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授予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10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在這些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中,有些曾在過去幾年獲得過中華醫學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是一份榮譽亦是一位「伯樂」。通過幾年時間的不懈努力,這些醫學科技工作者從中華醫學科技獎的頒獎臺走到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榮譽殿堂,這體現的是醫學科研工作者不曾停下的奮鬥腳步,是中華醫學會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尊重與推崇,是國家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禮讚!
孫凌雲團隊:開闢難治性紅斑狼瘡治療新途徑
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解決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eryth ematosus,SLE)的治療難題,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孫凌雲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自身免疫病」研究,自2002年起圍繞SLE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進行了三方面的系統研究:(1)SLE骨髓MSC功能;(2)異基因MSC移植治療自身免疫病動物模型的療效及機制;(3)異基因骨髓和臍帶MSC治療SLE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的臨床研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豐富了自身免疫病特別是SLE發病機制的基礎理論,而且為重症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解決了部分難治性患者常規藥物治療無效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潛在的臨床應用前景,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為我國風溼病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目在獲得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後,項目組對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進一步開展臨床應用研究,並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趙世華團隊:創新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
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對於以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為代表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瘻和主動脈竇瘤破裂為代表的主動脈根部病變,以及某些先心病複雜畸形外科術後殘存病變等,臨床處理起來十分棘手。經導管封堵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優點,其可回收性和適時終止等優點賦予這一療法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針對上述外科難處理性疾病或併發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趙世華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難處理性心外異常分流介入治療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研究,創建了新的介入治療模式,並在全國進行推廣應用。(1)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的PDA經導管介入治療的適應證,使其成為優先選擇的方法,讓一部分外科擬放棄治療的病人重獲新生。(2)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針對獲得性主動脈竇瘤破裂(醫源性)進行介入封堵。首次系統性報導了經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主動脈竇瘤破裂和冠狀動脈瘻的臨床應用經驗,建立了主動脈根部異常分流經導管介入治療的創新模式,拓寬了介入治療疾病譜。(3)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將經導管介入封堵技術應用於格林術後奇靜脈擴張、主動脈術後殘餘瘻、全腔靜脈肺動脈連接術外管道開窗等,適時地解決了外科治療難題,開闢了新的臨床治療路徑。(4)項目組在國內最早並大規模開展應用可控彈簧圈介入封堵治療細小PDA以及外科術後殘餘分流,針對不同類型的PDA,實現了「量體裁衣」的個性化微創治療。該項目在獲得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後,項目組進一步對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診斷體系開展了深入研究,並榮獲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周彩存團隊:攻克肺癌精準診療關鍵技術
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肺癌是目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已成為我國城市人口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周彩存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分子標記物指導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的應用」研究,在國內率先進行分子標記物指導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精準治療研究,並牽頭開展全球第一個探討厄洛替尼對照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Ⅲ期研究。
項目組將研究成果成功實現臨床轉化,顯著改善了化療效果。項目開展晚期NSCLC患者EGFR突變的常規檢測,並可進行ERCC1、RRM1和BRCA1的mRNA表達水平的檢測,用於臨床一線指導精準化療方案的選擇。此外,項目組建立了快速、敏感性高的Taqmen探針PCR檢測方法檢測EGFR突變,還建立了DNA修復基因的mRNA以及單核苷酸多態性的標準化檢測平臺。研究成果明顯提高了一線化療的有效率,將具有EGFR突變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延長超過24個月,顯著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該項目在獲得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後,項目組對肺癌精準診療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並進一步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榮獲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方秉華團隊:《急診室故事》醫學科普紀錄片
201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科普獎→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的患者高達數十萬人,急救知識的普及對降低意外發生時的傷殘率,提高生存質量起到重要作用。急救科普知識的普及能使公眾得到及時、有效的現場自救和互救,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機,提高搶救成功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方秉華教授團隊聯合多家傳媒公司,在國內首創以醫療題材為背景、以真人紀錄片為形式的醫學科普紀錄片,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記錄生死關頭的人生百態。紀錄片涉及內外婦兒等學科專科急救,以及常規急救、就診常識、醫學倫理,甚至是醫患矛盾等內容,電視觀眾可從中了解到相關疾病的發現、治療、康復的過程。紀錄片對急診多數常見病的診治、預防和康復的科學過程,急診的診療範疇和流程,以及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醫患誤解等,也都做了極為細緻的科普。
該紀錄片打破了新聞紀實和以腳本為基礎的電視劇之間的絕對界限,既如實展現了真人真事及其真實感受,同時也為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鋪設了各種場景及條件,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救治故事,讓觀眾知道如何科學地防治疾病。24小時跟蹤直擊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故事,將情感貫穿始終,全方位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呈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實寫照。在真實展現醫患關係、反映社會百態、弘揚人間真情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完成了相關醫學科學知識的普及。2014年12月26日在東方衛視播出後引發熱烈反響,共播出兩季,播出期間節目收視率位列同時段首位,受眾輻射深廣,播出後三個月內上海醫患關係投訴率降低了12%,對於拉近醫患關係、促進雙方理解發揮了積極效用。
(文/左舒穎)
編輯:左舒穎
排版:鄭夢瑩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13期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