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我院榮獲三項上海醫學科技獎

2020-12-06 澎湃新聞

喜訊!我院榮獲三項上海醫學科技獎

2020-08-27 13: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聞 · 提要

8月26日下午,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隆重舉行。我院孫贇團隊榮獲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李勁團隊榮獲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萬燕萍團隊榮獲成果推廣獎。

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

女性生殖障礙疾病防治和輔助生殖助孕

策略優化及推廣應用

完成人:孫贇、杜豔芝、胡雙綱、朱琴玲、齊家、金穎、李勁松、楊輝、章美玲、洪燕

女性生殖障礙疾病是導致不孕症的主要因素,孫贇教授帶領團隊多年一直致力於聚焦女性生殖障礙疾病,解析生殖障礙疾病的發病機制,構建生殖障礙疾病防治新技術,從而進一步推動建立女性生殖障礙疾病診療標準化及輔助生殖技術規範化的體系。創新成果如下:

(1)發現並證實多個排卵障礙性疾病的診療新靶點,闡明排卵障礙疾病發病機制及診療新靶點。

(2)發現並證實胚胎著床與子宮內膜容受性關鍵調控因子,為反覆種植失敗診斷和治療提供潛在的靶點;牽頭和參與多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為臨床胚胎移植最優策略提供最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

(3)構建女生殖障礙疾病及出生缺陷防治新技術體系。建立基因編輯修復遺傳缺陷新技術體系,為遺傳病成體細胞基因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模型;臨床上建立了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實現了遺傳病孕前預防。

(4)建立生殖障礙疾病診療標準化及輔助生殖助孕技術規範化體系。協助上海市衛健委,牽頭制定"上海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推進上海17家生殖中心同質化發展,提升上海市整體生殖醫療質量和服務能級,打造上海生殖卓越品牌。

本項目20篇代表性論文,均被SCI收錄,總影響因子195.8分,被引用213次。項目組建立的生殖障礙疾病防治新技術及輔助生殖助孕優化策略,已在全國17個城市36家醫院臨床應用並取得良好效果。孫贇教授領銜的團隊經過近20年的的努力,為上百萬不孕患者和家庭解決了「生不了」的難題,幫助2000餘個高風險家庭阻斷出生缺陷,走出「生不好」的困境,為社會減輕巨大負擔,社會效益顯著。

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基於賦能理論的1+X多種模式區域醫聯體

建設與成效

完成人:李勁、欒偉、程潔、李志勇、陸海峰、吳慧超、陳斌

李勁及其醫聯體項目管理團隊率先在醫聯體建設領域引入並應用賦能理論,從個人、組織、社區三個層面,制定並實施學科人才賦能、組織管理賦能、服務同質化賦能和區域健康服務生態體系發展賦能四種賦能策略,在閔行區東部地區成功構建了國內首創的1+X多種模式區域醫療聯合體。該模式是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膽嘗試和創新探索,突破了醫療機構管理權和所有權的分類限制,融合了區域內各種形式健康服務資源(包含公共健康資源、醫療機構、健康服務產業等),成為首個由三級綜合性醫院牽頭構建的區域健康服務生態體系,將醫聯體合作對象由醫療機構拓展到社區,服務對象由患者拓展到健康人群,將服務內涵由臨床診療拓展到健康管理,體現了市級醫院在帶動區域整體健康水平提升、推動健康上海建設的責任擔當。

近年來,項目組邊實踐邊總結,獲科研經費累計75萬,醫聯體管理者合計發表相關論文40餘篇,其中在《中華醫院管理雜誌》《中國醫院管理》《中國醫院》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6篇,SCI論文1篇,並在「全國日間手術大會」、「京津滬渝醫院管理年會」「華東六省一市醫院管理年會」上進行口頭匯報、展板交流,項目研究科研成果已連續3年收錄《上海市衛生政策研究》「綠皮書」中(2017、2018、2019),成功申報並舉辦國家級、上海市級繼續教育學習班。醫聯體成員單位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文明單位稱號。

李勁項目組所建設的「仁濟南院模式」的1+X多種模式醫聯體具有科學性、可持續發展性、雙向賦能的特點,對推動區域大健康服務生態體系建設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多次得到上級相關部門肯定和《文匯報》頭版頭條、《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和《新民周刊》等主流媒體報導,並榮獲2019年度「健康上海建設」優秀案例。

成果推廣獎

基於營養的綜合幹預與

兒童肥胖伴慢性代謝性疾病防治

完成人:萬燕萍、徐仁應、張曉敏、周一泉、馮海霞、陳之琦、吳穎潔、李浩捷、朱軍、沈敏

萬燕萍教授從90年代初即開展兒童肥胖伴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相關研究,在國內率先報導兒童肥胖伴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及兒童非酒精性脂肪肝與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相關性;並參與我國前衛生部制定首部《中國兒童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該團隊4萬餘例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6-18歲兒童青少年血壓數據被中國高血壓聯盟制定《中國兒童高血壓診斷標準》重點引用;2000年起,該團隊與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衛計委、上海市浦東新區高行鎮政府合作,在國內早期開展 "合理飲食+健康行為"綜合幹預模式推廣至學校家庭社區,研究成果已轉化為兒童青少年慢病幹預的社會效果,惠及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生、家長、教師及社會人群,引起社會良好反響。

26年來,團隊先後獲省部級課題10項,發表相關論文90餘篇,SCI論文20餘篇,參加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及上海市衛計委婦幼保健中心制定《兒童肥胖指南/共識》6部,主編相關專業書籍5部,以第一、第二完成人獲得上海市科委、上海市醫學會頒發科技獎項3項。2019年中國營養學會授予團隊首屆"中國醫院臨床營養科綜合影響力十佳獎"。

——————

——————

原標題:《喜訊!我院榮獲三項上海醫學科技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喜訊| 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
    今日, 「2020年度華夏院士論壇及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從20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分獲一、二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龍華醫院梁倩倩榮獲上海第三屆「醫樹獎」基礎醫學科技創新二等獎
    龍華醫院梁倩倩榮獲上海第三屆「醫樹獎」基礎醫學科技創新二等獎 2020-12-28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喜訊!我院榮獲首都高校第八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賽團體...
    喜訊!我院榮獲首都高校第八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2020-11-30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華醫院榮獲5項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12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屆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獎勵大會暨上海市中醫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召開,會上對第十一屆(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獲獎者進行表彰,我院5個項目獲獎。我院劉勝教授領銜項目「顧氏外科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臨床研究及診療規範形成」榮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吳銀根教授領銜項目「祛邪扶正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應用和作用機制」、陳偉教授領銜項目「中醫藥治療膿毒症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探究」、壽偉臻主任醫師領銜項目「胸部術後針刺結合穴位敷貼鎮痛臨床效應觀察及治療方案建立」分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技成果獎)二等獎,王立芳主任醫師領銜項目「補腎生髓法防治腫瘤化療骨髓抑制的應用與推廣
  • 2016-2019中國大學教育部科技獎學科排名,上海交大臨床醫學第1
    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和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學科獲10項以上獎勵,問鼎前三甲教育部第五輪全國學科評估將於2020年正式啟動,2016-2019年中國哪些學科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數量最多?哪些自然科學領域的一級學科有望「衝A」?
  • 又㕛叒傳喜訊!我院神經內科牽頭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又㕛叒傳喜訊!我院神經內科牽頭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2020-11-06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動態】首兒所李龍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12月12日,2020年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南京舉行。首都兒科研究所李龍教授團隊項目「膽總管囊腫外科治療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推廣應用」項目榮獲二等獎。此次評審工作會議評審出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36項、衛生管理獎2項、醫學科普獎
  • 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學科排名:上海交大臨床醫學第一
    文/獨角獸數學課堂角角老師在中國雙一流大學國家科技獎排行榜中:清華大學40項,列第1;上海交通大學25項,列第2;浙江大學24項,列第3;西安交通大學18項,居第4;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17項,並列第5;東南大學15項,列第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4項,列第8;中南大學11項,
  • 北京同仁醫院三個團隊榮獲2020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
    12月12日,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主辦的「2020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儀式暨華夏院士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魏文斌教授團隊成果榮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內分泌科楊金奎教授團隊成果、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房居高教授團隊成果分別榮獲二等獎。
  •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在這些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中,有些曾在過去幾年獲得過中華醫學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是一份榮譽亦是一位「伯樂」。通過幾年時間的不懈努力,這些醫學科技工作者從中華醫學科技獎的頒獎臺走到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榮譽殿堂,這體現的是醫學科研工作者不曾停下的奮鬥腳步,是中華醫學會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尊重與推崇,是國家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禮讚!
  • 南開大學展思輝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展思輝教授(左二)在實驗室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展思輝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共有10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榮獲此獎。曾獲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優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天津市傑青、天津市「五四」青年獎章、上海寶鋼優秀教師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金獎和天津市青年科技獎,為教育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負責人。
  • 北大六人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0年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北京大學有6人榮獲該獎項,他們是劉若川教授、肖雲峰教授、宋令陽教授、陳興教授、姜長濤教授、郭少軍長聘副教授。頒獎儀式「中國青年科技獎」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獲獎者不超過100人。
  • 喜訊!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教授當選新一屆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喜訊!我院院長瞿介明教授當選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瞿介明醫學博士,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導師,上海市領軍人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呼吸系統疑難危重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
  • 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在剛剛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唐雲龍榮獲這一獎項。中國青年科技獎是中組部、人社部、中國科協共同設立並組織實施,面向全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旨在表彰獎勵在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溯源胸科】1983年的今天,我院「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榮獲...
    【溯源胸科】1983年的今天,我院「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榮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2020-12-0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喜訊!上海立聞醫學檢驗所MSI檢測再次滿分通過CAP室間質評!
    上海立聞醫學檢驗所傳來喜訊,在微衛星不穩定性 (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獲得美國病理協會(CAP)的檢測資質後,再次以100%合格的成績通過CAP的室間質評。
  •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上海112位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接受表彰!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功成名就的他,一心牽掛著祖國,牽掛著祖國的醫學事業,牽掛著為祖國的人民服務。1999年,葛院士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舉家歸國。
  • 中北大學劉有智教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在京揭曉。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新增設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給了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其中,中北大學劉有智教授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 東南大學劉攀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近日東南大學劉攀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劉攀(右一)工作照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布了關於表彰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的決定東南大學教授劉攀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喜訊!我院病理科醫師馮尚恩創新發明獲得專利證書!
    喜訊!我院病理科醫師馮尚恩創新發明獲得專利證書!困惑、迷茫於細胞穿刺輔助裝置的昂貴而笨拙,痛苦於穿刺操作中保持負壓致手酸痛而變形嚴重,我院病理科馮尚恩醫師經臨床實踐、認真考究,發明種細胞病理學穿刺檢查專用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