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主辦的「2020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儀式暨華夏院士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魏文斌教授團隊成果榮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內分泌科楊金奎教授團隊成果、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房居高教授團隊成果分別榮獲二等獎。
華夏醫學科技獎是經科技部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准,由中國醫促會設立和主辦的全國性醫學獎項,獎勵在醫療和保健科技領域中推動自主創新、科技研究、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本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經形式審查、初審、終審和公示等環節,共產生獲獎項目59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32項,醫學科普獎2項,衛生管理獎2項。
以下是北京同仁醫院獲獎團隊項目介紹:
一等獎
眼底結構功能量化分析
及其在心腦血管疾病診斷、預測價值
完成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首都醫科大學
完成人:魏文斌、王亞星、徐捷、徐亮、周金瓊、史雪輝、邵蕾、王倩、延豔妮、李洋、楊瓊、楊麗紅、黃瑤、楊萱、楊婧研
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及生命的首要疾患,早期識別危險人群、實現關口前移是慢病防治亟待解決的重大命題。眼底是活體直接觀察神經與血管組織的唯一窗口。長期以來,由於無法精確量化視網膜下組織,國際上的相關研究多集中於通過視網膜血管形態評價心腦血管疾病,而對視網膜下承載豐富血流的脈絡膜結構、視網膜神經纖維組織知之甚少。
魏文斌教授團隊突破亞專科思維模式,建立國際著名的兩大眼病前瞻性人群隊列,解決無創活體脈絡膜精確測量、視網膜自動分層、視網膜血管多維度解析的關鍵技術瓶頸,創新性地將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研究、眼底影像學與機制研究相結合,系統闡述了眼底結構及功能定量體系在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識別、評估價值,創建基於眼底綜合參數的的心腦血管疾病識別、預警體系。項目提出新型無創化眼部神經-血管形態學指標,建立國際統一標準的前沿影像靶標系統;基於脈絡膜—視網膜全構型指標及血流全維度指標,為糖尿病防控提供眼部預警體系;篩選及優化心腦血管疾病關聯的無創眼部形態功能參數,建立了基於無創血管評估為基礎的高血壓、冠心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定量評價體系;基於眼「神經-血管」系統靶標,創建心腦血管終點事件的眼部預警體系。
目前該項目在國內外權威期刊共發表論文154篇,其中SCI論著55篇,累計影響因子179.559,他引2469次,單篇最高他引228次,發表專著20餘部。創新性的建立了基於眼部量化分析的心腦血管疾病預測、評估體系,為國家防盲戰略及慢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
二等獎
冠狀病毒受體ACE2
與糖尿病診療新靶點的研究與應用
完成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完成人:楊金奎、曹曦、周建博、劉暢、盧晶、牛明佳、史婷婷、信中、楊芳遠、謝榮榮
糖尿病主要發病機理是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胰島素抵抗。以往國際上對糖尿病研究提出的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胰島素抵抗的機制,主要集中在出現糖尿病後的病理改變。
楊金奎教授團隊圍繞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的線粒體功能障礙相關的糖尿病防治新機制,重點對SARS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共同受體ACE2與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診療新靶點進行研究,有望成為糖尿病防治新靶點使患者從治療中獲益。該項目對ACE2的系列研究源自2003年對SARS(非典)的關注。首次報導了高血糖為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並發現SARS病毒通過其受體ACE2破壞胰島產生急性糖尿病。揭示了ACE2等RAS相關基因間的相互作用與2型糖尿病有關。研究發現ACE2能通過直接調節線粒體功能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ACE2通過調節線粒體功能和內質網應激改善骨骼肌的糖脂代謝水平。此外,項目從單基因糖尿病入手,首次提出胰島素分泌受胰島 β 細胞去極化鉀通道 KATP 和復極化鉀通道 KCNH6 「雙開關」控制的理論。揭示了威脅視力的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特異性尿蛋白-觸珠蛋白,是預測糖尿病患者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指標。
目前,該系列研究15篇代表作發表於Diabetes Care (IF:15.27)、Cell Reports(IF:7.815)等國際知名期刊。主要發現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04)、Physiological Reviews(IF: 30.9)、Trends Pharm Sci(IF:11.5)、Diabetes Care(IF:15.27)、Diabetes等綜述性論文和論著中被重點介紹、正面評述、多次引證,他引938次。研究成果催生從能量代謝過剩與失衡的「線粒體病」出發治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藥物新靶點的研發。項目組研發的糖尿病併發症新型標誌物,提高了糖尿病併發症診斷的準確性。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糖尿病併發症新證據被最新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採納。成果顯著提升我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早期診斷和防治水平。
二等獎
甲狀腺癌精準診療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完成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
完成人:房居高、林巖松、張波、馬泓智、鍾琦、黃志剛、張鑫、馬姣姣、王茹、廉猛
近20年,甲狀腺癌發病率明顯增高,已經成為女性中排名前四位高發的惡性腫瘤,受到醫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一種預後較好相對惡性程度低的腫瘤,專業的醫生對其診治也出現了激進與相對保守等不同觀點,診治流程也不完全規範。尤為突出的問題有:缺少精準規範的有效術前診斷流程,很大一部分患者漏診或被過度治療;甲狀腺手術適應症及操作不規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小部分預後較差的早期微小病變,尚無有效術前預測其侵襲性的技術;部分高侵襲性的甲狀腺癌術後綜合治療不完善。
針對上述甲狀腺癌診治過程中的熱點難點,房居高教授團隊不斷開發和引進關鍵性新技術,解決臨床問題,從術前診斷評估、手術、術後綜合治療及技術推廣等各個角度全面深入探索個體化的甲狀腺癌診治方案,讓甲狀腺癌的診治更加精準,診療效果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
房居高教授團隊主要從事甲狀腺癌、甲狀腺巨大良性腫瘤、甲狀旁腺腫瘤等疾病的外科治療和綜合治療,以及原發性、繼發性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的綜合治療。為甲狀腺癌的精準診治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閱讀367 2
【來源:北京同仁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