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屆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獎勵大會暨上海市中醫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召開,會上對第十一屆(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獲獎者進行表彰,我院5個項目獲獎。我院劉勝教授領銜項目「顧氏外科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臨床研究及診療規範形成」榮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吳銀根教授領銜項目「祛邪扶正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應用和作用機制」、陳偉教授領銜項目「中醫藥治療膿毒症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探究」、壽偉臻主任醫師領銜項目「胸部術後針刺結合穴位敷貼鎮痛臨床效應觀察及治療方案建立」分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技成果獎)二等獎,王立芳主任醫師領銜項目「補腎生髓法防治腫瘤化療骨髓抑制的應用與推廣」榮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技成果推廣獎)。
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項目名稱:顧氏外科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臨床研究及診療規範形成
主要完成人:劉勝、陸德銘、唐漢鈞、孫霃平、周細秋、張曉雲、陳莉穎、程旭鋒、王玉、胡嘯明、王瑞、張帥、鄭金洲、阮禕瑩、袁帥、楊瑞
項目簡介:
本項目以「顧氏外科」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為研究對象,對清消法的臨床療效及診療規範進行了研究。清消法是在「顧氏外科」應用切開、拖線等外治法配合中藥內治法治療粉刺性乳癰的經驗基礎上,根據患者在治癒疾病的同時儘量減少對乳房外形影響的需求以及肉芽腫性乳腺炎病變範圍廣、病程長、易復發的特點而提出的新的治療理念。
清消法主張以疏肝瀉火、健脾化濁功效的「漿乳方」內治為主,配合外敷金黃膏,膿熟時輔以小切口引流的治療方案,不主張做大範圍的手術切除或手術切開擴創,具有治癒率高,創傷小,復發率低,患者痛苦小等優點。項目組對508例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進行了4項臨床研究,發現與顧氏外科傳統療法相比,兩者的痊癒率無明顯差別,但痊癒1年後清消法的復發率與疤痕面積明顯降低。項目組還將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治療方案規範化,以期進一步指導臨床治療;對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指導患者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項目組將肉芽腫性乳腺炎的陰陽辯證規範化,並在世中聯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學術年會上進行了匯報並形成專家共識意見。「清消法」減輕了患者的住院痛苦及經濟負擔,保護了乳房外形,符合現代社會「微創」的治療理念,患者的接受度較高,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共14家醫院運用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共發表相關論文25篇,共被引257次,出版專著25部,並首次將肉芽腫性乳腺炎收錄在全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教材《中醫外科學》中。
清消法是對顧氏外科治療理念與現代醫學病理診斷的融合創新,補充和豐富了「顧氏外科」的乳腺病治療體系,帶動了全國肉芽腫性乳腺炎中醫治療「以消為貴」的治療新趨勢,符合「以人為本」的微創治療的理念和治療趨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社會效益。
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項目名稱:祛邪扶正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應用和作用機制
主要完成人:吳銀根、方泓、唐斌擎、喻曉、鄒璐、倪偉、唐凌、張英蘭、王麗新、李少濱、孫鼎、成顏琦、徐誠、吳雨沁
項目簡介:
吳銀根教授通過60年臨床診治哮喘經驗,認為哮病之實質為寒邪與寒體兩端。通過有效醫案的數據挖掘明確哮喘的主要病機與邪實正虛有關,邪實以寒、痰、瘀為主;正虛以肺、脾、腎陽虛為主。針對此病因病機,吳銀根教授在國內首創祛邪扶正法診治支氣管哮喘。近二十年開展了一系列臨床及實驗研究,論證了邪實正虛陽虛寒盛的現代發病機制,以及祛邪扶正法治療哮喘的療效和作用機制。
前後完成了2054例哮喘患者的臨床觀察,祛邪扶正法的有效率約達86.11%。觀察哮喘發作期病例總數1119例,結果示咳喘六味合劑治療哮喘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5.51%-94.1%;觀察536例哮喘緩解期患者,發現86%為寒型哮喘,多屬陽虛寒盛之體,止喘膠囊組方治療哮喘緩解期90例,可明顯減輕症狀,控制發作;運用「祛邪扶正法」膏方治療哮喘309例,可明顯改善哮喘患者的發作頻率、控制臨床症狀,減輕發作時的嚴重程度,平均有效率為82.41%。在臨床評價中首次運用生活質量表積分等證實了此法積極的治療作用。證實了祛邪扶正法治療哮喘的確切療效及臨床優勢。
祛邪扶正法治療哮喘的實驗研究表明:①咳喘六味合劑可有效調節RSV感染哮喘大鼠Th1/Th2、Th17/Treg比例失衡狀態,抑制病毒的增殖,並通過ITG β3/FAK信號通路促進氣道上皮細胞損傷修復,是咳喘六味合劑「祛邪」的作用機制。②止喘膠囊組方抑制氣道炎症,改善氣道重建;調節Th1/Th2平衡;改善HPA軸功能,是止喘膠囊組方「扶正」作用的機制。③膏方上調哮喘糖皮質激素受體,改善HPA軸功能,抑制膠原過度沉積,補充了吳銀根教授膏方「扶正」作用機制。
發表相關論文40篇,共被引用656次;出版著作7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已在多家醫院獲得臨床推廣應用。
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項目名稱:中醫藥治療膿毒症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探究
主要完成人:陳偉、孫鑫、石怡、胡丹丹、章怡禕、木其爾、孔慶寅、王宜豔、王志軍、林琳、孟令鵬、陳冰清
項目簡介:
2020年1月《柳葉刀》發表全球膿毒症研究結果:膿毒症佔全球死亡人數的19.7%。本項目聚焦於目前世界醫學界危重疑難疾病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之一:膿毒症研究。
本項目歷時10餘年,由理論研究、基礎研究、臨床研究3個主要模塊,20個研究方向所構成,著力探討中醫藥在膿毒症防治中的作用、規律、機制和優勢。
理論研究方面:參考了自周朝以來大量的古籍文獻、近20年公開發表的中醫藥與膿毒症相關的所有文獻,對膿毒症相關病因病機,治療規律做了匯總,在溯源、類比、提煉、分析的基礎上,將其病機歸納為「毒、瘀、虛」三要素。提出熱毒蘊結於體內,毒瘀互結於脈絡,機體正氣虧虛而致病的論點。
基礎研究方面:圍繞中醫藥①調控信號通路幹預膿毒症的機制,②調節機體免疫幹預膿毒症的機制,③膿毒症模型與多臟器超微結構動態變化研究,④膿毒症臟器保護等四大模塊展開系列研究。通過超微結構的檢測,證實中醫藥可改善膿毒症肺部炎症細胞浸潤、抑制心肌細胞凋亡。通過血液和組織炎症因子與凝血因子檢測,證實中醫藥可抑制相關炎症介質表達,減輕過度炎症反應、改善凝血功能。通過血流動力學研究,證實中藥可減輕心室重構,改善舒縮功能。通過相關蛋白和基因表達檢測,揭示中醫藥治療膿毒症和重要靶器官保護作用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臨床應用方面:圍繞中醫藥改善膿毒症患者免疫調節與功能狀態,抑制過度炎症反應與炎症風暴引起的組織臟器損傷和凝血功能障礙,有效保護心肺等重要靶器官展開研究,達到提高膿毒症的臨床治癒率,改善生存質量,減少住院天數、節省治療費用的目的。
本項目為國內外較為完整深入的中醫藥治療膿毒症的系列化研究,共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餘篇,培養博士生4名,碩士生8名。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及浙江、江蘇等多家醫院,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在中醫藥治療膿毒症和重要靶器官保護方面,居於該研究領域的國內外領先水平。
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項目名稱:胸部術後針刺結合穴位敷貼鎮痛臨床效應觀察及治療方案建立
主要完成人:壽偉臻、張琨、張澤良、郭文韜、俞杞泉、包祺、吳春曉
項目簡介:
胸部手術後所產生的創口疼痛是一種劇烈的急性疼痛,是手術創傷及疾病本身所產生的一種複雜生理反應,屬中醫「痺病」範疇。臨床主要表現為傷口的持續性或間斷性疼痛,或伴有胸悶氣急等不適,嚴重影響患者術後的身體恢復,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傳統治療胸部術後疼痛的方法是通過PCA自控鎮痛泵來鎮痛,雖然有著良好的鎮痛效果,但容易引起患者出現頭暈、噁心、嘔吐以及便秘等諸多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低血壓,使患者術後臨床風險係數顯著上升。針對於此,本項目組採用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方案治療胸部手術後創口疼痛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通過對疼痛局部穴位和特定穴位進行刺激,起到疏通經絡、緩急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理想的止痛效果並減少PCA自控鎮痛泵的副作用。現有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案對於患者VAS、SF-MPQ評分改善顯著,總有效率分別為93.5%、78.5%,顯著優於對照組的76.3%和64.5%。
本項目設計隨機對照研究,將胸腔鏡術後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在對照組的常規西藥鎮痛基礎上,試驗組患者分別於術後4h、24h、48h、72h加用針刺(瀉法)合谷、內關、足三裡以及創口所在肋間對應夾脊穴,留針30min,並在針刺間隔期敷貼相應穴位。研究發現,治療結束後兩組VAS、SF-MPQ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但兩組不同時間 VAS、SF-MPQ 評分下降趨勢不同(P<0.05),試驗組顯著低於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後外周血血清兒茶酚胺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兩組外周血血清兒茶酚胺含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總有效率均優於對照組(P<0.05)。
經臨床安全性評價,針刺配合穴位敷貼治療胸部術後創口急性疼痛未見任何不良反應,說明該治療方案安全有效。
本項目所屬科學技術領域為針灸學,針刺配合穴位敷貼治療胸部術後創口急性疼痛方案,目前已有6家醫院開展應用,獲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後急性疼痛程度,減少術後使用鎮痛藥物的副作用產生。現階段本研究共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篇,部分應用單位亦已開展隨機對照研究,後續相關機制研究也在逐步開展。
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科技成果推廣獎
項目名稱:補腎生髓法防治腫瘤化療骨髓抑制的應用與推廣
主要完成人:王立芳、徐振曄、王中奇、金長娟、張銘、鄧海濱、鞠豔芳、龔亞斌、王爽、吳繼、蘇婉、魯葉雲、丁燕、錢玉萍、高紅芳
項目簡介:
骨髓抑制是腫瘤化療的常見毒副反應,主要表現為白細胞降低,臨床常用中成藥升高白細胞速度慢,常用西藥則有促進腫瘤生長風險。上海市名中醫徐振曄教授1987年提出了補腎生髓法防治腫瘤化療骨髓抑制的學術觀點,並研製出以補腎生髓為組方原則、專用於腫瘤化療骨髓抑制的雙黃升白方(1995年製成院內顆粒),從臨床療效、作用機制、有效成分方面開展了30餘年研究,結果表明:該方藥與常用中藥相比,具有升高白細胞速度快、症狀改善明顯的優勢;與常用西藥相比,具有雙重調控細胞生長、無刺激腫瘤生長風險的優勢。本項目獲得第六屆上海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項目組通過多種方式對本理論及臨床經驗進行了推廣。
經驗傳授方面:建立了徐振曄名中醫工作室,並建立二級工作室2個,定期組織學習本方法方藥。通過師承方式,帶教各級人才17人,帶教進修生11人,傳授推廣本理論及方藥。通過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宣傳推廣本方法方藥。新藥研發方面:對製劑進行了改良,完成了臨床前研究,獲得了臨床研究批件,並獲得了國家重大專項資金支持,臨床研究開展中,擴展了本理論及方藥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學術交流方面:舉辦國際性會議1次、學習班14次,組織專題培訓3次,本項目均作為重點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參加學術會議25人次。發表期刊論文31篇(SCI收錄3篇),主編專著3部,獲得專利3項。人才培養方面:培養上海市中醫領軍人才1名,浦東新區中醫藥領軍人才1名,浦東新區中醫藥骨幹人才2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生導師8名。培養博士19名,碩士35名,其中以補腎生髓為畢業論文者11名。
本項目立足中醫理論,結合中西醫臨床發展現狀,與當前常用中西藥比較均有明顯的優勢,具有臨床療效良好、安全性好、用法易於掌握的特點,適合各級醫院推廣應用,目前已在全國16家醫院應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與社會效益。
原標題:《龍華醫院榮獲5項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