產力、創造力工具,人人都少不了。疫情期間歐美發達國家在電腦普及率已高達70-80%的情況下,依然大量短缺供公立學校孩子使用的教育電腦,充分說明智能終端普及對於彌合數字鴻溝、實現教育公平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應當引起我們政府的重視。
這是需求端,事實上,供給端的空間更大,可以說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在疫情帶來的「新常態」和智能科技進步的雙重疊加驅動下,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在更多創新產品、內容、應用和服務供給拉動下,必然會激發和創造出更多新的消費需求。有了網絡課堂、在線輔導等新應用、新課件,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投資「智慧教育」;有了直播帶貨、預售定製等新業態、新模式,越來越多的購物慾被激發出來;有了健身教學、飲食指導、雲遊戲等新內容,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玩家」行列;有了更加簡便的在線會議方案,分屏顯示器、藍牙音箱等越來越多的周邊產品受到追捧……
而越來越多新的消費需求的出現,又必然會對支撐這些前端消費、前端應用的基礎架構提出更高的要求,網絡基礎架構、邊緣計算基礎架構、雲基礎架構都急待升級,進而推動整個ICT技術架構的升級換代。
那麼面向智慧經濟和智慧消費,我們需要搭建怎樣的技術架構呢?哪一種前導型技術又將成為新技術架構的牽引呢?毫無疑問,5G技術堪當此任。
首先,5G帶動物聯網的發展,促使更多終端接入,而「端」所產生的海量「數據」正在和信息化時代所產生的大量數據匯合,成為智能化時代必需的要素之一。
其次,5G帶動雲計算、雲服務發展。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體即服務等等將會更加豐富。
5G還會帶動邊緣計算的應用。數以百億計的物聯終端和智能物聯應用要求計算力下沉,邊緣計算由此興起。
此外,為使5G網絡建設更高效、更實用,還需雲網融合技術、虛擬化技術和網絡切片技術配合,從而讓企業和實體能夠按照業務需求快速靈活地搭建各種專網或虛擬專網。
而「邊-雲-網」的協同發力,就能讓智能化時代的另一要素—「計算力」更加強大、無處不在。
最後,當「端」產生的海量數據加上網際網路及企業信息化系統上的數據,利用大數據工具進行存儲和管理,通過「邊雲網」提供的算力,輔以人工智慧的先進算法這個第三要素,對各行各業的現行機理加以學習、總結、提煉,就能讓計算機對業務流程和決策流程進行更好、更智能的管理,形成行業智能,也就是「智」。
這就是智能化時代的ICT技術架構—「端-邊-雲-網-智」。
眼下中國大力推進的新基建,可以說是新ICT技術架構各要素的完美落地。可以確定地說,將國內投資重點放在這些促進數位化、智能化社會建設的大方向上,遠比投資傳統的鋼筋水泥更能帶動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國內消費的增長以及內循環的形成。而聯想智能化轉型的實踐正是基於新技術架構實現增長的最佳例證。
在擁有「端-邊-雲-網-智」全要素的同時(聯想是全世界少有的幾家對這些要素全部擁有的企業),我們在深耕智能製造多年的基礎上,積極對外賦能,為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用實際行動為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智慧經濟」增長,創造更多「智慧消費」作貢獻。
「全球資源,本地交付」,助力內外雙循環
但與此同時,正如習主席在今年進博會開幕致辭中所表達的,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製造」已經深刻地融入了全球價值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現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沒有那麼容易被摧毀。在新階段,中國企業應該充分發揮過去積累的全球化資源優勢,以更開放的姿態、更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去,通過內外聯動,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來穩定我們的供應鏈產業鏈,促進「中國製造」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全球供應鏈是聯想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2020年Gartner全球供應鏈25強評選中,聯想是中國唯一一家上榜的高科技製造企業。現在,聯想在全球擁有17個研發中心、35個生產基地。今年全財年,我們的設備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3億臺,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中國製造」。
全球化15年來,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全球資源,本地交付」(Global/Local)的有效運營模式,是典型的內外雙循環。所謂「全球資源」,是指我們的研發、供應、生產,我們的人才和管理都是全球化的,從而讓遍布全球的優勢資源都能為我所用。但是在交付方面,儘量做到本地化。交付不僅包括銷售、服務環節,還包括產品的本地化,製造的最後組裝環節可以被分散到各個主要國家和市場上去,當然組件可能是「中國製造」後運過去。這樣既能適應本地化合規性要求,也更能以較低成本滿足本地客戶需求。
今年春節後,疫情對全球市場、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嚴重衝擊,工廠癱瘓,很多中小企業停擺。為了抵禦疫情衝擊,保衛中國製造,我們的全球供應鏈「雙循環」聯動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在年初國內疫情嚴重、工廠無法正常運轉時,我們迅速行動,一方面通過擴大海外工廠產能,保障國內國外的訂單按時交付;另一方面,我們在國內快速實現復工達產。海外疫情接連爆發後,我們又充分利用國內的生產基地,滿足全球市場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並且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優勢,積極帶動上下遊的供應商一起復工復產。
正是由於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確保生產不間斷,供應不掉鏈,聯想今年才能連續兩個季度都創下業績歷史新高。
發揮全球化科技企業優勢,助力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跌宕起伏的2020年即將過去,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站在全球經濟周期和科技革命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也迎來新一輪的戰略機遇期。在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歷史進程中,聯想作為一家全球化高科技製造企業,將充分發揮「新基建」ICT核心領域全覆蓋和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的獨特優勢及能力,努力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更大助力!
(編輯: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