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寧津生院士:一生相許測繪事業,被後輩稱為「大地之星」

2020-12-04 澎湃新聞

寧津生 本文圖均為 武漢大學 圖 (除署名外)

「地球重力場,天地大舞臺。」

2020年3月15日,一顆「大地之星」悄然隕落,「天地大舞臺」上卻永遠留下了他的名字——寧津生。

據武漢大學官方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寧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於天津。1951年至1956年在同濟大學測量系學習,大學畢業後進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任教,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至1988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1988年至1997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12月光榮退休。

寧津生院士從教60餘年,治學嚴謹,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深受師生愛戴。

他一生桃李滿天下,音容笑貌猶在弟子耳畔。2015年,寧津生院士主講武大《測繪學概論》第一堂課時正是他的生日當天,「寧津生院士當時捧著助教送的鮮花,班長組織大家一起喊『寧爺爺生日快樂』,我永遠忘不了他對我們說:『每當看到你們,我總覺得中國的測繪事業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這把年紀仍然感到熱血沸騰。』」一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深情追憶道。

1996年,寧津生院士提議「院士同上一門專業基礎課」,得到了測繪領域院士們的積極響應。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每年武漢大學新生入學時,寧津生院士都會主講《測繪學概論》的第一堂課。

2019年3月,87歲高齡的寧津生院士仍在主講《測繪學概論》的第一堂課。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屆畢業生呂同學對澎湃新聞說,「我至今仍記得大一時,一位武測(武漢大學測繪學院)老教授說,『武測之所以厲害,是因為有一群優秀的老師,他們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我想,即使有一天他們去了另一個世界,也依然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從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即使是當上了院士,寧津生院士都幾十年如一日,直到生命盡頭,都從未離開過這一方講臺。

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測繪學子。

武大校園裡的寧津生。

一生相許祖國測繪事業

寧津生院士長期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是該領域著名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

他的專業頭銜很多,卻擔得起: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中國分會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中國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委會成員及《測繪學》總顧問和綜論組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委員和分科主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學術雜誌《大地測量手稿》和《大地測量公報》編委、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湖北省高等學校設置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成員、全國工程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組組長。

他與測繪學的緣分,始於1951年的夏天。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1951年報考大學時,寧津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系,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該校錄取。但由於哈爾濱離家太遠,當時的交通十分不便,寧津生最終沒能說服家人同意他遠赴北國求學。1951年夏天,寧津生在學習的間隙翻閱上海《解放日報》時,偶然發現了同濟大學測量系補招生考試的消息,遂隻身赴滬參加了同濟大學補招生考試。最終被錄取進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學習。

寧津生就這樣開始了他與測繪學、與大地測量密不可分的一生。

1955年6月,國務院決定對全國高等學校的分布和發展進行適當調整,以逐步改變高等學校過於集中於少數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狀況。1956年8月,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和建設,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成立,會聚了來自同濟大學、天津大學、青島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的師生員工。

由於建校初期需要大量的專業教師,剛剛畢業的寧津生響應祖國的號召,和同班同學們一起追隨夏堅白教授、葉雪安教授的腳步,毅然離開上海前往武漢珞珈山,成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最年輕的一批助教。

自那以後,寧津生參與了國家測繪總局建立「57國家基本重力網」的工作,開始了物理大地測量的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工作。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寧津生主要研究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理論、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當時由蘇聯專家為我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布設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訂後的我國《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細則》,作為我國重力測量實際作業的依據和標準。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其成果為確定我國大地水準面提供了一種新方法。80年代中後期,他重點研究全球重力場的逼近理論,由他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技術項目和國家測繪科技發展基金項目,建立了我國當時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WDM89(180階次)和WDM94(360階次)地球重力場模型。

寧津生重點研究局部重力場的逼近理論,在構建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地球重力場模型、建立我國區域大地水準面等方面都有他主持和參與的重大研究項目和成果。

寧津生院士還投身於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研究,先後完成了「地理世情監測的戰略研究」、「測繪科學與技術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研究」等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為國家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4年,他主持研究的「地球重力場模型WDM-94」通過國家測繪局鑑定,標誌著我國首次推出適應全球且完整到二項式60階次的高階、世界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場模型。

1995年,寧津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寧津生在課堂上講授地球重力場研究相關知識。

從重力水準測量到地球重力場,從似大地水準面到衛星重力學,寧津生的一生都在為測繪、為大地測量孜孜不倦地燃燒。

一生從未離開這方講臺

剛進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時,儘管寧津生還只是一個助教,但無論是幫助老師準備講義和教具,還是給同學們批改作業、解答疑難,他都兢兢業業、從無怨言。後來,經過層層考核,寧津生終於取得了給學生們上課的資格,走上了講臺。

寧津生在教室。

寧津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於1996年全國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門課」,得到了劉經南院士、李德仁院士、張祖勳院士、陳俊勇院士的積極響應。

1997年,這門由五位院士共同講授的《測繪學概論》在武測校園內開課,來上課的不僅有測繪專業的學生,還有慕名而來的其他專業的學生。這門課程通過科普的方法、通俗的語言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讓剛入校的同學們對測繪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改變了以往測繪學科不被人了解和接受的窘境,要求從測繪專業轉出去的學生也越來越少。

據武漢大學新聞網報導,寧津生主導的《測繪學概論》課程後由6位院士、多位知名教授共同授課,被大家稱為「最奢侈的基礎課」。2013年,同濟大學移植了這門課程,建立了由寧津生、陳俊勇、李德仁、劉經南、張祖勳、龔健雅、李建成七位院士共同組成的主講團隊。每年9月,都能看到寧津生穿梭於武漢大學和同濟大學的校園裡,為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測繪學子們送去新學期的「第一課」。

2017年,《測繪學概論》獲得年度「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

《測繪學概論》這門課一講就是幾十年,但寧津生經常說,每次給學生上課前依然感到緊張。雖然對測繪知識已爛熟於心,但上課前他仍會仔細備課,認真準備講義,上課前還會再溫習一遍。他主講《地球重力場》30多年,每次上課前也仍要重新備課,在講義中增加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術最新發展。

「現在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技術或者方法,很可能不久後就被淘汰,被更先進的方法或技術取代。」他說。

2018年12月27日,寧津生教授出現在武漢大學MOOC項目考核會上,為《測繪學概論》進行答辯。

「將《測繪學概論》錄製成MOOC推向全社會,希望更多的莘莘學子對測繪學感興趣,進而投身測繪事業,為祖國測繪事業做出貢獻。」寧津生的一番話多次被臺下掌聲打斷,「我已經八十多歲了,如果國家需要,我還是會發揮我的餘熱。」

他的一生,從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即使是當上了院士,他都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離開過講臺。

閱讀中的寧津生院士。

師生年齡相隔半個多世紀,「上課的心情就像朝聖」

寧津生院士的音容笑貌猶在弟子耳畔。

3月15日,得知寧津生院士去世的消息,幾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的在讀生、畢業生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深情追憶寧津生院士。

「記得2015年測繪學概論第一次課,是寧院士的生日當天,老人家當時捧著助教送的鮮花,班長組織大家一起喊『寧爺爺生日快樂』。我永遠記得院士那句『每當看到你們,我總覺得中國的測繪事業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這把年紀仍然感覺到感到熱血沸騰。』」一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屆畢業生向澎湃新聞回憶道,「國士無雙,如今老人家化作星辰,和北鬥並肩,在寰宇中唯經緯永恆。」

「驚聞噩耗,眼眶一熱。四年前,寧老給我們上《測繪學概論》,正好是他的生日,老爺子堅持站了90分鐘,經久不息的掌聲,深入淺出的一課,開啟了很多人新的人生。一年半以前當班助,有幸再一次聽寧老講課,明顯感覺聲音變弱了,也站不穩了,但仍然精神矍鑠,舉手投足間的風範足以讓每一個人折服。」另一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屆畢業生向記者回憶,「猶記得在2019年,我在學校食堂旁的理髮店理髮,學院的一位老師攙扶寧老坐在了旁邊的椅子上理髮,我像是見到了偶像一般,無比激動。那時還滿心歡喜地跟同學說,我和寧老一起理髮。」

他感嘆,「寧老走了,但這裡求學的人們仍懷著對前輩們的敬仰而努力前行。我熱愛這份事業的理由,不止於熱愛事業本身,還因為那些可敬可愛的領路人。」

在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屆畢業生呂同學眼中,寧津生院士「對著兩百人座無虛席的大教室,講課竟毫不費力,雙目炯炯有神,神採奕奕」。

他回憶當時聽課時的感悟講到,寧院士講課是從基礎到前沿都有囊括,前沿的東西是書本上沒有的。「我記得當時自己的狀態是聽得雲裡霧裡,但是通過大學後來四年各門課程綜合實習,當時的疑惑和不解竟一一得到解決和印證。所以我明白,寧院士當時埋下的是一枚種子,隨著終身學習,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我至今仍記得大一時,一位武測老教授說,『武測之所以厲害,是因為有一群優秀的老師,他們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我想,即使有一天他們去了另一個世界,也依然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求是大道上,扛過沉甸甸的測量儀器,心懷憧憬地度過那個充滿汗味兒的盛夏,走上工作崗位,為了他們共同的夢想和事業——經天緯地。」呂同學說。

2019年3月,87歲高齡的寧津生院士仍在主講《測繪學概論》的第一堂課。

2019年,寧津生院士仍在給學生上課。 受訪者供圖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三學生張慶博曾在2018年、2019年都選修過寧津生院士講授的《走進測繪殿堂》,也成為了最後一批上寧院士課的學生之一。他印象最深的是,寧津生院士談及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北鬥發展時,對學生們說「希望有一天,我們中國的北鬥能位於世界前列」。

「他的聲音非常硬朗,八十多歲的他坐著講話,仿佛不用麥克風,就能讓人聽得清清楚楚。2018年,我大一,看到他雖然頭髮花白,但是精神矍鑠。2019年3月,我看到他的助教攙著他走進教室,他緩緩坐下收拾東西準備上課,那時他的精神狀態就已經不如一年前了,但他還是堅持用飽滿的情感給學生們講課。」張慶博說。

寧津生院士照片。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大二在讀學生付同學形容去上寧院士課的路就是「朝聖」,找寧院士給教材籤名不亞於「追星」。「那時我去上課要走很遠的路,路上的心情就像朝聖,到教室後發現前排都坐滿了學生。下課時,最常見的景象就是同學們把先生圍起來,拿著院士主編的教材索要籤名,那場面不亞於追星,院士每每都樂此不疲。」

說到最後,他有些哽咽,「後來我得知寧院士被測繪學後輩稱為『大地之星』,我覺得只有像他這樣,開創了很多工作、研究了很多學問的測繪學者,才配得上這樣的稱號。有一瞬間,我甚至也想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遺憾的是,以後的新生再也聽不到寧院士講的《測繪學概論》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在武漢逝世 被譽為"大地之星"
    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送別!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院士逝世#】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3月15日於武漢逝世。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3月15日於武漢逝世。寧津生,1932年10月出生於天津,安徽省桐城縣人。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畢後任教於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與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等一起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測繪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大地之星」寧津生院士逝世 一生在大地測量領域躬耕不輟
    「大地之星」寧津生院士逝世 一生在大地測量領域躬耕不輟  Evelyn Zhang • 2020-03-16 10:16:34 來源:前瞻網 E10227G0
  • 武漢大學驚爆噩耗:「大地之星」的院士、武大教授寧津生病逝!
    其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被譽為「大地之星」,更是我國學術界為數不多的「巨星」,巨星隕落,讓無數人深感痛心。寧津生於1932年出生,1951年寧津生進入同濟大學工程測量專業學習。1953年,寧津生進入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追憶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院士
    3月15日,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因病逝世,享年88歲。為緬懷寧津生院士,我們特選登他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撰寫的紀念文章。
  • 「大地之星」隕落,「荊楚好老師」寧津生院士逝世
    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8歲。湖北省優秀教師、全國測繪行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師德標兵、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感動中國測繪人物、測繪地理信息傑出成就獎、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終身成就獎……這位榮譽等身的科學家,最喜愛的稱謂,是他80壽辰時,學生們送上的尊稱「大地之星」。去年還在推廣慕課寧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於天津。
  • 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寧津生院士曾擔任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中國分會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中國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委會成員及《測繪學》總顧問和綜論組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委員和分科主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學術雜誌《大地測量手稿》和《大地測量公報》編委、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 武漢大學痛失院士,我國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這年的夏天,寧津生在學習的間隙翻閱上海《解放日報》時,偶然發現了同濟大學測量系補招生考試的消息。飽嘗失學痛苦的他,決定緊緊抓住這次機會。恰好他有同學在上海,於是,寧津生隻身赴滬投奔同學參加了同濟大學補招生考試,最終成功被錄取進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學習,開始了他與測繪學、與大地測量密不可分的一生。
  • 深切悼念丨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寧津生院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我國測繪高等教育傾注了畢生心血。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校長10餘載,擔任國家測繪局、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兩委會」主任近30年。他認真貫徹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積極倡導推動以育人為中心的測繪教育教學改革,主動面向學科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拓寬調整測繪專業辦學方向。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1995年,寧津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坎坷求學,緣系測繪寧津生與測繪結緣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1932年,寧津生在天津出生。他的父母由此給他取名為「津生」。1951年,寧津生高中學業,被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系錄取。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寧津生院士在辦公室(來源:武漢大學新聞網)寧津生幽默地說:「學生們送我『大地之星』,比起什麼『泰鬥』『大師』,要切合實際,好聽得多了。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他的辦公室裡掛著四個大字「大地之星」。2016年第二屆「感動測繪人物」的頒獎詞這樣評價寧津生:「地球重力場,天地大舞臺。滿腹經綸,國之棟梁。一生相許,矢志不渝。」
  • 寧津生院士逝世 著名大地測量學家
    光明日報武漢3月16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同志,於2020年3月1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88歲。寧津生,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於天津,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先後在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工作。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場逼近理論以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 武漢大學副校長:追憶我的老師「大地之星」寧津生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寧院士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撰寫此文,緬懷恩師。1990年至今,我師從寧津生老師已有30年了,這是我的幸運。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
    原標題:深切悼念丨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病逝,今年已有10位院士逝世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6日訊 日前,武漢大學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中國測繪學會唁函
    可快速關注我們寧津生院士治喪委員會:驚悉寧津生院士不幸逝世,不勝悲痛。中國測繪學會對寧津生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寧津生院士的親屬表示深切的慰問!寧津生是我國測繪界學術泰鬥,他於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65年來,孜孜不倦、教書育人。他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其中,「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今年,已有24位院士離開了我們……
    2020年已有24位院士逝世,包括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銘記 ↓↓↓蔣洪德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歲。
  • 今年,已有24位院士離開了我們
    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嘔心瀝血。寧津生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在武漢逝世。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被譽為「大地之星
  • 今年,已有24位院士離開了我們……
    2020年已有24位院士逝世,包括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銘記 !他曾說:「一個人若能夠把自己的一生看做一個整體,就能夠激發出自身潛在的勇氣和能力,就能夠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確選擇,把握自己的命運。」寧津生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在武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