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林院士:一生只幹一件事 測繪裝備中國造

2021-01-08 新華社新媒體

他滿頭銀髮、一身簡樸,一生潛心科研。他是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的大國工匠,一張舊書桌,一坐就是四十五年。他更是扛鼎測繪裝備國產化的國家脊梁,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勇氣,讓國產測繪裝備開始走向世界。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劉先林。

「祖國需要什麼,一線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研究什麼!」

1962年,劉先林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原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老所長語重心長的這番話語成為了他一生的追求。

「記得剛到研究院的時候,我們有一些進口的記錄儀,那時的我們會相對盲目地購買一些外國儀器,其中就有一個完全不成熟的實驗室產品。我在安裝後發現,它並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就想到了要自己研製儀器,那時,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科研歷程。」

一無現成圖紙,二無參考資料,三無資金支持。劉先林帶領團隊從零起步,不畏強手,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開拓出一條引領測繪裝備國產化的創新之路。

「我最早做的是解析測圖儀,解析測圖儀在1992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此之前我們的研究歷程比較艱難,因為這些進口設備基本上應用於全國各測繪隊的機房。在我們研製的過程中,很多單位發現我們研製的儀器使用效果不錯,使我們受到了鼓舞。」

1988年,劉先林主持研製出JX-3解析測圖儀,結束了我國解析測圖儀全部進口的歷史。1998年,JX-4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的成功推出成為我國模擬測圖向數位化測圖轉變的裡程碑。

此後,國產航測系統佔據90%以上的國內市場並成功出口海外。2007年,劉先林帶領團隊又研製出SWDC數字航空攝影儀,成為助力我國實景三維測繪的主力儀器。

篳路藍縷,百折不撓。劉先林院士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填補了一個又一個空白,徹底打破了國外產品在中國測繪市場上的壟斷。

如今,耄耋之年的劉先林院士依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為國產測繪裝備的發展出謀劃策。「我認為國產測繪產品、測繪儀器就是要做小型且多功能的,特別是要高度關注手機為核心的各種測繪儀器。手機裡面什麼都有,而且它還可以共享,可以通過雲端找到它所需要的一切資源,我覺得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自主創新何其難,但更難的是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劉先林院士眼中,技術創新不是為了著書立說,而是為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能夠在國家的發展中發揮作用。

「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大好時期,因為國家現在外部環境壓力比較大,那就是要靠內部,內部新基建或者內循環,其實內循環的核心就是科技。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一個是要加強調研,要了解國內外的情況;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另外要加強實踐,走出去,要再加強協作,在實踐中出真知,不要光是寫文章、發表論文,是要讓老百姓用上,要變成產品。根據我的體會,你要自己到工廠裡面去,和工人打成一片把它產品化。」

在智慧城市即將到來的時代,更精細、精確、精準的測繪新需求不斷湧現,測繪行業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國產測繪儀器能否抓住機遇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劉先林院士對年輕一代的測繪科技工作者充滿期待。

「現在,我們年輕測繪工作者一定要學習一些高新技術,比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要掌握了新技術才能夠迎接這樣的浪潮,才能夠把我們的這些成果推向全社會,只有掌握了新技術才能夠把傳統、古老的測繪行業推向全社會對地理信息產品的新需求、新要求。」

劉先林院士對科研創新的不懈追求與他對生活的淡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平易近人、博學嚴謹的人格像一盞明亮的航燈,為年輕一代的測繪工作者照亮著前進的方向,也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協 尹莉華)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

相關焦點

  • 網紅院士:按照現在的標準,我可能評不上院士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官微一張照片讓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意外成了「網紅」。照片中,白髮蒼蒼的劉先林坐在高鐵二等座上,赤腳穿舊鞋,仍筆耕不輟。照片經微博發布後,引發網友點讚,有網友直呼「又見掃地僧」。現年78歲的劉先林現為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他畢生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網紅院士劉先林的最「美」辦公桌:堪比車間,放扳手鋼鋸
    網紅院士劉先林的最「美」辦公桌:堪比車間,放扳手鋼鋸 吳濤/中新網客戶端 2017-09-19 13:07
  • 高鐵二等座最高貴的乘客 倡導測繪儀器國產化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6月13日消息,6月12日,回北京的高鐵二等座上,為了做好一場報告,78歲高齡的劉先林院士仍然筆耕不輟。劉先林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畢生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多元。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圖/視覺中國  任新民  性別:男  籍貫:安徽  終年:102歲  去世原因:病逝  人物介紹: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資深院士,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任新民生前曾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事實也的確如此。  用炮筒做出第一個火箭模型  故事從任新民赴美開始。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作別妻子和剛出生一天的兒子,踏上徵途。在美國,他只用了四年時間,便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 測繪專家中原「論劍」 兩名院士現場描繪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前沿
    11月18日,河南省測繪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焦作召開,來自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專業院校、科研院所、測繪地理信息企業的400多名人士濟濟一堂,研討測繪地理信息產業技術和產業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王家耀先後做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地理信息系統」「關於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專題報告,給與會者描繪了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前沿。
  • 大水牛測繪:朋友,再給我一個幹測繪的理由……
    記得關注我們~大水牛測繪什麼是測繪人?相聲裡面有一個經典的段子《猜燈謎》說,遠看燈籠大,近看大燈籠,走近留神看,燈籠淨窟窿,謎底是破燈籠。那麼什麼是測繪人,可以這樣回答:遠看逃荒的,近看討飯的,走近留神看,外業測繪勘探的。
  • 網紅院士辦公室堪比車間:扳手鋼鋸等材料設備擺滿桌
    中新網客戶端9月19日消息,9月18日,記者來到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的辦公室。 劉先林院士的桌子上放著扳手、鋼鋸等工具、儀器零部件。劉先林是誰?就是前一段時間,乘坐高鐵二等座,穿一雙舊皮鞋聚精會神工作的那位網紅老人。
  • 「快堆」工程首席科學家徐銤:一生只做一件事—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吳益超 中國實驗快中子反應堆(以下簡稱「快堆」)工程的從無到有,花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快堆」工程首席科學家徐銤近50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徐銤卻說自己只有一個簡單的信仰:為了國家。 在他眼中,沒有比「快堆」建設的持續進行更令人高興的事了。
  • 追憶寧津生院士:一生相許測繪事業,被後輩稱為「大地之星」
    據武漢大學官方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寧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於天津。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為什麼能一輩子堅持只做超導一件事?趙忠賢說,能有機會將生計和興趣結合起來,「這是人生的一種理想選擇」。他笑言是自己運氣好,很幸運地實現了這種理想的選擇,更幸運的是在開展超導研究過程中,又擁有一批很好的合作夥伴,「沒有好的合作者,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 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致信祝賀《測繪學報》50華誕
    作為我國各個自然科學學會最早創辦的77種學術期刊之一,《測繪學報》今年喜迎50華誕。12月13日,測繪科技與學科建設暨《測繪學報》創刊50周年高端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舉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發來賀信。
  • 懷來首次測繪資質大地測量資質專業代辦不通過不收費
    懷來首次測繪資質大地測量資質專業代辦不通過不收費測繪資質辦理 測繪資質大家也知道,如果要從事測繪行業的話就需要申報測繪資質的話,測繪資質分為甲級、乙級、丙級和丁級,另外,有想申報這種資質的可以聯繫我 而大家知道測繪資質的辦理需要哪些條件嗎?標準是怎麼樣的呢?如果不知道的,就接著往下看吧。各等級測繪資質單位的辦公場所:甲級不少於600m2,乙級不少於150m2,丙級不少於40m2,丁級不少於20m2。
  •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以創新湮滅頑疾之痛苦,以創新來消滅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國際競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頑強攀頂,以作為最後的禮物。」侯伯宇曾經如此說過。許還山老前輩主演的《愛的帕斯卡》,堅持了自我對人生的壓強。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這個日子的確定,緣自《徐霞客遊記》首篇《遊天台山日記》的開篇之日。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
  • 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含量不斷提高——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在河南鄭州召開
    10月28日,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在河南省鄭州市隆重開幕。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19年,甲級測繪地理信息單位共有專利授權26384項,同比增長55.4%,增速是2018年的兩倍,是近5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表明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含量不斷提高,特別是在測繪基準、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處理、管理、服務與應用,以及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中國測繪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請談一談在技術上中尼兩國測繪人員是如何開展合作的?有哪些可圈可點的技術創新?黨亞民:一輩子能完成國家一個重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為國家做點事,還是很自豪,也挺高興的。特別是看到今天有這麼好的結果,即使過程再難也值了。而且,無論多苦多難,只求把這件事做好,做得漂亮,我享受這種做事的過程,喜歡這樣的狀態。中尼合作聯合開展珠峰高程測量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 一位民辦大學校長的獨白: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教育事業領軍人物、古巴科學院外籍終身院士、河北外國語學院校長孫建忠。 河外學子遍天下目前,河外學子遍布世界各地。畢業後進入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的人數總計4316人,就業國家達103個。
  • 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科學家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願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提研究的進展。背起行囊就出發,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日日夜夜和古生物化石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多年。他是童金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古生物學教學和研究。白手起家,建起國家重點實驗室 童金南太忙了。 即便早已是教授、博導,56歲的他每年仍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這位地質科學家一提起古生物,就打開了話匣子。
  • 《中國測繪》雜誌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測繪學會 ,作者中國測繪學會 請談一談在技術上中尼兩國測繪人員是如何開展合作的?有哪些可圈可點的技術創新?黨亞民:一輩子能完成國家一個重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為國家做點事,還是很自豪,也挺高興的。特別是看到今天有這麼好的結果,即使過程再難也值了。而且,無論多苦多難,只求把這件事做好,做得漂亮,我享受這種做事的過程,喜歡這樣的狀態。中尼合作聯合開展珠峰高程測量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 布鞋院士李小文:樸素而華麗的一生!
    最近學長寫了一系列關於中國偉大科學家,物理學家等方面的人物,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為我們所做出的貢獻,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或許只有對他們加深了解我們才會懂得他們的一生是多麼的精彩而又樸素,他們為某項技術所做的貢獻從來不是來為自己謀得某種效益和利益,他們甚至一生清貧,但仍然不放棄科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