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騰訊科技,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全文共4200字,完全閱讀需要8分鐘)
劃重點:
正文
今年80歲高齡的倪光南仍頻頻出現在媒體閃光燈下。在近日的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做主題演講時,倪光南認為華為的估值應該是13000億美元。一時語驚四座,因為13000億美元相當於蘋果加英特爾的市值,大約等於5個三星電子的市值。
倪光南對華為的估值是否準確另當別論,但足可以從中窺見他對自主核心技術的執念,以及對追求自主核心技術企業的欣賞。
事實上,從1984年加入聯想開始,倪光南就一直主張技術研發的重要地位。從聯想總工程師到現在的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CRVA)理事長,倪光南一直在為晶片自主核心技術奔走,但35年來總是開花容易結果難。
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柳傳志「三請」倪光南
在1994年之前,柳傳志和倪光南相處甚歡,兩人的關係猶如劉備與諸葛孔明。仔細回溯,會發現,柳傳志請倪光南出山也頗似劉備三顧茅廬。
1984年12月,聯想剛成立一個多月,柳傳志一行人即敲開中關村計算所主樓322房間,那是倪光南的辦公室。柳傳志笑容滿面邀請倪光南加入聯想,倪光南爽快地答應了。
那時候柳傳志和倪光南早已相識10年,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柳傳志除佩服倪光南的技術實力,也欽佩於他的謙謙君子作風,待人極其謙虛,和年輕人說話,都一定要站著講,沒有前輩的派頭。
倪光南則欣賞柳傳志的表達能力,能將司空見慣的事講得繪聲繪色,變成一場耳朵盛宴,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所以,聯想一成立,為搭建研發團隊,柳傳志首先想到倪光南,倪光南也沒有推遲。
但謹慎的柳傳志還是不放心,因為倪光南夫人不答應的話,這事也會黃。於是,柳傳志又來到倪光南家裡,向倪光南夫人表達了對倪光南這個人才的強烈渴望。
在倪光南夫人「勉強同意」後,柳傳志仍然不敢把心放肚子裡。當時,倪光南和信通、深圳中航科技都有合作,這兩家公司比中科院計算所下屬的聯想實力要強大得多,還為倪光南花了大約8萬元,買下兩臺電腦,供他開發漢卡。
為將倪光南徹底「搶」過來,柳傳志不僅攬下最難的漢卡生產任務,還發動整個公司去推銷倪光南的漢卡。柳傳志和倪光南在推銷漢卡的過程中,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多年以後成為倪光南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
在柳傳志三次誠心相邀下,倪光南加盟聯想,任公司研發總工程師,他對柳傳志提出三個條件:一不做官,二不接受採訪,三不出席宴請。
柳傳志滿口答應,同時還在公司有意給倪光南特殊地位和待遇:
公司每任公關部總經理上任,柳傳志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傳好倪光南;
為提高倪光南形象,聯想拿出50萬元,以科學院名義獎給倪光南,然後以倪光南個人名義宣傳出去;
1990年,科學院獎勵柳傳志一套房子,柳傳志轉手就將房子送給倪光南;
柳傳志還特意在公司強調倪光南的特殊地位:「只要老倪說的都對,老倪是有效數字1,別的科技人員都是0,這些0隻有跟著倪光南幹才能出成績。」
倪光南在聯想至高無上的地位持續了7年,到1991年時,終於開始動搖。
「柳倪之爭」
1991年之前,柳傳志是在摸索著經營聯想;1991年後,柳傳志慢慢捋出「貿工技」的發展戰略,研發排在市場、生產之後,這與倪光南堅持的研發第一次產生分歧。
聯想管理層認為倪光南幾十個項目一起上,以聯想的能力,根本承擔不了這麼多項目,技術無法變成利潤。
比如漢卡推出新版本後,會根據市場反饋進行修改,然後推出新版本,上市大量銷售,也就是說漢卡是通過快速迭代賺錢。但開始賺錢的迭代版本剛出時,倪光南又拿出一個新的漢卡型號,然後聯想研發中心重新為新版本迭代,使得上一個型號還沒真正賺到錢,又冒出一個新型號,造成研發中心屢屢不能將技術變成產品。即使變成產品,也賣不出去。
為此,聯想有高管為此要求成立總工辦,建立立項制度,減少倪光南立項隨意性,確定研發重點。
倪光南認為,科學上的事無法分清重點,反對成立總工辦,並給柳傳志打電話,表示「總工我不當了,立項審批我不同意,成立總工辦我不同意。」
最後柳傳志妥協,撤銷總工辦,但管理層獲得了研發立項審批權。
但戰略上的分歧,卻使柳傳志和倪光南原來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漸漸出現裂痕。
對漢卡的研發,柳傳志百分百支持,對程控交換機的研發,柳傳志勉強同意,到倪光南提出在上海成立晶片設計中心時,在最後一刻,柳傳志否決了,這是他10年來第一次對倪光南說「不」。
隨後,倪光南要求將程控事業部改成子公司,由其學生領導。柳傳志認為程控事業部虧損厲害,改成子公司後虧損會難以控制,堅決不同意事業部改子公司。倪光南和柳傳志為此大吵一架收場。
隨著兩人矛盾升級,曾經如劉備和諸葛孔明一般的關係變成勢若水火,最後演變成聯想要麼選擇倪光南,要麼選擇柳傳志的「二選一」局面。
最終,聯想選擇了柳傳志,倪光南離開了聯想。
方舟的慘敗
離開聯想之後,倪光南很快有了新的去處。
中科院研究生李德磊在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讀完博士後,在摩託羅拉公司歷練多年,1997年他離開摩託羅拉進入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擔任微處理器設計總監。
1999年,李德磊找到倪光南,邀請他加入新成立的方舟科技,一起做國產CPU。倪光南看到方舟有自己在聯想夢寐以求的東西,於是答應了。
倪光南為方舟規劃了詳細的技術路線:設計RISC指令集CPU,運行Linux的作業系統,做嵌入式解決方案,替代英特爾和微軟的Wintel,這樣可以繞開英特爾X86架構築就的市場壁壘,做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PU和作業系統,解決我國「缺芯少魂(作業系統)」的痛點。
倪光南沒有領取方舟科技薪酬,也拒絕了股份,他通過自己的名氣和相關部門打交道,為方舟爭取到關鍵的資源:「方舟3號」獲得政府補貼1500餘萬元做研發經費;政府下的幾萬臺訂單;為方舟CPU開發配套軟體的8000餘萬元政府補貼。
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訂單有訂單,做國產CPU和作業系統所必須的資源全部具備,這個開發環境已經強過倪光南在聯想時的好幾倍。
當年柳傳志之所以不同意倪光南的「技工貿」發展路線,堅持走「貿工技」,原因就在於他到美國深入調查後發現,在PC領域,英特爾和微軟的崛起根本不是靠先進的技術,而是靠市場運作。當時英特爾CPU靠持續的兼容性,先後擊敗了德州儀器、摩託羅拉、IBM等行業大佬,微軟的Windows雖然時常藍屏、崩潰,也憑藉兼容性鞏固了市場的王者地位。兩家公司結盟,締造出強大的PC生態。在這堵生態牆面前,性能更為強大的摩託羅拉68000處理器和IBM的Power處理器,先後敗給了英特爾處理器,運行更為流暢、穩定的蘋果麥金塔作業系統則被Windows擠壓成小眾產品。
柳傳志明白了,先進的技術不一定能使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於是務實地選擇了在Wintel框架內賺錢,而不是浪漫地押上整個聯想,搞風險巨大的自主晶片和作業系統。
現在,倪光南終於有機會在方舟項目上驗證「技工貿」路線。
然而,結果是方舟項目以慘敗收場,軟硬體BUG無數,加上生態等於0,賣出的幾萬臺機器的用戶體驗十分糟糕。用戶很快又換回Wintel電腦。那幾萬臺電腦自此成為廢鐵,方舟CPU停止開發,公司破產清算,李德磊不知所蹤。
不知道柳傳志得知這個消息後,內心是寬慰還是慶幸:如果聯想當時走「技工貿」,結局會不會是方舟的翻版?
時間節點的重要性
方舟項目徹底失敗之後,倪光南經歷過種種非議和壓力。
也是在這期間,聯想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檯式、筆記本電腦及其研發、採購業務,「蛇吞象」成功後,順利晉級全球PC第一梯隊。然而,在憑「貿工技」模式走向巔峰時,由於缺乏自主核心技術,聯想在今天也飽受爭議。
2013年末,倪光南還為推廣國產手機作業系統奔走,最後也不了了之。
35年造芯,換來的是開花容易結果難,這是為何?
可能和時間節點不對有關。
倪光南和柳傳志為聯想發展路徑爭執最為激烈的1994年,適逢微軟最經典的作業系統Win95即將發布,英特爾在作風強硬的CEO安迪.格魯夫帶領下,以經典的奔騰處理器結束了多年的CPU大戰,兩家公司分別成為晶片和作業系統市場的壟斷者,發展勢頭如日中天。此時,聯想進軍自主晶片設計,無異於以卵擊石。
到2000年,倪光南加盟李德磊帶領的方舟項目時,Linux作業系統剛剛正式發布6年,在PC領域主要是極客的玩具,僅在伺服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就註定了方舟的RISC處理器+Linux作業系統是在0生態情況下起步,等於一家小小的晶片設計公司要完成英特爾+微軟+數十萬應用軟體商的工作,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方舟失敗的種子一開始就埋下了。
如果方舟項目晚五六年上馬,那時Linux系統生態基本發育成一定規模,軟體配套問題會解決掉大部分。更重要的是,2008年,微軟迫於反壟斷壓力,開放了office的文檔格式,方舟項目此時上馬,成功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換句話說,市場發展自有其節拍,企業超前或落後都是災難。遺憾的是,方舟缺乏對市場的調研,僅憑一腔熱血上馬。當時方舟團隊以為只要政策支持、補貼到位,激情滿滿,就能一舉解決國產晶片和國產作業系統缺失的問題。
這也說明,晶片不是一般的製造業,如果以普通製造業的思路(政策支持+補貼)發展晶片,最後結果可能得不償失。
大規模試錯,全面押注
晶片是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還離不開風險投資和創業團隊等市場各主體的廣泛參與,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和大規模試錯,簡單說就是捨得燒錢,敢於全方位下注,押中一個或幾個領先項目後再統統賺回來。
美國矽谷崛起後,在全球最發達的風險投資體系支持下,相繼在電晶體、DRAM、CPU、作業系統、GPU、網際網路、通信等和信息科技有關的領域,全部下注,無一遺漏。通過慘烈的市場競爭,最後在CPU等高端晶片設計製造、作業系統和網際網路等領域勝出,把昔日的競爭對手日本遠遠甩在身後,牢牢佔據全球信息科技的高點。
其實,我國也有類似成功案例。20年前網際網路在國內出現時,王志東、張朝陽和丁磊等人創業時即和國際接軌,引入風險投資,在沒有政策支持和政府補貼的情況下,掀起門戶網站熱潮,成功上市的財富效應相繼在網際網路領域引爆電商、搜索、社交、支付、娛樂等行業的創業熱潮,燒錢和大規模試錯的結果,使中國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國產智慧型手機能在全球擁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大規模試錯、市場全面押注的結果。
現在,國產晶片已經具備這一雛形:龍芯從0到1設計內核的零起點模式;華為海思購買IP內核做集成設計的站在巨人肩膀模式;兆芯與AMD合作的授權模式。已經和十多年前有天壤之別,但和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的繁榮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耐心等待晶片設計門檻從目前的上億元大幅下降到幾十萬元乃至幾萬元,吸引參與的市場主體呈現爆炸式增長,國產晶片出現繁榮局面,市場即能進行大規模試錯。
目前,倪光南任理事長的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CRVA)的目標是將晶片設計的門檻降到數萬元,3—5人的設計小團隊即能勝任,等於在為國產晶片的繁榮做鋪路石。
但不知這次開花能否結出累累碩果?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