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2020年度華夏院士論壇及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從20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分獲一、二等獎。
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姚志榮(右三)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特應性皮炎的研究與診療新策略
項目完成團隊:
姚志榮,徐金華,顧恆,李明,郭一峰,李化國,張卉,程茹虹,餘紅,張佳,魯智勇,餘霞,沈瑾文,倪成,顧豔
項目完成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的、反覆發作的炎症性皮膚病,多累及兒童,以劇烈瘙癢為特徵,常伴發哮喘,過敏性鼻結合膜炎。該病通常為終身性,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家庭和社會極大的負擔。
姚志榮團隊通過大樣本量臨床表型研究、全國多中心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免疫學實驗等,探索了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診斷與治療新策略。
該項目提出以下主要創新點:(1)通過大樣本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表型研究,明確我國特應性皮炎臨床體徵;並釐清嬰兒脂溢性皮炎、嬰兒溼疹、溼疹與特應性皮炎的關係,改寫我國教科書;(2)建立中國首個嬰兒、兒童特應性皮炎診斷標準,得到國際認可,填補了國際上3個月以下嬰兒特應性皮炎診斷標準的空白,使早期診斷與早期幹預成為可能;(3)牽頭完成我國首個12個中心城市0-7歲特應性皮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明確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患病率,中重症特應性皮炎佔比,為防治提供基礎;(4)創新開展利多卡因治療重症特應性皮炎的療效、機制研究,為進一步推廣這一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手段打下基礎。
該成果在國內外專題報告100餘次,國際會議應邀演講11次;舉辦全國性大會4次,國際專家討論會3次,專題研討會7次,學習班19屆,培訓班20餘次,在國內1000餘家醫院應用;制定《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診療共識》;應邀為《Allergy》(IF=7.3)撰寫《中國特應性皮炎診斷現狀》述評;當選國際特應性皮炎理事會1人,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特應性皮炎首席專家1人。對我國特應性皮炎診斷、治療以及相關基礎研究都產生巨大影響。
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新生兒嚴重腹裂畸形床邊非麻醉下免縫分期治療的新技術及推廣應用
項目完成團隊:
吳曄明,顧松,嚴志龍,潘偉華,洪莉,宋波,陳盛,嚴文波,胡明,王俊,褚珺,徐敏,杜磊,陳其民,施誠仁
項目完成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淞行實業有限公司
新生兒腹裂(gastroschisis)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腹壁畸形,發生率約佔存活新生兒的2~3/10,000,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嚴重畸形。
吳曄明團隊通過改良國外Silo技術,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腹裂治療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填補了國內空白。腹裂治療袋(Silo袋)可以將嚴重腹裂畸形的生存率從26%提升至90%以上。
2018年,上海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綠色通道給腹裂治療袋帶來了生機,吳曄明團隊發明的腹裂治療袋終於成功獲得註冊並投入生產,先後成功救治200多例嚴重腹裂畸形。
目前,該成果已在全國10多個省市的20餘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同時,這項自主研發的產品——腹裂治療袋也走出了國門,敘利亞進修醫生將腹裂袋帶回中東;團隊成員帶著腹裂袋出徵北非摩洛哥,沿「一帶一路」傳遞中國的實力與溫情。
心臟傳導系統異常的精準識別、治療和仿生重建的關鍵技術
項目完成團隊:
李毅剛、徐全福、李威、費聿東、孫健、王群山、王嶽鵬、侯建文、陳牧、王倩、郭凱、於瀛、陳曉夢
項目完成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目前中國心血管病患人數高達2.9億,心臟傳導系統(CCS)異常所致疾病約佔20%。CCS異常可致心律失常和泵血功能障礙,迫切需對這種高發、嚴重的CCS異常進行精準識別,繼而研究其精準治療,甚至仿生重建。
李毅剛團隊通過現代電生理技術和仿生技術研究了CCS疾病,特別是房室結、希浦系統等相關的心律失常:
(1)證實了希氏束在部分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速(AVNRT)中起到重要作用;首次建立了既往存在房室傳導阻滯(AVB)的AVNRT患者的消融策略
(2)首先揭示了希浦系統功能性傳導阻滯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機制,建立了新的室性心律失常定量分析模型和新的消融術式,優化了室性心律失常導管消融策略
(3)闡明了希浦系統在室速/室顫發病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了新藥物靶點及穩心顆粒的療效和新機制
(4)成功利用超取向碳納米管構建了仿生型心肌組織片
該成果發表相關SCI論文15篇,合計影響因子74.207,最高單篇影響因子21.95,被引139次。成果被寫入5項國際和1項國內指南/專家共識,項目核心技術推廣到亞、歐和美洲,及國內多個省市的30多家醫院。
來源:科研部
作者:蔣蓓卿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喜訊 | 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