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年,我國遙感應用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遙感應用日益產業化、大眾化。為了加速構建遙感產業生態圈,促進遙感與應用端、應用場景的融合發展,2020年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
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學會指導、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支持、首都師範大學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與北京地理學會協辦、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論壇期間,航天宏圖發布PIE-Engine遙感雲服務平臺。PIE-Engine遙感雲服務平臺構建「開放+共建+共享」的遙感雲生態,逐步完善功能體系與應用場景,打通了應用之間的數據煙囪,打破了國內長期缺失GEE競品的局面,且在雲化支持、國產適配、智能分析、虛擬仿真等方面更勝一籌,能夠支持自然資源監管、生態文明建設、精準農業、極端天氣監測分析等多個行業與領域的應用。
遙感領域需要發展民族品牌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賴明副主席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複雜嚴峻,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作為航天事業的重要支撐力量,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既受到了一些不利影響,也催生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遙感應用面臨商業航天飛速增長,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日增完善等機遇,也面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的挑戰,行業發展到了關鍵時期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要大力發展自立自強的遙感應用民族品牌。新時代賦予了新使命,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也要布局關鍵領域,而衛星應用的關鍵領域之一就是遙感軟體,再好的衛星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遙感軟體,也就沒有價值。
雖然我國遙感領域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國內已經湧現出自力更生的民族品牌,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體現了自立自強的民主品牌價值。
加強自主創新,開拓遙感技術應用領域
其次,要緊抓技術創新,在逆境中自立自強。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謀劃了未來的發展宏圖,創新是未來的鮮明主線,當前階段遙感應用的創新必須緊抓兩個方面,人工智慧和雲計算服務。
今年1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更新出口管制條例將用於自動分析地理空間的軟體列入管制範圍,限制地理空間信息人工智慧等高技術輸出。2015年穀歌地球橫空出世讓全球公眾體驗了遙感的內容,後來谷歌推出谷歌地球引擎,基本上壟斷了遙感雲計算領域,前不久還通過多種方式開始限制我國用戶訪問。
面臨逆境,我們更需要把握機遇,危中尋機,遙感應用領域應化逆境為機遇,抓住這個領域,利用好這個機遇。
最後,要全面拓展應用場景,深挖衛星數據價值。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統計,全球衛星製造和衛星應用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9,我國僅為1:3左右,可見我國衛星行業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我國一是要在已經開展業務化運用的行業中,進一步深耕細作加大行業利用;二是要在示範性行業中加大研發力度,爭取遙感應用場景儘快落地;三是要大力開拓新領域,尤其是遙感大眾服務等領域。
「科技改變世界,遙感走進生活」不是一句空話,這是我們必須達到也是一定可以達到的目標。
記者:王春蕊 編輯:梁秀峰 校對: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