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說到聯想,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聯想的電腦,聯想發展的時間很長,在PC界一直有著穩固的地位;但隨著智慧型手機品牌的快速發展,聯想在智慧型手機領域掉了隊;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聯想再度開展手機業務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近日,聯想集團宣布重啟四年前的樂檬系列手機,並將於12月9日發布樂檬K12系列;作為曾經與酷派、魅藍、紅米等性價比系列手機同屬性的聯想樂檬系列手機,主打的也是中低端市場,此舉也透露出聯想嘗試再度進攻中低端手機市場的意圖。
這並不是聯想今年第一次在手機市場發力,早在今年7月份,聯想就已經發布過一款「拯救者」遊戲手機,切入遊戲手機賽道;而無論是之前的「拯救者」還是此次的樂檬,都透露出聯想未來要在手機行業上發力的決心。
但聯想2020+的手機之路,能一帆風順嗎?
說起聯想,可能在大多數用戶的第一印象中都是那個「賣電腦的」,在80年代柳傳志帶領10名從屬一頭扎進計算機領域之時,可能沒人會預料到這個名為legend的企業能夠成為後來中國的PC界的一哥。
2005年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正式邁入國際化時代,2012年更是拿下了全球PC銷量第一的成績,聯想36歲生涯中,前半段都是凱歌常伴。
在PC時代,聯想可以說是毫無疑問的王者之師,但是當時間邁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個老大哥卻沒跟上大部隊;聯想的手機業務沒能像PC業務一般披荊斬棘,反而陷入泥濘,走起了兩萬五千裡越野的長徵路。
就如同是金庸筆下的「東邪帝都南帝北丐」一般,最後退位的退位,瘋癲的瘋癲,由中通、華為、酷派、聯想領先的「中華酷聯」中,如今也只有華為還處於手機行業的領先地位。
而聯想手機在智能機來臨大浪潮伊始並未掉隊,反而是步入快車道的廝殺中有些「水土不服」;在2015年開始顯露衰退趨勢,到了2017年,聯想智慧型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僅為179萬部,市場佔有率僅0.4%,大勢已去。
雖然後來常程回歸執掌手機業務的生殺大權,先後發布了Z5、Z6系列稍有起色,但終歸是沒有實現現象級的影響力;而今年年初常程又離奇跳槽到小米,雙方的官司打到10月份才有初步定論。
但不管怎麼說,聯想本不「富裕」的手機業務這次都是雪上加霜,而有趣的是這次發售的樂檬系列之前也是主打性價比的,可能也是有些要在小米性價比戰場上扳回一城的意思吧。
不過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收入普遍降低的情況下用戶手機換新的欲望降低。
根據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售給終端用戶的智慧型手機銷量報告顯示,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總計3.66億部,相比2019年第三季度下降了5.7%;全球售給終端用戶的手機銷量總計4.01億部,同比下降8.7%。
在這種趨勢下,聯想手機的加碼顯得有些「生不逢時」,市場是在收縮而不是擴張,加碼使得競爭壓力加劇;而且在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排名中,排在前五的分別是三星、華為、小米、蘋果和OPPO,與之相比聯想手機想要取得自己手機革命的勝利果實,任重而道遠。
正如同聯想自身PC領域無可動搖的頭部地位一般,聯想手機也難以跨越梯隊鴻溝。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競爭往往都伴隨著一種群聚效應,層次分明;頭部的企業相互之間競爭往來,後續梯隊的企業與長尾自由生態,彼此之間難以跨越梯隊進行競爭。
因為第一梯隊的品牌們享受著每個行業帶有的品牌影響力與曝光,這是一種久而久而、潛移默化的能力,是給那些初期廝殺就過於強硬品牌的市場紅利;也是因此,跑馬圈地的野蠻生政期競爭更加白刃化,梯隊效應也往往存在於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市場中。
手機市場如今已經趨於穩定,正是一個標準的成熟市場;而在由傳統手機轉入智慧型手機競爭的時候,第一梯隊被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這些品牌牢牢鎖死,用戶在討論或關注智慧型手機市場中首先看到的就是它們,久而久之形成的梯隊「信息鐵幕」下,聯想手機難以攻克。
就好像提起PC,想到的總會是聯想、惠普、戴爾、蘋果這些第一梯隊的品牌,別的品牌不是沒有選擇與露出,但在大多數用戶第一印象裡就是這些;聯想在享受著PC梯隊紅利的同時,也深陷在手機梯隊紅利的困擾之中。
除此之外,聯想手機的發展也有一種被動防守的意味。
在自行車比賽中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破風效應,它指的是自行車等在運行時,由於前面的空氣被壓縮,兩側表面與空氣的摩擦,以及尾部後面的空間成為部分弱阻力空間;而一個成熟的自行車車隊就是有著「破風手」來保護隊友,為隊友節省體力,開闢道路。
在手機領域中也是如此,比如提到蘋果最先稱讚於其強大的IOS生態體系與創造力,提到小米會想到性價比這個詞,這都是這些企業初期發展時仰仗的「破風手」;在這個品牌力影響下,用戶的第一感覺被打通,之後再進行別的領域的手機機型發展阻礙就小得多。
但是在聯想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中,沒有哪一款手機成為了現象級的代名詞,成為某個智慧型手機垂直領域的冠軍,它所展現的更多地是被動防守的意味。
這也讓聯想手機的發展陷入一種被動的「軍備競賽」,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雖然各個領域的手機大多都有所涉獵,但都並未拿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的獨家地盤。
就比如今年7月份發布的「拯救者」系列手機,紮根的是遊戲手機市場;而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遊戲手機市場早已經品牌滿目,黑鯊、華碩等遊戲手機競品數量高達36家;自己拯救者的865plus、144Hz屏幕等要素,同期發布的華碩ROG3代同樣具備,還是沒有核心競爭力。
其實聯想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既是一種優勢也是一種劣勢,優勢的背書讓聯想手機可以不斷地「試錯」與發展,劣勢的一點也在於PC業務過於耀眼,讓手機業務的火光相形見絀。
而且太過強大的背書往往也會帶有一種路徑依賴,因為他們在別的領域的成功經驗就是如此,自然而然會根據固有的成功經驗輻射到其他領域;這也是為何很多巨頭在跨領域擴張時,往往會選擇自立新品牌或者收購其他企業的原因。
也因此聯想手機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家資頗豐的富家闊少,在面對一眾競爭者中有著殷實的底層建築;但可惜的是家族裡的年輕業務只是一般,達不到自己祖輩那樣的統治力度,固守有餘、創新不足。
就連聯想集團如今的掌門人楊元慶也表示過:「聯想發展36年,有很多所謂的高光時刻;但更多的是艱苦奮鬥,真正一帆風順、高歌猛進的時間總體不超過10年。」
其實對於聯想來說,如今在手機業務上還未能充分發揮著巨頭的生態效率優勢。
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它們並不追求全部領域的全面盈利,而是將業務分割成流量業務與變現業務;像亞馬遜、阿里、美團,並不是所有業務都盈利,但整體上達到生態生產效率的提升。
網際網路巨頭的思路是讓擁有強戰略意圖的業務作為營收重點,藉此把其他業務當作流量業務去做,擴大品牌的影響力;讓有著強生態體系業務當做宣發核心,藉此把其他業務作為變現業務去做。
而聯想在PC方面的營收能力充足且殷實,根據11月初聯想集團發布的第二財季業績報告顯示,聯想單季營業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0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4%;稅前利潤達到32.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1.7%;淨利潤達到21.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3.4%。
也就意味著聯想有著充足的造血能力去反哺其他領域的發展,但縱觀近些年聯想業務方面的拓展,除了投資領域的花樣繁多外,自身業務的發展更多地都在專注於硬體方面,並未在軟體與服務方面有太多傾斜。
聯想軟體方面為大眾用戶所熟知的只有「樂」系列的樂商店、樂安全等,但安卓系統市場不像蘋果系統那樣,其同質化的基礎應用眾多;幾乎每個品牌的手機都有著自身的基礎應用體系,包括像應用商店、日曆等系統自帶的APP產品,這是使得在這方面的軟體研發投入只是跟上大部隊而並非創新。
這也是為何樂商店、樂安全這些聯想的軟體產品無法跨越發展的桎梏;但聯想與之不同的是其PC品牌與手機品牌之間的連結生態,使得它可以更多地向手機與PC之間的軟體與服務做深耕調研。
早期聯想出過一款名為「茄子快傳」的軟體,類似藍牙的作用更方便的手機與手機傳輸內容,但聯想自己都忽略了這個軟體也有向PC連結的能力,沒有往建立起PC與手機生態這個方向去延伸。
就好比蘋果生態中PC與手機、airpods、Apple Watch等產品之間的連結能力是其驕傲,是蘋果全生態服務的一種提升,聯想自身也可以將這種能力與服務作為手機的賣點,進一步的深耕。
這一點可以圍繞這商業化與工作化的方向發展,畢竟不同於蘋果的生態,聯想是PC賦能智慧型手機;而PC的功能性除了一定的娛樂外,大多還是用於工作、商務,那麼圍繞這種連接的軟體與服務生態的發展,不失為建立起聯想手機「破風手」的一種方向。
最近也頻頻見到聯想集團在數據中心、5G內容等方面的發聲,這些也都是聯想未來可以開拓的點,這些方面可能成為聯想手機未來發展的全新切入點;也許聯想手機沒法一躍躋身第一梯隊,但聯想的背書也意味著它有更多的「試錯」能力。
我們一直在強調如今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但並不是說PC時代就此終結,在PC獨特的工作、商用屬性無法被替代的當下,聯想有著充足的時間與資源去嘗試更大範圍、更多領域的產品創造。
當時光的列車緩緩駛入移動網際網路的戰場,36歲的聯想就坐在那列車廂裡,它放眼回望儘是自己18歲的影子。
儘管如今的聯想手機不復昔日PC的榮光,但聯想也並未掉出過這輛列車,它能停靠的站臺,還有很多選擇,它能跋涉的路,還能更遠。
作者:翟菜花,個人微信號:zhaicaihua002,公眾號:翟菜花;天使投資人、知名網際網路分析師、TMT領域資深評論師、CCTV央視財經特約網際網路評論人,wemedia聯盟成員,2017年全國十大科技自媒體。
本文由 @翟菜花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