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74歲的柳傳志和34歲的聯想
74歲的柳傳志還是那個柳傳志。
這些年只要一出面,柳傳志總被打上鮮明的企業界教父標籤,即使他本人再三婉拒這個稱號。
不可否認的是,他和聯想一路走來的歷程更多被解讀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成長縮影。
40年前,1978年那個歷史轉折點上,柳傳志還在中科院繼續已經做了十幾年的研究。雖然此前連續得過幾個獎,但是做完以後並沒有轉化為實際產品。
1984年,聯想從中科院計算所一間12平方米的傳達室起家,已經40歲的柳傳志終於把自己投放到一個完全不可預知的人生軌道當中。
在古稀之年作為聯想控股董事長成功推動聯想控股整體上市。
他總愛說幸運,對自己也對他那個年齡段的中國人。「我開始辦公司的時候已經40歲了,當時並沒覺得歲數大,但如果真要是50歲了可能就弄不動了,但結果正趕上時代。」
「蛇吞象」背後的故事
雖然聯想集團已經逐步擺脫對單一PC業務的依賴,但PC毋庸置疑還是當下聯想集團的支柱業務。
而這背後,併購一直是聯想集團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2004年聯想集團收購了IBM的PC業務,2011年收購德國Medion AG和日本NEC PC業務。去年11月,聯想集團依舊通過這種方式收購了富士通的PC業務。
但這條併購稱霸之路的第一步邁出得並不容易。
2004年聯想集團併購IBM的PC業務一度被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真正國際化的標誌事件。
據柳傳志回憶,對於這筆交易比較勇敢、積極去做的其實一直包括楊元慶等在內的聯想集團管理層,他們更堅決更堅持。
而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的大股東,併購與否是由大股東和董事會決定的,作為聯想集團的董事長的柳傳志有拍板權。
但很長一段時間,柳傳志都沒有表態,即使聯想花重金聘請作為顧問的麥肯錫和高盛都認為這項併購能成,但大部分股東還是持反對態度。
最終,柳傳志宣布並不併購暫時不做決定,讓高盛和麥肯錫繼續做調查,要深入地和管理層一起把風險梳理清楚。
「反覆權衡了解後,我相信博一把可以有五成勝算,萬一不行,提前部署的其他多元化業務也會逐漸起來的。」柳傳志最終落定的這一「蛇吞象」的併購的確曾助力聯想集團迅速打開PC市場。
根據Gartner數據,2012年10月聯想集團PC出貨量首次超越惠普登上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此前,惠普已經連續24個季度保持著全球PC市場第一。在其後的數年間,聯想集團的市場佔有率多數時候穩定在PC市場第一。
但當年讓柳傳志再三猶豫不敢拍板的風險在交易完成後的幾年內一度左右了聯想集團的命運。
對於2008年的再次出山,柳傳志後來給出的解釋是,「業務問題其實楊元慶處理得非常好,他的能力在業務上比(當時)做CEO的那個美國人看法更正確,但是怎麼能夠讓那些董事信任楊元慶,主要還是中國人跟美國人的關係問題。」
據柳傳志回憶,當時眼看著市場逐漸削弱,楊元慶主動向董事會提出要親自領一支隊伍開發產品。但這反而引起了董事會外國董事的不滿,因為這會把成本大幅度提升,以前的優勢就沒有了。「後來,我採取了具體辦法,就是我自己出來,再擔任董事長,我和楊元慶配合。」柳傳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