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2020-07-18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編者按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授予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10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在這些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中,有些曾在過去幾年獲得過中華醫學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是一份榮譽亦是一位「伯樂」。通過幾年時間的不懈努力,這些醫學科技工作者從中華醫學科技獎的頒獎臺走到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榮譽殿堂,這體現的是醫學科研工作者不曾停下的奮鬥腳步,是中華醫學會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尊重與推崇,是國家對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禮讚!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孫凌雲團隊:開闢難治性紅斑狼瘡治療新途徑

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解決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eryth ematosus,SLE)的治療難題,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孫凌雲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自身免疫病」研究,自2002年起圍繞SLE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進行了三方面的系統研究:(1)SLE骨髓MSC功能;(2)異基因MSC移植治療自身免疫病動物模型的療效及機制;(3)異基因骨髓和臍帶MSC治療SLE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的臨床研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豐富了自身免疫病特別是SLE發病機制的基礎理論,而且為重症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解決了部分難治性患者常規藥物治療無效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潛在的臨床應用前景,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為我國風溼病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目在獲得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後,項目組對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進一步開展臨床應用研究,並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趙世華團隊:創新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

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對於以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為代表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瘻和主動脈竇瘤破裂為代表的主動脈根部病變,以及某些先心病複雜畸形外科術後殘存病變等,臨床處理起來十分棘手。經導管封堵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優點,其可回收性和適時終止等優點賦予這一療法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針對上述外科難處理性疾病或併發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趙世華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難處理性心外異常分流介入治療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研究,創建了新的介入治療模式,並在全國進行推廣應用。(1)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的PDA經導管介入治療的適應證,使其成為優先選擇的方法,讓一部分外科擬放棄治療的病人重獲新生。(2)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針對獲得性主動脈竇瘤破裂(醫源性)進行介入封堵。首次系統性報導了經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主動脈竇瘤破裂和冠狀動脈瘻的臨床應用經驗,建立了主動脈根部異常分流經導管介入治療的創新模式,拓寬了介入治療疾病譜。(3)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將經導管介入封堵技術應用於格林術後奇靜脈擴張、主動脈術後殘餘瘻、全腔靜脈肺動脈連接術外管道開窗等,適時地解決了外科治療難題,開闢了新的臨床治療路徑。(4)項目組在國內最早並大規模開展應用可控彈簧圈介入封堵治療細小PDA以及外科術後殘餘分流,針對不同類型的PDA,實現了「量體裁衣」的個性化微創治療。該項目在獲得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後,項目組進一步對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診斷體系開展了深入研究,並榮獲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周彩存團隊:攻克肺癌精準診療關鍵技術

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肺癌是目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已成為我國城市人口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周彩存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分子標記物指導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的應用」研究,在國內率先進行分子標記物指導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精準治療研究,並牽頭開展全球第一個探討厄洛替尼對照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Ⅲ期研究。

項目組將研究成果成功實現臨床轉化,顯著改善了化療效果。項目開展晚期NSCLC患者EGFR突變的常規檢測,並可進行ERCC1、RRM1和BRCA1的mRNA表達水平的檢測,用於臨床一線指導精準化療方案的選擇。此外,項目組建立了快速、敏感性高的Taqmen探針PCR檢測方法檢測EGFR突變,還建立了DNA修復基因的mRNA以及單核苷酸多態性的標準化檢測平臺。研究成果明顯提高了一線化療的有效率,將具有EGFR突變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延長超過24個月,顯著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該項目在獲得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後,項目組對肺癌精準診療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並進一步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榮獲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方秉華團隊:《急診室故事》醫學科普紀錄片

201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科普獎→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的患者高達數十萬人,急救知識的普及對降低意外發生時的傷殘率,提高生存質量起到重要作用。急救科普知識的普及能使公眾得到及時、有效的現場自救和互救,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機,提高搶救成功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方秉華教授團隊聯合多家傳媒公司,在國內首創以醫療題材為背景、以真人紀錄片為形式的醫學科普紀錄片,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記錄生死關頭的人生百態。紀錄片涉及內外婦兒等學科專科急救,以及常規急救、就診常識、醫學倫理,甚至是醫患矛盾等內容,電視觀眾可從中了解到相關疾病的發現、治療、康復的過程。紀錄片對急診多數常見病的診治、預防和康復的科學過程,急診的診療範疇和流程,以及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醫患誤解等,也都做了極為細緻的科普。

該紀錄片打破了新聞紀實和以腳本為基礎的電視劇之間的絕對界限,既如實展現了真人真事及其真實感受,同時也為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鋪設了各種場景及條件,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救治故事,讓觀眾知道如何科學地防治疾病。24小時跟蹤直擊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故事,將情感貫穿始終,全方位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呈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實寫照。在真實展現醫患關係、反映社會百態、弘揚人間真情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完成了相關醫學科學知識的普及。2014年12月26日在東方衛視播出後引發熱烈反響,共播出兩季,播出期間節目收視率位列同時段首位,受眾輻射深廣,播出後三個月內上海醫患關係投訴率降低了12%,對於拉近醫患關係、促進雙方理解發揮了積極效用。

(文/左舒穎)

編輯:左舒穎

排版:鄭夢瑩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13期第8版

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一路前行 從中華醫學科技獎到國家科學技術獎(二)

相關焦點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2021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工作全面啟動
    通用項目)的統籌協調與支撐服務工作,請院屬各單位匯總本單位2021-2023年度擬推薦高等級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候選項目信息(包括國家最高科技獎和「三大獎」一等獎及以上項目),填寫附件6,於11月25日前將電子版報發展規劃局。
  • 萬書波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今天,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會上,宣讀了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選),萬書波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根據《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有關規定,經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議、省科技廳審核、省政府常務會議同意, 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選)共
  • 14個項目通過本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透露深圳科創秘密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14個深圳項目初評通過。>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此外,創新企業深圳市得潤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LED封裝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合成與加工應用產業化成套技術項目,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與聯影等合作完成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製與產業化項目,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現代空間結構體系創新、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初評等級皆為科技進步一等獎。
  • 龍華醫院梁倩倩榮獲上海第三屆「醫樹獎」基礎醫學科技創新二等獎
    師從上海中醫藥大學王擁軍和施杞教授,在美國ROCHESTER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後,義無反顧返回祖國,先後成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衛生系統 「銀蛇獎」、上海市「曙光學者」和青年科技啟明星等榮譽稱號。
  • 86歲諾獎得主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剛剛過完86歲生日的屠呦呦今天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2015年10月5日,她因為發現青蒿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時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還有超導專家趙忠賢。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布!(附完整名單)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2020年度&34;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專用項目另行公布。從本年度公布的初評結果來看,共有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通過初評。
  • 國家科學技術獎呈現六大特點:數量減少 更接地氣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孫競)今天上午,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新鮮出爐,相比於以往幾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的總數再次減少。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動態】首兒所李龍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12月12日,2020年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南京舉行。首都兒科研究所李龍教授團隊項目「膽總管囊腫外科治療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推廣應用」項目榮獲二等獎。項、醫學科普獎2項。據悉,華夏醫學科技獎是經科技部和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批准、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設立的面向全國醫藥衛生行業的科學技術獎,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獎項之一,呈現出高層次高水平項目相對集中的特點,其中直薦的多項獎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具有國家科學技術獎直接提名資格。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電力能源相關)初評結果出爐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專用項目另行公布。
  • 我院榮獲三項上海醫學科技獎
    我院孫贇團隊榮獲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李勁團隊榮獲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萬燕萍團隊榮獲成果推廣獎。創新成果如下:(1)發現並證實多個排卵障礙性疾病的診療新靶點,闡明排卵障礙疾病發病機制及診療新靶點。(2)發現並證實胚胎著床與子宮內膜容受性關鍵調控因子,為反覆種植失敗診斷和治療提供潛在的靶點;牽頭和參與多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為臨床胚胎移植最優策略提供最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
  • 重磅,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附詳表)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布了「三大獎」初評結果!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初評通過的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我辦網站(http://www.nosta.gov.cn
  • 廣東首設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促進精準醫學創新
    日前,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正式發布《廣東省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試行)》,將於2021年起設立「廣東省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 儀器儀表相關有哪些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從2019年12月上線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提名系統開始,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評選延期至今。經過近8個月的報名、初評工作,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階段結束,近日在科技部網站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公布了初評通過名單。
  • 2019國家科技獎揭曉,泰州元素至少亮相10次!
    2019國家科技獎揭曉,泰州元素至少亮相10次!楊躍進已榮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進步獎、醫療成就獎和全國優秀論文獎8項,並於1999年獲得中國醫學論壇報評選的美國賽克勒基金青年醫師年度獎。他已在國家級和國際級專業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50餘篇。
  • 2020何梁何利獎獲獎人揭曉(名單)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
  • 我市155個項目(人選)獲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
    2020年12月22日上午,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三樓禮堂召開,對獲得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為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頒獎並發表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趙豪志主持會議。
  • 2016-2019中國大學教育部科技獎學科排名,上海交大臨床醫學第1
    全國學科評估已成為國家及地方「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和一流學科增選的風向標,是彰顯中國大學學科建設水平和學科競爭力的晴雨表。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是中國高等院校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是體現中國大學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的重要標誌。
  • 獲黑龍江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是他
    26日,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發布《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決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鄧宗全榮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78個項目分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