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課六院士 一講二十二年(人民眼·教授上講臺)
——透視武漢大學「測繪學概論」魅力課堂
本報記者 程遠州 郝迎燦
引子
偌大的報告廳裡,一位白髮老先生緩緩登臺,面向200多張略顯稚嫩的面龐,彎腰鞠躬。掌聲響起,一堂課開始了。
老先生名叫張祖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課程名為「測繪學概論」,是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歷屆本科新生的基礎課。這門課始自1997年9月,目前授課團隊由6位院士、4位教授擔綱。
在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這些學術「大咖」22年來潛心教書育人。從新中國測繪學的歷史到引領學科發展的名師故事,從一個個現實應用場景到面向未來的科研前沿,他們不僅悉心講授專業知識,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傳承堅韌的科學精神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這門課程所踐行的,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要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美麗的珞珈山下,武漢大學測繪學院一屆又一屆青年學子,以這門基礎課為起點,書寫無愧時代的青春之歌。
緣起
「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
軍訓還沒結束,張鎮驛就和幾個同學「密謀」轉專業——他們剛考進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時,以為測繪既枯燥又難學,不是在路面上布置一個又一個的水準點,就是扛著水準儀,頂著大太陽在野外搞測量。
「測繪學概論」第一堂課上下來,張鎮驛就改變了主意。
「測繪是什麼?測天繪地!」寧津生院士的開場白簡短有力。「寧院士從測繪學是什麼講起,一直延展到測繪在海陸空領域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前景。」一節課下來,張鎮驛若有所悟,「原來,衛星導航、全息影像這些高大上的科技應用,都離不開測繪這個『土專業』。」
如今,張鎮驛不僅沒轉專業,還因成績優秀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成為測繪學院導航工程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當時新入學的本科生裡,十個有八個第一志願報的不是測繪專業,其中又有兩三個強烈要求轉專業。」寧津生掰著指頭數,「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
當時,寧津生任校長的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還未併入武漢大學,測繪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但並不受考生熱捧。本世紀初,原武漢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等四校合併組建新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成立,情況依然沒有改觀。學院黨委副書記王中全說:「雖然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穩居第一,但高考第一志願報考率往往不足半數。」
不受考生熱捧,有外因,測繪學科及行業長期不為普通人知曉;也有內因,上世紀90年代,測繪學科正處於發展轉型期,以往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嚴重落後於學科發展,迫切需要教學改革。
1996年,寧津生提議由校內幾位院士一起為大一新生開一門基礎課,講清楚測繪遙感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學科前景和未來出路。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22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龔健雅6位院士先後加入教學團隊。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寧津生因身體狀況欠佳,將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手中。
「這門課猶如為測繪學這片『景區』繪製了一份導遊手冊,讓新生暢遊其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李建成說。
聊起「院士課」,測繪工程專業大四學生劉美琴感慨:「你所用教材的編寫者就站在講臺前給你講課,享受這種待遇的本科生,放眼全國也不多吧?」
絕活
「聽課就像『追劇』,聽完一節想聽下節」
張鎮驛還記得第一次聽劉經南院士講課時的情景——
「測繪的本質就是研究時空問題,你從哪裡來?你要幹什麼?要到哪裡去?這既是哲學家問的問題,也是保安問的問題。」學生哄堂大笑,誰知劉經南繼而正色道,「這同樣也是導航研究的問題。」
整整3個小時,劉經南從我國衛星測量發展史,講到人類的定位基因,又講到北鬥精確測量,越講越精神。張鎮驛聽得過癮,「以前感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遙不可及,哪會想到現在面對面的就是研究北鬥系統的科學家,遙不可及的知識頓時變得親切易懂。」
院士講基礎課,魅力不一般。為讓學生愛聽、聽得進去,院士們認真備課,不敢懈怠。
一本《測繪學概論》教材,院士們每隔一段時間便要一起商討修訂。目前這本書已再版3次,成為150多所高校的專業基礎課本。每年開學前院士們都會重新備課,將新理論、新技術及各自參與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最新進展充實到教學內容中,讓新生一入門就得以一窺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發展前景。
「一到開學時間,我的精神就緊張起來。」每年秋季學期開課前,龔健雅都要組織新生座談交流,力求在課堂上用有意思的理論熱點、技術應用回答同學們的種種疑惑。
院士講課,課上有「絕活」。院士們不照本宣科,而是變著法地講好測繪故事。
張祖勳的課就很「好玩」:為讓學生感知攝影測量,他把自己拍攝的張家界風光照帶到課堂上,辦了個小型「攝影展」;現代測繪技術發展迅猛,他把無人機帶進教室,邊演示邊講解。還有一次,他把學生拉到室外,現場演示低空無人飛艇的操作……「我常常會搞一些出其不意的動作,讓學生能夠聽得懂、聽得進去。」
雖已年逾八十,寧津生卻是位時尚達人,年輕人愛玩的手機應用他都玩得轉。前些年,他還在教學一線用電子潮品演繹測繪科學,用網絡新媒體與學生進行課上學習、課後互動。
李德仁最會「賣關子」,調動學生情緒,啟發創新思維:把攝像機放到飛機上進行測量,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放到衛星上呢?隨著提問漸次深入,課堂上不時有人「交頭接耳」。見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李德仁順勢引入講課重點,「學問就藏在我們今天的講授裡,請看攝影測量……」
這樣的上課方式,在校園裡「圈粉」無數。如今,「院士課」堂堂爆滿,選課和旁聽的學生已擴大到校外,上課需動用全校最大的教室。要求轉專業的學生也少了,每年還有一些其他專業的學生主動申請轉入測繪專業。張鎮驛笑言:「聽課就像『追劇』,聽完一節想聽下節。」
傳承
「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沒什麼新鮮,只是回歸大學教育的初心」
院士講基礎課,22年不間斷,背後自有緣由。「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學是根。在武大測繪學院,這是代代傳承的理念。」張祖勳說。
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院士們常常提及自己讀書時的老師。當年,這些我國現代測繪學的名家也都親自為本科生授課。
1955年,國家將同濟大學、天津大學、青島工學院等院校的測量專業集中,匯集大部分測繪專家和師資,統一調撥測繪教學科研設備,創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
次年9月,同濟大學測量系大二學生張祖勳隨系離開上海,來到珞珈山南麓這片荒草叢生的土地,成為新校第一批學生。而他的師兄、剛剛畢業的寧津生,則和班裡28名同學一起成為新學校的助教。
「當時學校名師雲集,僅國家一級教授就有夏堅白、王之卓、金通尹、陳永齡、葉雪安5位,還有李慶海、紀增覺、顧葆康等。」張祖勳回憶,當時夏堅白開設大地天文學課,帶動一批知名教授為本科生開課,還經常到學生宿舍輔導答疑。
「即使是給本科生上課,已是中科院學部委員的王之卓也會用他獨創的『三段法』認真備課:開學前將一學期的課程全部備完,寫好講課筆記;講課前一周再次修改補充,考慮教學方法;講課前一晚,把所講內容再仔細梳理一遍。」張祖勳說。
寧津生回憶,夏堅白先生是當時學院的院長,王之卓先生是航空攝影測量系的系主任,他們都會給本科生授課,「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就幫著準備教具,潛移默化,從那時起,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學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教書。」
數十年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歷經撤銷、復建、更名、合併,但名師講基礎課的傳統未曾中斷。在名師們的悉心培養下,學科人才輩出,相繼培養出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院士就是其中一位。1957年考入學院航空攝影測量系的李德仁,也曾和現在測繪學院的許多新生一樣,不知測繪為何物,心心念念想著逃離。
「原本我想去北大讀物理系研究火箭,結果學上了測繪,心裡哪會沒想法?」讓李德仁沒想到的是,聽了夏堅白講授的測繪概論課,了解了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等人去歐美留學的故事,他逐漸喜歡上這個專業,並將其當成一輩子的事業。
1962年,李德仁將質疑蘇聯教材內容的論文送給王之卓審閱,內心忐忑不安。哪承想,王之卓對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大加讚賞,不僅認真批改了論文,還邀請李德仁到家裡長談3個多小時。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多年來長盛不衰,靠的就是傳承的力量。這種傳承,是理念、風範等深層次傳統的延續。」2017年,張祖勳向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捐贈100萬元,設立「教書育人獎」,獎勵在教學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以鼓勵傳承優良教風。
李德仁也在傳承。1985年從德國留學回來後,李德仁一口氣給本科生開設了3門課,給研究生開設了1門課,還編出3本教材。現在,他又開始準備給一年級的碩士生開設基礎課「當代地球空間信息學原理」。「大學教師的第一職責是教學,其次才是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沒什麼新鮮,只是回歸大學教育的初心。」
更大的傳承正在測繪學院、在武大校園推開。測繪學院設置20多個課程組,本科生的必修課基本上都由課程組團隊授課,且規定每位教授每年至少要為本科生上課90個學時,相當於開設3門課程。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鄒進貴介紹,在教師業績考核中,測繪學院將佔總績效60%的業績績效分為兩塊,其中60%考核教學,40%考核科研。全院教授上課的比例達到給本科生授課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
把最好的教師放到教學第一線。劉經南於2003年至2008年任武漢大學校長時即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將教授為本科生授課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推動優質資源向本科生傾斜。
如今,「高教大計,本科為本」的理念與實踐在武大不斷深化。李建成介紹,除規定教授必須為本科生開課外,2017年底,武漢大學還投入2000萬元作為公共基礎課獎勵課酬,提升教學為主型教師的酬勞,同時將教學為主型教師的職稱評定單列,單設聘任指標進行專項評審,引導一線教師投入教學。
情懷
「院士們的事跡和講授已經成為別具一格、深受歡迎的思政教育資源」
名師上講臺,學生聽得認真,被「有趣」的專業內容吸引,更被老師們的「行為世範」所感染。
王之卓、李德仁、龔健雅「三代同堂」的故事,在課堂內外傳為佳話。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導師,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龔健雅的導師。師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學,也都選擇學成歸國。
「那時有些人出國不歸,我夫人常寫信勉勵我,學成歸國才是正道,自己國家不強大,個人生活再好也會被人瞧不起。」上世紀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國訪學,僅用兩年多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不久之後,他收到夫人來信,「學校下學期的課表已經排好,學生就等著你回來上課呢。」
得益於李德仁的推薦,龔健雅1988年到丹麥留學。留學期間,龔健雅科研業績顯著,好幾個機構都向他發出邀請。這時,龔健雅收到李德仁的來信,「我正在看歐洲杯足球賽,各國的球員都是回祖國參加比賽的,你也回國參賽吧。」1990年10月,龔健雅選擇從丹麥「回國參賽」。
除了濃厚的家國情懷,還有嚴謹的治學態度。時隔多年,張祖勳常在課上講起王之卓先生對他的唯一一次批評,「當時先生交代我編一個程序,因對這塊並不擅長,我就以忙為藉口拖延了幾次。先生嚴厲批評我說,『人,不怕慢,就怕站。』」
源於這份嚴謹求實,張祖勳十四年磨一劍,研製出全數位化自動測圖軟體,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逾億元。
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每位院士至誠報國、攻堅克難的故事,在講述測天繪地的事業時娓娓道來,在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們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
「慢一點沒關係,就怕站下來,停下來。」張祖勳的故事讓張鎮驛深受觸動。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階段,做實驗失敗、受挫是家常便飯,但他一旦認準了目標,就「咬定青山不放鬆」,鑽研到底。
看到一位位院士站上講臺、悉心講授,李星星心裡燃起了「星星之火」。正是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2004年從物理專業調劑到測繪學院的李星星推開了測繪工程學的大門,本科時期就參加了國家級的測量軟體大賽,一路成長,如今已是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與李星星同年入學的丁浩,剛入學時對專業「三不知」——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要學什麼,不知道以後能做什麼。但他不曾想到,十餘年後會成為測繪學院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的教授。而理想的「萌芽」,來源於寧津生講授的「測繪學概論」課,「當年的情形依稀如昨,課後回到宿舍心情亢奮,感覺突然發現測繪學科和許多國計民生問題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可以做一個有用之人。」
「可以說,院士們的事跡和講授已經成為別具一格、深受歡迎的思政教育資源。」鄒進貴說。
「不求精深,只求概覽,具體知識則『且聽下回分解』。」在李德仁看來,他們的講授重在啟發引導,既授「魚」也授「漁」,讓學生看到高山,也讓他們知道高山可攀。
丁浩的書櫃裡珍藏著寧津生院士寫的一幅字:求真務實。在院士們感召下,這些「務實」的新一代武大人,正奮力攀登新時代科研「求真」路上的下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