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過:從「深究」到「融合」探索測繪遙感新玩法——青年科技創新...

2020-12-05 澎湃新聞

可快速關注我們

張過,男,1976年6月,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本科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5年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2010年資源三號(光學)應用系統總師助理、2013年黃鶴英才、2015年珞珈一號01星(夜光遙感+導航增強)工程總師、2017年珞珈二號01星(SAR遙感+導航增強)工程總師、2017年裝備發展部衛星應用組專家、2017年高分專項(軍口)專家、2019年青年測繪人才、2019年國家「卓青」獲得者、2019年王之卓青年科學家。主要從事航天攝影測量幾何遙感理論方法研究與工程實踐。

「科學是一個刨根問底的過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一個問題不要淺嘗輒止,要認準一個點踏踏實實、耐得住寂寞地一直往前走。」從武漢大學的一名學生成長為測繪遙感專業型人才,張過始終記得李德仁院士和龔健雅院士的深深教誨。

從資源三號到高分衛星再到珞珈系列衛星,在科研的道路上,張過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現在,張過嘗試延展遙感應用領域,交叉發展遙感新聞學、遙感經濟學等學科方向。正值壯年,張過想做的事還有很多。

「歪打誤撞」學測繪遙感結下不解之緣

為什麼選擇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1996年,還在上高三的張過,看到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併入武漢大學,下稱武測)的專業報考指南時,被「攝影」二字深深吸引,而忽略了專業名稱中的「測量」二字。「單從攝影來說,拍照的確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沒想太多,就報了這個專業。」現在回想當時的這個決定,張過反而覺得是一種命中注定。

剛進武測沒多久,張過認識到這個專業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好玩」。「學這幹嘛?」他開始質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正當他動搖的時候,時任武測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的李德仁院士為兩個航測班新生上了一堂班會課。「測繪這門學科是基礎性學科,但學科範圍非常廣,在國民經濟發展上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計算機科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也會給這個學科注入新的活力。這門學科課程非常多,但學下去會對你們有好處,不再僅僅是艱苦的行業。」李德仁院士的這句話化解了張過心裡的不解,他決定好好學習。

2000年初,張過跟隨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萬壽研究員做本科畢業設計,主要完成了P31相機的內定向、圖像壓縮質量評價、利用形態學進行等高線提取等研究工作。畢設過後,經江萬壽老師的推薦,他成為李德仁院士的研究生,開啟了實驗室學習生涯。但這並不意味著從此進入封閉式狀態,反而增加了許多「走出去」的機會。研一期間,在李院士的資助下,他到泰國參加亞洲遙感大會,受益匪淺。「我們這個學科的年輕人,應該多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多走走多看看,會對成長很有幫助。」李德仁院士常說這句話。

2002年,張過免試攻讀李德仁院士的博士。他與楊傑共同參與了吳春華老師和張永軍老師負責的軍口863課題。這個過程也成為他對於專業進一步深攻的出發點,接觸到更為深奧的知識。

突破核心技術提升我國遙感應用水平

2004年,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開始籌備謀劃我國第一個測繪衛星——「資源三號」。張過進入「資源三號」論證組,具體負責「資源三號」指標論證,撰寫「資源三號」指標論證初稿。令張過沒想到的是,這一論證就是三年。

「資源三號」衛星要做到1:50000測圖,衛星高程精度必須達到5米,平面精度達到25米。當時我國的衛星平面精度在一公裡左右,與這一指標要求差距很大。「我們測繪是幾何精度定位,那麼定位精度在整個衛星系統鏈路上到底有什麼誤差影響?哪些問題應該太空中的衛星解決?哪些問題應該地面站解決?哪些問題需要星地協同一起解決?」每天,張過的思緒都被這些問題擠佔著。

由於國外相關衛星指標文件屬保密內容,論證組無法參考,而國內以往的類似文件僅兩三頁。「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張過根據既有資料對各項指標進行細化,在「資源三號」衛星關鍵性技術突破方面提出整個產品分級體系,提出天地一體化幾何標定技術和虛擬重成像技術。

2012年1月9日,「資源三號」01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中國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圖衛星實現了「零的突破」。2019年和2016年,03星、02星與01星相會浩瀚太空,共同組成我國自主民用立體測繪多星組網運行,讓我國從測繪大國加速向測繪強國邁進。

「不要躺在功勞簿上,『資源三號』只是國產光學衛星的開頭,應該把『資源三號』的成功推廣到其他國產衛星上。」遵循李德仁院士和龔健雅院士的教導,張過帶領以蔣永華博士為核心的小小團隊,一顆衛星一顆衛星地來進行數據質量改善,從遙感六號、遙感十號開始,攻克了時間同步誤差、高頻震顫等影響光學衛星內精度的難題,發展了交叉幾何定標、無場幾何定標體系,讓國家的其他光學衛星內精度也從數十個像素提升到一個像素,無控幾何精度提升到5米之內,結束了我國飛彈打擊基準圖依賴國外衛星的歷史,提升了我國遙感應用水平。

2005年博士畢業,張過留在實驗室工作,開展星載SAR/InSAR處理與應用。「要敢於跨界,有跨界才有創新。在SAR領域,如果你跟在人家後面,撿人家做過的重複做,你就總在後面。」導師們的激勵與教誨為他取得進一步的突破提供了極大的勇氣和信心。

在星載SAR中,張過提出把星載光學處理中的RPC模型引入到星載SAR/InSAR處理,開啟了星載SAR幾何處理的另外一扇門。基於這些創新,張過與李德仁院士合寫的多篇論文得以在美國和英國的老牌攝影測量期刊上發表,並獲得了2013年測繪科技一等獎。

2012年,面向地球空間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立。李德仁院士、龔健雅院士任命張過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五院張慶君總師的助理,協助做好高分三號衛星相關工作。

經過調研國內外SAR衛星,張過帶領團隊發現國產SAR衛星幾何質量同樣低於國外同類衛星,他們研製出6套自動角反射器,部署在嵩山定標場,並提出了國產SAR衛星幾何定標方法。該定標裝備和定標方法首先在遙感二十九號得到充分驗證,後續直接提升高分三號無控定位精度到3米之內,達到國際同類衛星領先水平。

為了把SAR衛星的應用效果做出來,張過帶領以汪韜陽博士為核心的小小團隊聯合航天五院、國家測繪局衛星測繪應用中心研製了高分三號10米解析度、8米幾何精度中國陸地一張圖,全部免費提供給國內單位。

推出珞珈系列衛星引領高校應用

2015年初,李德仁院士撰寫文章《迎接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的大融合》,指出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融合發展中,產業鏈融合、多技術集成是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篇文章使張過深受啟發,他想將李德仁院士的想法付諸實踐,促進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的大融合。從此,一顆多功能集成衛星的想法在他心中落地生根。他依託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和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湖北數據與應用中心,組建了以李德仁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研發團隊,著手推進衛星研製工作。

從系統指標論證到單機指標論證,張過和團隊就花了一年半時間。他們除了進一步了解單機對整個衛星系統有什麼影響、指標如何認證,還需要確定單機從哪裡採購、哪個產品最合適等一系列問題。「這跟以前在國家體系裡面做衛星有很大的差別。」張過在面對新挑戰時感慨道。

2018年6月2日,重量20kg立方體科學試驗衛星「珞珈一號」01星,搭載夜光遙感相機與導航增強載荷進入太空,其主載荷為夜光成像相機和星基導航增強載荷,主要用於社會經濟參數估算、重大事件評估、國家安全等領域,以及開展低軌星基導航信號增強試驗。

「珞珈一號」01星的夜光遙感解析度130米,可清晰識別道路和街區,優於美國的DMSP/ OLS 2.7km和NPP/VIIRS 740米。目前該星已向22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德法英等)3千多用戶分發了36萬多景夜光影像,為全球不同行業各類用戶提供免費數據服務,在社會經濟參數估算、國家安全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1月,由武漢大學等共同製作珞珈一號01星夜光遙感全國一張圖發布,免費向國內外用戶提供服務。與此同時,武漢大學「珞珈一號01星成功發射」入選2018年度中國遙感十大事件。

放眼未來發展遙感交叉學科

現在,我國國家利益已經從周邊拓展到全球。全面掌控全球地理空間信息,有利於我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切實保障國家海外權益。但是,現在的國外全球產品存在數據缺失、精度偏移、信息隱藏等問題,通過自主可控的全球戰略底圖,可有效規避風險,為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國際合作提供有效支撐保障。

目前,在李院士和龔院士指導下,張過正帶領團隊利用高分衛星獲取全球範圍光學、SAR、高光譜數據,研製代表我國高分衛星水平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戰略底圖,填補我國在該領域上的空白,希望能夠助力我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在李院士指導下,張過組織武漢大學、中科衛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湖北數據與應用中心、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空中巴士防務與航天、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等核心骨幹,利用航天遙感技術監測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進程,並提供醫院建設對周圍環境影響的評估報告。

自2020年1月29日13點16分環球網微博首發後,陸續得到相關央媒、微博大V、省媒、行業媒體等近300家媒體轉發和連續跟蹤報導。截至2月6日14時為止,環球網微博「500公裡高空瞰火神山」的話題閱讀量已達到1.2億。在抗擊新型肺炎病毒的關鍵時期,對滿足大眾關注需求、穩定社會情緒發揮了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航天遙感技術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響應和對防疫工作的支持。

復工復產是2020年上半年的雙核心目標之一。在龔院士指導下張過帶領團隊和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合作,開展了中國復工復產航天遙感調查、義大利疫情航天遙感監測以及中國供應鏈航天遙感調查等報導,總閱讀量1000萬+。隨後,張過和龔院士繼續致力於學科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遙感經濟學和遙感新聞學等交叉學科方向。

在張過的不斷嘗試下,遙感將衍生出更多的應用領域,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

來源:中國測繪學會;作者:馬豔

原標題:《張過:從「深究」到「融合」探索測繪遙感新玩法——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系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我不會」到「我試試」,請看廣西遙感信息測繪院...
    廣西遙感信息測繪院供圖超融合實景三維應用平臺是廣西遙感信息測繪院科技創新成果之一。2017年以來,該院主動融入改革大局,把握轉型升級機遇,以人才為支撐,以項目為抓手,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獲得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質測繪工程銀獎等科技(工程)獎11項,發表學術論文35篇,取得軟體著作權25項,獲批自治區級科技立項2項(廣西科技重大專項1項、重點研發計劃1項)。
  • 中國測繪丨寧波測繪機構改革實踐實錄——專訪寧波市測繪和遙感...
    二是激發科技創新人才活力。用好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切實落實好成果轉化、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製度,加大成果轉化激勵力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加強對創新人才的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激活研發團隊創新內動力,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快衛星遙感、時空大數據、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等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推廣。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抗疫科技創新工作獲寧波市...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科技工作者發揮測繪遙感專業優勢,克服重重困難,加班加點,利用航天、航空、地面巡查、網際網路等平臺,基於遙感、地理信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集成研究和應用,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天地網一體化監測和發布關鍵技術研究,並在第一時間將科研成果運用於我市疫情防控實際工作中:該院出動無人機裝備,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小區巡查並配合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開展非接觸式疫情巡查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瞄準、解決了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這正是陳軍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2000年,陳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時,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曾寄來一封親筆賀信,信中寫道:「今後的科學創新工作,捨我其誰!與有榮焉!」
  • 資訊 | 第十九屆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掃描
    10月28日,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開幕,大會為各類測繪科技獎項進行了頒獎,第十九屆(2020年度)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同期頒發。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為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社會力量設獎項目,由武漢大學承辦,用於獎勵在測繪行業作出突出成績的測繪工作者和在武漢大學、同濟大學測繪專業學習的品學兼優的學生。獎項設立18年來以來,共有85名測繪工作者、177名學生獲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第十九屆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的獲獎者。
  • 測繪無人機技術日漸成熟,農作物遙感將成為測量測繪無人機新天地
    打開APP 測繪無人機技術日漸成熟,農作物遙感將成為測量測繪無人機新天地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8-28 11:52:51
  • 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含量不斷提高——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在河南鄭州召開
    來自政府部門、測繪科技界、企業界、科研院所的院士、專家學者、科技創新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齊聚中原鄭州,激情上演「頭腦風暴」,以「萬物互聯、智繪驅動——新測繪 新發展」為主題的高端論壇,呈現了一場測繪科技界科技創新的饕餮盛宴。
  • 資訊 |「2020年青年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人才獎」評選結果公告
    中國測繪學會「2020年青年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人才獎」評選結果公告第 4 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中國測繪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中國測繪學會進行了2020年青年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人才獎評選工作。
  • 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地球的夜幕有話要說   2015年年初,李德仁院士就地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問題,撰寫文章《迎接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的大融合》指出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融合發展中產業鏈融合、多技術集成是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 中國測繪丨2020:從應變到求變
    煤航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尤其在疫情影響下,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能。截至2020年10月底,煤航獲準專利25件,其中發明專利16件,專利質量較往年大幅提高;獲準軟體著作權26件;獲科技獎5項,其中獲測繪科技獎一等獎1項,煤航獲中國測繪學會科技創新型優秀單位獎;獲工程獎14項,其中金獎2項;獲裴秀獎4項,其中金獎1項,銀獎1項。
  • 鹿心社:促進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測繪高新技術發展
    鹿心社指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來自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測繪科技工作者相聚北京,交流地理空間科學研究最新成果,探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最新進展,這對於和平利用地理空間技術和地理信息資源造福全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對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領域取得成就與水平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國專家學者多年來積極參與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術交流及合作的結果。
  • 商業遙感衛星助推測繪技術發展
    從市場需求來看,童慶禧院士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以及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建設,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地理國情普查和不動產登記,再到惠及民生的智慧服務,上至政府下到行業企業,對影像數據特別是對真三維化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有著更強烈的應用需求。
  • 測繪院:共建聯建引聚力 三方合作促發展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春生,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陳烈出席儀式並講話,儀式由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杜潔主持。儀式中,測繪院黨委書記賈乃娟,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梁建卿代表雙方籤署共建聯建協議,測繪院院長李亞東、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金永濤、欣航測繪院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興分別代表三方籤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運用
    【摘要】在各項新型技術的支持下,我國測繪工程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提高了測繪效率,還確保了測繪結果的精確性。尤其是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其實現了定位技術與通訊技術的有效融合,可以完成制定空間各類信息的精準、全面測量,在測繪工程中的應用優勢顯著。
  • 科技創新人物 | 唐新明:給地球拍攝3D大片
    可快速關注我們在高解析度測繪衛星建設中,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總工程師唐新明帶領他的團隊突破航天攝影測量的一系列核心技術瓶頸,建立了高精度光學衛星立體測圖理論和技術體系,推動了我國航天測繪的關鍵技術創新。
  • 測繪學院舉辦「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會
    3月21日下午,測繪學院邀請了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何建軍在舜耕會堂作題為《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的學術報告。報告分由測繪學院院長趙志根主持。學院教師和各年級本科生、研究生4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賴明:遙感應用創新離不開人工智慧和雲計算
    最近20年,我國遙感應用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遙感應用日益產業化、大眾化。為了加速構建遙感產業生態圈,促進遙感與應用端、應用場景的融合發展,2020年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
  • 測繪地理信息與導航高端論壇暨《測繪學報》創刊60周年學術研討會...
    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測繪學報》編委會、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深圳大學、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主辦,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協辦。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維森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詞,中國地圖出版集團董事長王寶民,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覃躍良分别致辭。
  • 專業解碼|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測繪範圍已從區域到全球、航空航天發展到太空,測量對象從物體本身、到物與物、再到物與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科實力雄厚,軟硬體設施齊全,至今已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測繪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並應用於重大工程建設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測量黑科技助力珠峰測繪,武大測繪人將前沿技術應用貨物體積測量
    在此次登頂的技術解讀中,「黑科技」「國產化」這兩個關鍵詞頻頻出現。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山峰,測量難度極大,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一個重大的科學攻關項目。此次我國的珠峰測量運用了多種國產「黑科技」,如北鬥衛星導航/GNSS 定位、雪深雷達測量、衛星遙感等,這些都是現代化國產測繪技術的代表。歷次珠峰測量,都體現出我國測繪技術的不斷進步,彰顯了我國測繪技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