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地理信息系統推薦的4項科研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不忘初心、在科技創新路上砥礪前行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測繪地信獲獎項目掠影

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測繪地理信息系統推薦的「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空間高動態衛星精密定位及其綜合測試理論與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4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摸清國家海島礁「家底」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研究所黨亞民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土,一萬多座海島礁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藍色國土上。獲取精確的海島礁測繪地理信息,對海島礁開發利用、海洋經濟發展,推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在「十二五」期間的短短4年時間裡,先後建成了與陸地一致的海島礁測繪基準,精確獲取了我國海域海島礁的位置、形狀和面積等信息,繪製了重要海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產品,實現了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從陸地到陸海全覆蓋的歷史性跨越,所依靠的正是 「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

「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團隊,瞄準海島礁測繪重大技術難題,通過堅持自主創新、跨部門協同攻關和多學科交叉融合,十年磨一劍,突破了一系列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構建了「空天地海」一體化海島礁測繪技術體系,革新了傳統低效海島礁地面測繪模式,極大提高了海島礁測繪作業效率,降低了作業成本。

「該項目是一項前無先例、特點鮮明的科技創新工程:首次建成了與大陸一致的海島礁測繪基準;首次全面摸清我國海島礁的數量、位置及空間分布等地理信息」;「實現了『一島一圖一表』:首次全面開展了海島(礁)大比例尺測圖,生產出DEM、DOM、DLG、DRG四種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在陸海統一基準建立維持、陸海無縫測圖及長距離基準傳遞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長距離海島高程基準傳遞和海島岸線遙感精細測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些都是多位院士和專家對項目成果的高度評價。項目成果在海島開發和管理、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生態保護、海洋交通運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給你一雙看清地表格局及發展趨勢的慧眼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陳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全球地表覆蓋分布及變化反映著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地表水熱和物質平衡、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過程,美歐曾研製多套全球地表覆蓋信息產品,並長期佔據這一領域主導。但是現有的全球產品解析度粗、精度不高、一致性差,不能滿足我國及國際需求。而全球30米地表覆蓋全要素製圖涉及精細化提取、產品質量控制以及海量影像最佳覆蓋與有效處理等諸多困難,是一項因素眾多、難度極大的遙感測繪科技工程。

為了研製出高質量、標準化的全球30米地表覆蓋數據產品,項目團隊首創了POK遙感製圖技術,將大範圍地表覆蓋製圖精度從50-60%提高到80%以上,其系列算法解決了約佔全球陸表30%缺陷影像的高精度插補和再利用難題,建成的世界上首個全球30米地表覆蓋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為信息共享、分析應用及驗證更新提供了高效服務手段。項目團隊攻克了高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的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在該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測繪遙感的國際影響力。

該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新聞詞稱「這不僅是全球對地觀測和地理空間數據共享領域的一個裡程碑成就,而且開創了用高科技公共產品支撐聯合國全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先河,已經並將繼續產生很大影響」;徐冠華院士稱「這是中國地球科學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標誌性事件。」 2014年,中國政府將全球30米地表覆蓋數據贈送給聯合國,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提供的首個全球地理信息高科技公共產品。2015年該成果獲世界地理信息技術創新獎(Geospatial World Innovation Award)。目前,該數據已在122個國家的用戶中廣泛使用,在生態環境監測、氣候變化研究、聯合國維和行動、「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核心技術走進國際市場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張永軍教授主持完成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當發生地震、泥石流、洪水、火災等突發災害時,人們如何通過非接觸的方式安全地獲取遠方災區的實時影像、地圖和虛擬實境的三維場景?如何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快速的對全國範圍的農作物、土地資源、氣象、環境等進行精準測量和動態監測?如何為「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高解析度、高精度的遙感信息?

航空航天遙感在大範圍空間信息快速獲取、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及國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海量觀測數據對處理技術提出了巨大挑戰,尤其是應急響應情況下時效性要求很高。「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首創性地提出了數字攝影測量網格的創新思想,解決了我國航空航天遙感影像高精度自動化準實時處理的科學問題。項目成果突破了高可靠性影像匹配、中低空影像一鍵式智能處理、多源國產衛星影像協同處理及大範圍地理信息產品準實時生產等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建立了完整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智能攝影測量處理技術體系。核心技術被ISPRSJPRS、PERS等國際權威期刊文章評價為「全新的方法」、「非常重要」。

以核心技術為基礎,研製出我國首套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網格處理系統(DPGrid),徹底打破了國際軟體的壟斷地位。軟體系統已被國內150多家相關單位廣泛應用於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高校人才培養及各類地理信息產品生產等,並在汶川特大地震等突發災害應急響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該項目核心技術是我國測繪遙感領域首個實現核心技術出口的自主智慧財產權軟體研發成果,授權許可給國際權威的地理信息研究和應用機構美國ESRI公司進行全球化推廣應用,標誌著我國測繪遙感領域的自主研發成果正式全面走向國際市場。

只為那太空中的「深情一吻」

2016年10月19日凌晨,在茫茫太空,「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成功對接。這是中國航天事業上令人難忘的時刻!太空「深情一吻」的實現並不容易!在正式交會對接之前,「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已經在太空中進行了幾十萬公裡的「追逐」,它們按照預定時間同時到達浩瀚太空中的某個指定地點,然後在300多公裡的高度上和每秒7.9公裡的速度下,要求嚴絲合縫地對接在一起。要想在極高的難度係數下實現「穿針引線」般的精準交會對接,必須對太空飛行器之間的相對位置、相對速度及相對姿態進行精確的測量。從某種程度上講,定位測量系統就是太空飛行器進行空間交會對接的「眼睛」,「眼睛」好不好,直接決定了空間交會對接的成敗。必須突破神舟飛船與天宮實驗室交會對接過程中最關鍵、最棘手的技術瓶頸,提高太空飛行器定位測量的精準度。

經過十多年的科研攻關,項目團隊成功研製出了「空間高動態衛星精密定位及衛星信息精密處理與系統測試一體化技術」,不僅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有力地保障了我國曆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為未來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和運營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還為我國北鬥全球系統建設提供了電離層延遲廣播修正模型及實施方案,顯著提升了系統的導航定位性能,為我國北鬥系統建設及產業化、大氣海洋星座探測、空間天氣業務化等重大任務的實施提供了相關核心技術。

從基礎數據質量控制、處理及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應用方案設計,到關鍵技術的突破、相關仿真測試系統的研製,都是該團隊獨立完成的。該項目成果不僅為我國重大航天任務的圓滿完成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技術保障,也為推動我國自主衛星導航技術服務於重大航天工程應用水平邁入國際一流行列的跨越發展,提升我國重大航天和自主衛星導航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做出了突出貢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徵程中,廣大測繪科技工作者必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聚焦前沿、刻苦攻關、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書寫新的篇章!(顧納 黨亞民 陳軍 張永軍 袁運斌)

相關焦點

  • 並列全國高校第4!湖大8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表彰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主持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參與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第一大地測量隊劉站科獲第十三屆陝西青年科技獎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副總工程師劉站科榮獲「第十三屆陝西青年科技獎」。陝西青年科技獎由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省科協、團省委共同組織開展,是我省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陝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特別是科研生產一線、基層、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取得突出成績,為陝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青年人才。
  • 測繪地理信息與導航高端論壇暨《測繪學報》創刊60周年學術研討會...
    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測繪學報》編委會、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深圳大學、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主辦,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協辦。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維森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詞,中國地圖出版集團董事長王寶民,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覃躍良分别致辭。
  • 武漢理工大學3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武漢理工大學2項主持完成的項目和1項參與完成的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 水利科技成果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水利科技成果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7-01-26 16:49 來源:澎湃新聞
  • 2021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工作全面啟動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菸草專賣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國家檔案局、國家鐵路局、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陳軍常說,科研工作要能夠立足於工程項目,瞄準國家和社會需求,不畏困難地解決實際問題,然後要爭取凝練出科學原理和方法,讓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鑑參考。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陳軍先後承擔了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項目,耗費十餘年時間與心血。
  • 我院榮獲三項上海醫學科技獎
    我院孫贇團隊榮獲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李勁團隊榮獲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萬燕萍團隊榮獲成果推廣獎。近年來,項目組邊實踐邊總結,獲科研經費累計75萬,醫聯體管理者合計發表相關論文40餘篇,其中在《中華醫院管理雜誌》《中國醫院管理》《中國醫院》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6篇,SCI論文1篇,並在「全國日間手術大會」、「京津滬渝醫院管理年會」「華東六省一市醫院管理年會」上進行口頭匯報、展板交流,項目研究科研成果已連續3年收錄《上海市衛生政策研究》「綠皮書」中(2017、2018、
  • 贛州市20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獎
    9月3日記者從贛州市科技局獲悉,9月2日在南昌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西省隆重表彰了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的單位和個人。其中贛州市2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勵,是贛州市歷年獲獎項目數之最。這20項科研成果中,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
  • 龍華醫院榮獲5項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12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屆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獎勵大會暨上海市中醫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召開,會上對第十一屆(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獲獎者進行表彰,我院5個項目獲獎。」榮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技成果推廣獎)。
  • 上海理工大學六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上海5月19日消息(記者唐奇雲)今天(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召開。上海理工大學共有六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其中該校作為牽頭單位的項目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該校教師參與的項目獲得二等獎1項,獲獎等級取得學校歷史最好成績。
  • 《測繪學報》編委會榮獲學會2019年度「開展活動」單項優秀獎
    《測繪學報》編委會榮獲學會2019年度「開展活動」單項優秀獎 2020-05-08 02: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奮進2019巡禮(十七) | 測繪與地理科學學院2019大事記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46號),我校測繪工程等4個專業榮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測繪與地理科學學院  06
  •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2017-12-08 南海海洋研究所 【〕4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龍麗娟榜上有名。
  • 中國測繪丨2020:從應變到求變
    截至2020年10月底,煤航獲準專利25件,其中發明專利16件,專利質量較往年大幅提高;獲準軟體著作權26件;獲科技獎5項,其中獲測繪科技獎一等獎1項,煤航獲中國測繪學會科技創新型優秀單位獎;獲工程獎14項,其中金獎2項;獲裴秀獎4項,其中金獎1項,銀獎1項。這些獎項的獲得充分肯定了煤航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
  • 14個項目通過本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透露深圳科創秘密
    1 獎項數量持續上升,含金量相當高2017年度,深圳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主持或參與完成的15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2018年度,獲得國家科技獎的項目為16項;2019年度,獲得國家科技獎的項目達20項。
  •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授予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10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在這些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中,有些曾在過去幾年獲得過中華醫學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是一份榮譽亦是一位「伯樂」。通過幾年時間的不懈努力,這些醫學科技工作者從中華醫學科技獎的頒獎臺走到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榮譽殿堂,這體現的是醫學科研工作者不曾停下的奮鬥腳步,是中華醫學會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尊重與推崇,是國家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禮讚!
  • .| 附名單: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7年度海洋優秀...
    論壇開幕式上還為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7年度海洋優秀科技圖書獲得者頒發獎勵證書。論壇近800餘人參會、評選論文集共2類150餘冊。  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特等獎項目《黃海滸苔綠潮起源與發生原因》的成果匯報。
  • 北大4人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北京大學共有4人獲獎,其中高原寧院士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興、關啟安、肖雲峰(按姓氏拼音排序)3位教授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 高原寧,現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院長,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7年獲中國物理學會王淦昌物理獎,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搶先看 | 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分論壇九:工程測量智能化應用
    學術年會致力於推動測繪地理信息科學學術交流、知識普及、技術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為增強我國測繪與地理信息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主持包括: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重點項目,6項面上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博導類)在內的科研項目70餘項,截止2020年9月底,已在國內外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33篇,其中有66篇被SCI或EI收錄;公開出版的14部書中包括著作4部、教材10部,其中有2部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