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寧院士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撰寫此文,緬懷恩師。
1990年至今,我師從寧津生老師已有30年了,這是我的幸運。寧老師言傳身教,愛生如子,在我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和儒雅的風範,始終引領和激勵著我。
愛生如子的老師
碩士畢業後,我報考了寧老師的博士。那時候,我只知道寧老師是我國地球重力場領域的知名專家,曾聽過他的一些講座和報告,但沒有聽過他的課。當時,我有幸拜讀了寧老師和管澤霖教授合編的《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發現地球重力場領域很有挑戰性。也許是個性使然,我認為如果我能堅持深耕這個領域,未來有可能會取得一些突破。
寧津生院士和李建成院士
開學報到那天,寧老師約我在辦公室見面。當時,寧老師在我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專家,因此見面前我的內心稍有忐忑。一進門,寧老師就微笑著招呼我坐下,親切的語氣立即撫平了我緊張的情緒。隨後,他給我介紹了研究領域的重點、難點和前沿動態,勉勵我潛心研究,力爭有所建樹。這次見面,奠定了我奮鬥一生的研究方向。
讀博期間,寧老師還委託王昆傑教授和晁定波老師共同指導我,優質的導師資源為我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同時,寧老師帶我參與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並且成功建立了當時我國階次和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以及我國首個5'5'重力似大地水準面。現在回想起來,這還是我第一次參與大型的科研項目,從中學到的很多東西對我後來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寧老師的指導下,我還參與了「攀登計劃」等國家項目,為自身學術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儘管我在研究工作中常常遇到困難,但是他總是耐心地給予指導,並在關鍵時刻提出令我醍醐灌頂的想法。他時常教導學生們只要持之以恆,就會取得最後的成功。寧老師當時擔任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學術雜誌《大地測量手稿》和《大地測量公報》編委,他總是第一時間將這兩本雜誌給我閱讀,讓我及時了解學術前沿。1993年,在我博士論文答辯前夕,寧老師正在加拿大訪問。他為了參加我的答辯,費盡周折調整行程,在百忙之中專程趕回,這令我萬分感動。
寧老師一生崇尚學術,極為重視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1994年夏天,在寧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多方努力,我被選派到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空間研究中心做學術訪問。在訪學期間,他經常打電話給我,了解我在國外的研究進展和生活情況,強調一定要把本專業領域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學回來。他還要求我們潛心學術,心無旁騖,不提倡我們過早地承擔行政工作。1995年,就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學院推薦我擔任副院長,時任學校校長的他沒有表態支持;1996年,有人推薦我去學校科技處任職,他表示反對;1999年,我擔任測繪學院院長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還年輕,當院長不能影響業務工作!」;2011年,我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寧老師非常高興,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要繼續出成果!」他叮囑我要一如既往地站在教學科研一線和學術前沿。他還向時任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建議,不要讓年輕的院士過早地擔任學校行政職務,擔心影響我們的學術研究。2014年底,我擔任武漢大學副校長,學校的管理工作自然會分散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寧老師每次碰到我,就特別囑咐:「建成,學術不能丟啊,要見縫插針搞科研!」。寧老師要求我不僅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同時也要深入教學第一線。在他的教導和期望下,我目前雖然行政事務繁忙,社會工作繁雜,仍然堅持為本科生授課。為了培養我在教學上有所建樹,進一步開闊視野,從2005年起,寧老師讓我參與教育部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測繪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並於2012年把測繪學會教育委員會的工作交給我負責,不遺餘力地通過實際工作進一步鍛鍊我、培養我。
「大學的產品就是學生,老師應該把教學放在第一位」。寧老師從1956年大學畢業開始便從事教學工作,不管有多忙,給學生上課這件事,他從來沒有絲毫放鬆和怠慢過。即使是很熟悉的講稿,他在每次上課前也要重寫,及時更新內容。學生們都喜歡聽他的課,稱他是「課講得好、人長得帥」的好老師。
正是寧老師這種做事認真、治學嚴謹、要求嚴格、仁愛無私的態度深深地感動並默默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終生難忘。可以說,能成為寧老師的學生,是人生的幸運。自從成為他的學生以後,我一路追隨,從未離開。30年來,寧老師和我在學術上薪火相傳,師生情誼深厚,在測繪界和教育界被傳為佳話。
儒雅豁達的學者
寧老師是一位平易近人、心胸寬廣的學者,人們稱他是一位好先生。他作為校長和下屬平等相處,與同事真誠相待,對學生和藹可親。寧老師那博學儒雅、寬厚豁達、嚴謹謙遜的風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和周圍的人,這也為他贏得了師生、校友以及業界的尊敬和愛戴。
寧老師心胸豁達,從不記仇。上世紀50年代末期他被錯劃為右派,受過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對那些曾經對他不友好的同事和同學,他總是表示理解和原諒,他認為那是特殊時代造成的。寧老師也從不和那些批評他甚至讓他下不了臺的老師計較。我了解到,1980年奧地利學者Moritz來學校講學時,寧老師做翻譯,李慶海先生現場就指出他翻譯得不準確,非常不給面子,讓他下不了臺。寧老師絲毫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反而認為李慶海先生治學嚴謹,這也體現了寧老師對長者的尊重和寬廣的胸襟。2010年,我在測繪學院倡議成立李慶海先生獎學金,寧老師特別支持我的建議。
寧老師平易近人,溫文爾雅,充滿愛心,從不居高臨下直接批評人,總是耐心地與學生討論。在出差的火車上,寧老師也和我們一起聊天,非常隨和。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樂呵呵地與人打招呼。他身邊總會圍著很多人,不管是學生、同事或是業界同仁,都享受與他一起聊天、探討和交流的快樂。「這是當老師的最大快樂!哪裡都有學生,而且學生都跟你很親近。」寧老師也特別享受這樣的時刻和氛圍。
他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而且嚴格要求,不搞特殊化。他當校長期間,也不讓自己指導的學生享受特殊照顧。90年代初,學校的博士招生規模較小,而畢業後留校任教的博士更是少之又少,我們幾位剛留校的博士申請副教授崗位,學校考慮我們還需要歷練,寧老師沒有因為他的學生在其中而破例。1994年國家測繪局設立了跨世紀人才計劃,儘管寧老師對我寄予厚望,但由於我是講師最終沒能評上。他儘管心裡十分難過,但沒有任何表露,對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鞭策和鼓勵。1994年8月,學校派我去美國做半年的研究工作,離開前他對我說:「目前學校出國留學人員絕大多數沒有學成歸國,出現了人才斷檔,你完成研究後一定要按時回國為學校的發展做貢獻。」 按照他的要求,我於1995年1月如期回國,他特別高興。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掀起了一波出國潮、下海潮,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面臨很大挑戰。我在1995年申報了教授崗位,得到了他和時任院長劉經南教授的鼎力支持,他們力排眾議將我從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
寧老師總是不遺餘力地關愛學生、幫助別人,但同時,他又對學生嚴格要求,從不袒護,要求我們做人要誠實誠懇,做學問嚴肅嚴謹,這讓我們受益終生。
鞠躬盡瘁的校長
1984年,寧老師從講師崗位被推選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武測)副校長,3年後任校長,直到1997年2月卸任。在10多年的校長崗位上,寧老師鞠躬盡瘁、殫精竭慮,他在任期間,學校的辦學方向清晰明確,教學質量快速提升,辦學實力和整體水平大幅提高,為我國測繪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學校和學科發展方面,寧老師做了很多有前瞻性的長遠布局。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大地測繪學科發展處於低谷。寧老師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遠見,帶領老師們積極探索衛星大地測量方法來進行學科轉型。
1988年,寧老師作為校長舉全校之力,向世界銀行貸款數百萬美元,建立了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他作為原武測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委員會主任,為實驗室的建設、成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實驗室發展的關鍵時刻和重大問題決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申請貸款時,國家測繪局對他提出明確要求,「保證以後這筆錢學校還70%,國家局還30%。」在當時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學校要還70%,加上每年的利息,壓力確實很大,但他毫不猶豫地籤下保證書。可以說,他為我國第一個測繪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請建立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學校持續發展抓住了難得的機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6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建校40周年之際,正值國家「211工程」計劃的推進時期。能否加入「211工程」,就是國內重點大學與非重點大學的分水嶺。武測作為亞洲唯一的以測繪學科為主的高校,自然也期望能進入「211工程」,但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全國眾多高校都在競爭。在湖北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也都在極力爭取,專業性極強的武測並不具備優勢。儘管當時武測為適應測繪技術的發展,開闢了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導航與導航等一批新專業,但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實力差距仍然懸殊。當時,寧老師正好受到教育部委派,參與武漢大學「211工程」預審專家組的工作。他充分吸取了武漢大學和其他已經通過「211工程」預審的高校的經驗,領導全校上下努力整改,學校終於在1996年通過了「211工程」預審,為學校進一步發展爭取了廣闊的平臺和有力的支持。
他總是從大局出發,從不偏袒自己所從事的學科。1993年,學校將工程測量系和大地測量系合併,成立了地球科學與測量工程學院。1995年,學校把學院的土地管理專業調整到地圖製圖系成立土地科學學院。當時,院裡的老師都捨不得將我們於1986年辦起來的土地管理專業劃出去,寧老師作為校長強調,這是為了學校發展做出的決定,要求全院老師顧全大局,給予理解和支持。
為加強測繪領軍人才的培養,寧老師給工程院領導建言,建議在土木工程學部下設立測繪工程學科。隨後,測繪學科的學者申報院士,就有了明確的學科分類。在他的帶動、培養和支持下,測繪界領軍人才迅速成長起來。
「大學,不管是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或者其他類型大學,其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培養學生。」寧老師以身作責、率先垂範。
上世紀90年代,測繪學科正處於發展轉型期,以往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嚴重落後於學科發展,迫切需要教學改革。1996年,寧老師提議由校內幾位院士一起為大一新生開一門基礎課,明確測繪遙感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學科前景和未來出路。「當時新入學的本科生裡,十有八九第一志願報的不是測繪專業。」他強調, 「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 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22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龔健雅六位院士以及測繪界的知名教授先後加入教學團隊。這門課程,被學生稱為「最奢侈的基礎課」,已成為了全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教育教學的示範課堂。
近年來,雖然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也早已離開校長崗位,但老校長的測繪情懷依舊不減。他依然堅持在講臺上,為00後新生講授測繪課程,激勵同學們立志為祖國測繪事業發展而刻苦學習。
成果豐碩的「大地之星」
寧老師是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家,畢生從事地球重力場有關地球重力場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是我國這一領域研究和教育的主要開拓者,在布設天文重力水準網、推求大地水準面形狀、研究衛星重力學和固體潮、建立地球重力場模型等方面均頗有建樹,是我國地球重力場領域研究和教育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自1956年大學畢業到學校工作,他一生就與大地測量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大地之星」。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寧老師和同事們對推求我國高精度天文大地網的整體平差所需要的高程異常、垂線偏差等地球重力場參數所採用的理論、方法和精度等進行了研究,完善了蘇聯專家布洛瓦爾為我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布設方案,所提出的意見成為我國實際作業的標準,研究成果也為上世紀60年代我國大地測量專業開展大地重力學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內容。寧老師與他人合著的《大地重力學》比較深入地研究了重力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天文大地測量中的應用,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一直是這一領域教學、科研和生產的重要教材和參考書。
上世紀70年代,國家決定建立自己獨立的大地坐標系統,這其中就有一個確定「大地原點」的重要問題。大地原點是一個國家大地坐標系的基準點,要圍繞它進行大量的測量活動,如天文測量、重力測量、三角測量、人造衛星測量、全球定位測量等。在這些測量活動中,大地原點標石的穩定極為重要,任何細小的變化都會使測量「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建國初期,我國使用的大地測量坐標系統的坐標原點是前蘇聯玻爾可夫天文臺,這種狀況不利於我國的建設和發展需求。因此,1975年,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班子,開始探索中國大地原點的設置,寧老師被學校安排參加此項工作,那一年,他43歲。面對沒有退路的任務,他帶領一幫科技人員,搜集分析了大量資料,併到鄭州、西安、蘭州等地,對各地的地形、地質、大地構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測量等因素進行實地考察和綜合分析。在研究過程中,,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建立原點所需要的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其成果為確定我國大地的地心坐標及橢球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在中國測繪學領域的泰鬥和先驅夏堅白院士主持下,寧老師與人合作翻譯了《衛星大地測量學原理》《衛星大地測量概論》兩部外國文獻,較早地涉足了衛星大地測量學研究。同時,他意識到,中國測繪科學與教育已大大落後於發達國家。此後,他時刻關注國際大地測量學科發展動態,及時將「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引進到測繪學科專業教學中。在此期間先後出版《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重力與固體潮教程》《地球重力場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等著作,翻譯出版《大地測量學》《高等物理大地測量》等外文文獻,不僅為我國多項測量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也縮小了物理大地測量領域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上開始利用衛星和地面重力資料聯合建立高階次高精度地球重力場模型,且發展迅速,而中國在這一領域較為落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寧老師將研究重點轉向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致力於建立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地球重力場模型和區域大地水準面。1990年,他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新技術項目「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中國最早的180完全階次的地球重力場模型WDM89。1994年,他又主持完成國家測繪局「八五」重點科研項目「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和我國大地水準面的精化」,進一步發展了高階地球重力場建模理論,研究出適合我國局部重力場情況的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WDM94,同時建立了一個全國範圍內解析度為5'5',精度為米級的中國大地水準面WZD94,滿足了當時測繪生產的需要。WDM89、WDM94兩個模型都是當時我國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廣泛應用於我國地學、空間技術、海洋、地球物理、地震、地質等多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成果分別獲得1991年度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97年度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90年代初期,他帶領晁定波等專家在我國率先開展了整體大地測量學、大地測量學科發展戰略等多項前沿研究,研究成果獲得1993年度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對我國推動大地測量學學科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寧老師是一位永遠進取、不知疲倦的實幹家。進入21世紀後,年逾古稀的他仍沒有停止探索地球重力場的步伐。在「九五」期間,他又參與主持國家測繪科技重點項目「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完成了新一代中國似大地水準面CQG2000,其解析度為5'5',精度為分米級,為我國1:5萬甚至1:1萬測圖中以GPS水準測量代替幾何水準,提供能滿足精度的高程異常值,這一成果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寧老師還是我國較早從事衛星重力學研究的學者之一。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他就開始接觸並探索衛星重力學問題。21世紀初,國際上新一代衛星重力計劃的相繼實施使得衛星重力學成為現代大地測量最活躍的分支。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研究團隊對衛星測高、衛星重力梯度以及衛星跟蹤衛星等衛星重力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應用進行全面研究,獲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
「我國在測繪基礎理論、技術方法和應用軟體等方面已和世界測繪發達國家具有同等水平,雖然現階段還存在些許缺陷,但正在逐步完善,相信有一天我們中國定能成為測繪強國。」他對中國測繪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寧老師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築工程學部首位測繪學科院士,在擔任學部常委和副主任期間,為學部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永不退休的「兩委主任」
寧老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大地測量學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長期擔任教育部測繪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和測繪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推動我國測繪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測繪界同仁們稱為永不退休的「兩委主任」。
自1984年起,寧老師擔任中國測繪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在國家測繪局測繪教材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1990年,他開始擔任國家測繪局測繪教材委員會主任委員(以下簡稱「兩委會」)。隨著職能和隸屬關係的變化,教材委員會先後更名為國家測繪局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他一直擔任該委員會主任委員。直至2012年,由於年齡的原因不再擔任「兩委會」的主任委員,但他仍是「兩委會」的名譽主任委員和顧問。他在「兩委」主任的崗位一幹就是38年,是一位「超齡主任」。在此期間,他帶領「兩委會」一直致力於我國測繪教育的發展與壯大,致力於測繪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引領中國測繪教育的改革方面做出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在「兩委會」的推動下,測繪教育緊跟經濟發展對測繪人才的需求,不斷發展,從專業目錄調整後測繪類下設1個專業,到現在測繪類下設6個專業;從原來的全國30多個測繪類本科專業建設點,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個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及200餘個高職高專測繪專業點。
在擔任教材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他大力推進高校測繪教材建設,使測繪教材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引進到自編、從單一品種到多品種配套,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質量測繪教材建設體系。
在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後,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由原來以教材編審為主要內容,轉向對學科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研究、諮詢和指導。寧老師敏銳地覺察到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對測繪學科專業帶來的強烈衝擊以及難得的發展機會。他帶領「兩委會」針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現狀和未來發展、社會需求與課程體系設置、教材內容更新、改革熱點難點等問題,每年組織2次以上高等測繪教育改革的研討會或院長論壇,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測繪學科發展方向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極大地推進了我國測繪教育與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發展。
他帶領「兩委會」開創性地舉辦「全國高等學校測繪類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至今已經20餘年,對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工作、規範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測繪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開創性地舉辦「全國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10餘年,不僅檢驗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真正達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訓」的目的,也增強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意識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優秀品質,對學生未來發展影響深遠。開創性地舉辦「全國高等學校大學生測繪科技論文競賽」11屆,激發了廣大學生崇尚科學、勤奮學習、勇於進取的精神,以及勤於思考、善於分析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科技寫作水平和學術研究能力,為我國測繪科技創新事業培養和積蓄人才。
寧老師身體力行,永不停歇,他憑著對我國測繪事業執著的熱愛和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把「兩委會」打造成一個和諧、進取的大家庭,為校際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以及校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大家心目中,他是永不退休的「兩委主任」。
寧靜致遠、津津樂道、生生不息。寧老師人如其名,他對我國測繪科技和教育事業的貢獻有口皆碑,他是我們睿智儒雅的老師,更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地球重力場 天地大舞臺
滿腹經綸 國之棟梁
一生相許 矢志不渝
來源: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