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暨第十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博覽會在鄭州召開。會上,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仁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珞珈一號01星設計與數據處理關鍵技術」項目獲測繪科學技術特等獎。
李德仁院士與陳銳志教授在頒獎現場
此次由武漢大學主持和參與的項目獲得的獎項共有16項。除了獲1項特等獎外,由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姜衛平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立關鍵技術及推廣應用」項目和測繪學院徐亞明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核電站建構築物遠程外觀缺陷檢測系統研發」項目獲一等獎。
珞珈一號01星是全球首顆兼具遙感和導航增強功能的低軌科學實驗衛星。該項目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夜光遙感衛星指標論證、載荷設計、幾何輻射定標、數據處理與應用的技術體系,研製了包含珞珈一號01星、測控與接收系統、遙感地面系統、遙感應用系統、導航增強系統、數據管理與服務系統等在內的裝備體系,繪製了我國首個解析度最高、絕對幾何精度優於200m的全國夜光一張圖。截止2019年底,已向22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個用戶分發了36萬張多景夜光影像。拓展了地理信息學科的應用領域,支撐了我國遙感衛星從對地(自然)觀測到對人(社會)觀測的跨越。總體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在夜光遙感載荷設計定標處理、星基導航信號增強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立關鍵技術及推廣應用」項目歷經近二十年的技術攻關,形成了一套基準站網建立、處理、分析、維持和服務的技術體系,建立了我國覆蓋範圍最廣的國家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並構建了我國高精度的動態坐標參考框架,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地面基礎設施的重要技術突破。成果應用到近百個省市級基準站網,以及港珠澳大橋、三峽庫區、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蘇格蘭跨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的建設施工和運行監測。成果同時被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德國地學研究中心、國際地球物理流體中心等單位應用,還服務於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核電站建構築物遠程外觀缺陷檢測系統研發」項目運用多傳感器集成、自動控制、網絡通信、數字圖像處理、深度學習等技術開發了一套軟硬體系統,實現了核電站建構築物表面全景圖自動生成以及缺陷的自動定位、量測、統計和分析等功能。該成果是為中廣核集團定製的產品,已應用於陽江、寧德、嶺澳、紅沿河、防城港等多個核電站,多項指標均優於國外同類產品,解決了我國核工業相關試驗完全依賴於國外的局面,產生了較大的經濟和安全效益。
此外,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李敏教授和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蔣永華副教授獲「2020年青年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人才獎」。
年會舉辦了系列學術論壇。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劉經南院士、龔健雅院士、李建成院士等10餘位學者出席論壇並作報告。
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博覽會上,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等單位的20多項成果參加展覽。
龔健雅院士和張永軍教授在展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