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00年前,人類在兩塊小石頭上劃了一個「X」的線條,這可能是人類最早通過寫「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再往後推,石頭、木棍、鐵片都成了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
在中國古代,使用的是毛筆,古希臘、古羅馬曾在木板面上塗蠟,然後用鐵棒在蠟面上劃寫,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將蘆葦杆削尖當筆使用。從中世紀開始,在歐美,則是使用蘆葦筆或鵝毛筆。
各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書寫筆具,直到原子筆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一筆統天下」。
1943年,匈牙利一家印刷廠的校對員拉茲羅·約瑟夫·比克為了解決筆尖劃壞稿紙、油墨太多不易幹的問題,腦洞大開。
他找來一根圓管,裝上油質顏料,把筆尖換成鋼珠,經過無數次試驗以後,世界上第一支原子筆誕生了。
實驗成功以後,比克將自己的實驗成果提供給了英國皇家空軍,之後的不久,第一家原子筆製造廠誕生,它是一家英國飛機製造廠。
當時,正值二戰,一名美國商人雷諾看到這種原子筆,雙眼S,大呼:我的,都是我的。
恰逢美國原子彈研製成功,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迅速捕捉到熱點,將生產銷售的原子筆稱作「原子筆」(不知道,是不是受此國內有一種聲音「原子筆」筆芯研製堪比原子彈)。
之後,原子筆的初代傳到了全世界。
1947年,日本等國家開始製造原子筆,但隨著人們對書寫的要求越來越高,原子筆本身就存在的油墨乾涸、難於書寫、字跡滲化等問題而造成滯銷。
直到1954年,隨後世界各國又對原子筆的油墨、球珠等重要零部件進行了研究和改進,使原子筆的質量不斷提高,原子筆又恢復了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地位。
原子筆的廣泛應用,也讓我們國家的一些企業看到了商機,當時上海、天津、廣州、廈門等地都有建廠製造。
但油墨易滲化、不耐曬,質量不過關,對於一些重要性文件存在保存隱患,於是1962年國家檔案局明文規定不準用原子筆籤字和做重要文件的記錄。
至此,原子筆的市場在我國的開始走下坡路。
2016年,總理的一句話在網上引起熱議:
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原子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鋼鐵產能過剩卻生產不了原子筆尖,作為近14億人口的大國,網友怎麼能忍。一時間網上開始盤點,哪些東西中國造不了,哪些東西中國沒有。
甚至有網友發帖質問:「連原子筆尖都造不了,美國離世界製造強國有多遠?」
這裡我回復一下,即便能造,依然差距很大。更何況,參照物錯了,美國在當時也造不了。
原子筆用易切削不鏽鋼供應商,全世界都在用兩個國家:日本和瑞士;製造原子筆頭用的設備,是一種專用加工工具機,主要來自於瑞士Mikron公司的24工位高精度加工工具機。
更嚴格意義上來講,中美兩國都沒有動力去造,相對於鋼鐵產業,制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業,一家大型鋼廠一天的產量,可能足夠制筆行業用一年。大型鋼廠沒有動力去研發生產,制筆企業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搞科研,就造成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原子筆堪稱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發明,但直到鍵盤的出現......
華為事件以前,我也認為中國已經世界老二手拿把掐,可事實並非如此。於是我聯想到前些年,網友們拿原子筆芯說事的時候:
連一個原子筆頭都造不好......
現在回想起來,全世界也許只要中國人嚴格要求自己。
體育不好,我們大力發展體育,桌球、排球、跳水、舉重、女子體操、男子體操、女子足球、男子......
製造行業不行,就硬生生的當做一個缺陷,只要產業鏈上有空白,就要想方設法去填補。填補不上,鍵盤不停。
你造不出來,他們說,人家都有了,咱們沒有不行。
你造出來了,他們說,人家國外早有了,沒技術含量。
造不出來的是核心,造出來是應該。世界有的,我們都要有;世界沒有的,等他們有了,我們也要有。
2017年,國產筆尖鋼問世,質量與國外產品相當。
晶片的問題就像是一個連鎖反應,不停的暴露出我們自己的問題,無論怎麼辯解,相對於美國高科技落後就是落後了,這沒有什麼好辯解的。
但,也如晶片,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單獨完成主要設備光刻機的研發、製造。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製造行業可以站出來說,他在產業鏈上沒有任何的缺席。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把不會造當做一種「罪」。
一個國家的發展總有先後,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抱怨吧,咱不容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