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測繪》雜誌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2021-01-1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測繪學會 ,作者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為廣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聞瀏覽、科學普及和交流的移動媒體平臺。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

8848.86米,這個數據將載入史冊。12月8日,中尼兩國共同向世界公布了珠峰新高程數據,這是兩國聯合開展珠峰測量、聯合進行數據處理後得出的科學、權威的珠峰新高度。

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尼珠峰測量聯合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在珠峰地區指導協調技術工作

「此次中尼合作開展珠峰測量,開創了友好國家國際科技合作的典範。」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尼珠峰測量聯合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表示,任何事情只要兩國科學家或者兩國人民互相尊重,講科學,講事實,就一定能做好。

作為此次珠峰測量的技術負責人,黨亞民可謂嘔心瀝血。在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日子裡,從技術方案的設計、中間的技術支撐和保障、重大技術問題研討、內業數據處理、多種檢核計算、儀器設備的選擇,到兩國數據處理和成果發布技術合作與協調處理等,只要涉及到珠峰測量技術的大事小情,都要由他來協調解決。

趁著這位技術大咖稍稍有些「輕閒」,記者便約請他談一談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創新等讀者關心的話題。在珠峰高程數據公布的前夕,位於北京海澱區蓮花池西路28號院測繪大樓的一間辦公室裡,黨亞民欣然接受了記者採訪。

記者:

珠峰有了新「身高」,意味著2020珠峰高程測量任務圓滿完成,從前期設計、制定技術方案,到隨後的登頂測量技術支撐,您都全程參與,甚至把自己很多時間都交給了珠峰高程測量工程,非常辛苦。看著「塵埃落定」的珠峰高程數據,您現在的心情是怎樣的?作為珠峰兩個主權國家,中尼聯合精確測量珠峰高程,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合作。請談一談在技術上中尼兩國測繪人員是如何開展合作的?有哪些可圈可點的技術創新?

黨亞民:一輩子能完成國家一個重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為國家做點事,還是很自豪,也挺高興的。特別是看到今天有這麼好的結果,即使過程再難也值了。而且,無論多苦多難,只求把這件事做好,做得漂亮,我享受這種做事的過程,喜歡這樣的狀態。中尼合作聯合開展珠峰高程測量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有兩個時間節點不會忘記:一個是2019年4月29日,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主席與尼泊爾總統班達裡達成「中尼兩國共同發布珠峰新高度」的重要共識;另一個是習近平主席對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於2019年10月13日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進一步明確提出「雙方將共同宣布珠峰高程並開展科研合作」,為兩國友好關係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次珠峰高程測量的特別之處在於,尼泊爾國家2019年就已經開始投入到珠峰測量中,同年5月就完成了珠峰測量。我們中國是2020年,也就是今年才完成珠峰測量,兩國測量時間相差一年。由此,給聯合數據處理、共同發布珠峰高程在技術上帶來了一定挑戰。我們必須要用一種科學的新思路去解決這個現實問題,既要講科學,又要去創新。

眾所周知,珠峰峰頂積雪變化非常頻繁,一場大風就能把積雪捲起,使雪面發生變化。中尼珠峰測量相隔一年,峰頂積雪一定會發生變化。而中尼兩國要發布統一精準的高程值,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挑戰。所以,經過協商溝通,我們採取了先各自處理各自數據,對兩國數據進行比較和檢核,在此基礎上,再制定兩國聯合數據處理方案,最終發布一個珠峰高程結果的辦法。

2019年,是尼泊爾歷史上第一次獨立完成外業測量,他們做了非常精心的技術準備,包括召開有世界頂級專家參加的珠峰高程測量研討會等;中國具有1975年和2005年兩次測量珠峰的成功經驗,加上精心策劃,以及國內30多位院士科學家諮詢支持,這些都為兩國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礎。

不可否認,在兩國的合作中,彼此之間會有差異和不同,我們本著尊科學、講科學、重事實(觀測數據)的原則,遇到問題,多方論證,尋找癥結,友好協商;雙方尊重彼此為此次聯合珠峰測量外業數據採集和內業數據處理所做的努力,並採取背對背數據檢核,在此基礎上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最後獲得了雙方都很滿意的結果。

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創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01

多種國產儀器擔當珠峰測量的主力,國產北鬥GNSS接收機、超長距離測距儀、重力儀、雪深雷達全面投入本次珠峰高程測量,在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均達到設計要求,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02

2020珠峰高程測量首次在珠峰地區開展航空重力測量,並首次將登山路線地面重力測量推進到峰頂,大幅提升大地水準面精度。

03

2020珠峰高程測量除了傳統大地測量和GNSS測量之外,還引入航空遙感、雷射雷達等現代測繪技術,確保了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的可靠性。

04

中此次珠峰高程測量首次引入了全球高程基準,中尼兩國合作構建全球高程基準,首次共同形成珠峰高程結果,實現了重大歷史突破。

記者:

有專家說,這是「有史以來最為精確的珠峰高度數值」,您怎麼看?

黨亞民:多數時候的珠峰測量,是當成一個科學研究任務來做。這一次,不僅是科學研究,還是中尼兩國友好合作的重大科學工程,又有習近平主席的指示要求。所以,我們整個技術支撐團隊,包括自然資源部領導都非常重視,為了提高珠峰高程測量精度,從設計方案起,就進行長期調研,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

在技術路線上,我們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技術路線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和創新,設計方案做了很大改進,精度得到大幅提高:一是起算面精度大幅提高,主要引入了航空重力測量,由飛機從空中完成重力網加密;二是加密珠峰地區地面重力測量,增加地面重力點;三是測量登山人員將重力測量測到了珠峰峰頂。這是中國珠峰高程測量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地方,使珠峰起算面精度從2005年的15釐米提高到今年的5釐米。

在峰頂測量上,這次我們使用了多套衛星接收機設備(GNSS)進行測量,它們相互之間可以檢核,進行比較,數據一起處理,既提高了GNSS本身的精度,峰頂測量精度也大幅提高,進而可以從「腳」到「頭」精確為珠峰量「身高」。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這次技術設計要求測量登山隊員將重力測量推進到8000米以上,結果他們一下帶到了珠峰峰頂,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不僅打破了上次重力測量7790米的紀錄,還實現了突破,非常了不起。大家從視頻中可以了解到,在極度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珠峰地區,攀登者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何況還要負重前行,他們就像運動場上的百米賽跑運動員,每跑快一秒都是一次突破。隊員們這種挑戰和突破,真是太難了,要為他們點讚。綜上可以得出,「這次珠峰測量數據就是最好的」。

記者:

從結果來看,此次登頂測量國產測繪儀器擔綱了主角,經受住了考驗,出色地完成了測量任務。請您從珠峰高程測量的裝備和技術手段變化,談一談我國測繪技術裝備的發展變遷以及創新。

黨亞民:前幾次珠峰高程測量,基本使用國外進口的測繪儀器。這一次之所以使用國產儀器,首先是因為有些測繪設備國外已經買不到了,主要是需求量很少,基本只有珠峰峰頂測量才用得到,所以人家不生產了,我們必須自主研發製造。其次,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和測繪科技的進步,測繪方法不斷改進,我國測量儀器的製造水平不斷提高,已經和世界先進水平比肩,具備了同樣的能力。同時,這次珠峰測量,正好是對國產測繪儀器的一次檢驗,我認為珠峰是考驗儀器裝備最好的實驗場、最佳的演練場、最高的測試平臺。此外,可以根據珠峰測量的特殊需要,隨時進行設備的改裝,更能滿足珠峰測量實際需要,這是毋庸置疑的。

舉例來說,1975年珠峰測量,我們使用了國外重力儀,無法改裝,測繪人員需要在海拔7200米的地方,冒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摘掉手套持續操作機器。為了拿到精確數據,我們的隊員很偉大,明明知道摘掉手套手指會被凍掉,卻依然做出了自我犧牲,測量隊員知道,不這樣做,就拿不到測量數據。2020珠峰測量設計要求,我國重力測量要推進到8000米以上,儀器不改裝怎麼能行呢?在珠峰這種特殊環境下,肯定要對儀器進行適應性改造,所以國產儀器更適合這樣的需要。

也正如你所說,從結果來看,國產測繪設備經受住了實踐考驗。同時,在同等條件下,也與進口設備進行了檢核比對,其結果是相當的,精度基本不差,沒有高低之分。

總而言之,近些年來,我國測繪儀器實現快速發展,得益於以劉先林院士為代表的一批測繪科研領域的「大國工匠」領銜,他們勇於創新,引領著我國測繪裝備儀器從弱到強,從模仿、追趕到超越的大跨步前行。

我還想告訴你,我國所有的儀器廠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技術水平整體得到提升。我國有一批測繪儀器廠家在成長。我國的GNSS衛星導航定位設備,多種類測繪儀器設備都做得很好。我認為,國產測繪裝備做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但是說實話,大家形成了慣性,有些人還是不願意用國產設備,他們有些擔心國產儀器設備不穩定,因為畢竟國產測繪儀器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而國外廠商發展時間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越多,出故障的概率會越小,這是客觀存在。應該說,通過珠峰這麼一個「實驗廠」,證明了我們的國產測繪儀器完全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記者: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或者對於攀登者來說,知道珠峰「身高」足以。對於科研人員來說,數據是他們從事研究的基石。2005年,我國珠峰高程測量對外公布了雪面高和巖面高兩個數據,請您介紹一下雪面高和巖面高,以及分別具有的特殊意義。

黨亞民:到底公布雪面高還是巖面高?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是我願意接受採訪的原因所在。希望能為大家講清楚,要客觀看待這一問題。

這要從1975年珠峰測量講起。以前珠峰測量,包括西方國家測量珠峰基本上不測雪深,只測量峰頂雪面高。可以這麼說,2004年以前,世界各國測量珠峰科學活動基本不測雪深,直接測雪頂(雪面高)。測量雪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登山運動員不願意要巖面高,認為登的是雪頂不是巖面,所以他們很反對。尼泊爾是一個旅遊型國家,也非常喜歡雪面高。對於搞測量的人來說,自然願意也有責任把巖面和雪面兩個高都測出來。

我們國家在珠峰測量上,應該說還是佔有主導話語權的。比如,在1975年,我國用傳統測量技術對珠峰進行測量,達到了「登峰測極」的好結果,甚至無人可及。我要說的是,當時我國已經認識到峰頂雪面高是在不停變化的,科學家也開始關注「能不能測雪面以下相對不變的地方」。

2004年,義大利科學家普拉特的團隊首先將地質雷達帶到珠峰峰頂,測量珠峰峰頂的冰雪厚度,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進步、科學發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把巖面高測出來。但科學家把事情想得有些簡單,以為在平原地區,地面上堆放一些巖石,上面再覆蓋上積雪,試驗成功就大功告成,他沒有考慮到珠峰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峰頂不規則的巖面,結果一到珠峰峰頂,才發現困難很多,要全面精確測量珠峰峰頂的巖面地形幾乎沒有可能。由此可以看出,珠峰巖面測量是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問題,不是一下子可以解決的。也正是因為峰頂巖面測量的複雜性,珠峰巖面高測量仍是一個需要攻克的科學難題。

作為科學探索,我想說,要把峰頂整個巖面高精準測下來,就目前而言還是非常難的。1975年那次測量,一位女登山隊員拿著探杆探出了雪深0.92米,當時以為是巖面,實際測得的是冰面。這在2005年我國再測珠峰時得到證實,這一年我國公布的冰雪深度為3.5米。因此,珠峰的科學性在於不斷探索,至少目前珠峰峰頂精確的巖面地形我們還沒有掌握,雖然做了巖面測量,但因為受到峰頂停留時間所限,也只是小範圍的測定。假如今後我們有了一個精度很高的巖面地形,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測雪面,也可以把珠峰最高巖面推算出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現在還做不到。不過,就目前來說,我們已經在努力做到最好。

記者:

那麼,今後珠峰高程測量到底公布哪個高度比較合理?

黨亞民: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要把珠峰「頭」和「腳」的測量做一下解釋。首先,我們諮詢了國內許多權威科學專家,目前來說,珠峰高程起算面(「腳」)叫平均海平面,說明海平面是變化的。

我國的錢塘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由於受潮汐影響,錢塘江江面一天變化好幾米。可見,水面變化比珠峰峰頂雪面變化要厲害得多,而海平面「平均」後,我們將其當成起算面,就是說,珠峰高程的起算面是多年海平面取平均得來的。這是從珠峰「腳」部起算面來說。

第二,確定了珠峰的「腳」,那麼珠峰的「頭」呢?大家知道,過去我們測珠峰,測的是登頂那一時刻的高度,也是導致全世界測珠峰高度變化不一樣的原因之一,同時誤導了大眾長期關注「珠峰變高變低」之說。其實,雪面高變高變低是很正常的,一場大雪就高了,一場大風一吹就低了,這無可厚非,甚至昨天測的值與今天測的值相比,可能就會有半米的差異。所以,從單一的雪面值來說,珠峰變高變矮沒有意義。

如果把測得的雪面值放到一個大環境下就有意義了。舉例來說,雪面高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管採用哪種測量方法,多測幾次雪面高,數據樣本多了,每一個10年取一個平均值,如果1000年裡有100個這樣的變化量,它就是全球氣候變化最好的科學數值,是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畢竟地質學裡時間是以百萬年計。

同時,雪面高也解決了登山者需求。所以,不管從科學上,還是從實用上來說,雪面高都有意義。我認為,測量並求取一定時間段的平均雪面高,類似於確定「黃海平均海平面」,可以作為今後一個長期的珠峰測量任務。

再來說巖面高。從地圖標註來看,大家不願意標註一個總在變化的珠峰高程值。但是換個角度講,在對珠峰峰頂巖面最高點還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的情況下,是標註一個不一定是最高點的巖面高好呢?還是標註一個眼睛看得到,但總在變化的雪面高好呢?這確實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由於雪面高直觀,也是精確測量的結果,如果選擇一個反映一定時間區間的珠峰雪面高平均值,也可以反映珠峰在這個時間段(雪面)高度。

有人會說,「公布巖面高,可以看出珠峰的高度變化」。實際上,大家關注的珠峰高度變化問題,從地殼變化監測的角度,確實應該監測珠峰的巖石面變化。但是,過去大家把珠峰變高變矮問題,聚焦在了峰頂的巖石面變化,實際情況是,由於珠峰峰頂的巖石面和珠峰峰頂附近海拔6000米一帶巖石面在同一個地殼板塊上,他們的運動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通過珠峰海拔6000米一帶多個監測點的多期數據觀測,同樣可以精確地確定珠峰的高度變化。

我剛才說過,把巖面高測出來是一個科學探索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地理信息數據,肯定需要測。就像中國科學院陳俊勇院士說的,測量珠峰相當於定期給自己的孩子量身高,天經地義,因此,儘管珠峰變高變矮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解決,但珠峰雪面高和巖面高測量的科學探索卻永遠需要測繪人去做。

就目前而言,雪面高直觀,容易測量,巖面高相比雪面高則更穩定,但要找到並確定巖石面最高點目前仍有一定難度。就發布而言,我認為目前峰頂雪面高平均值是最好的選擇。但就地理信息測繪而言,把目前發現的巖石面最高點,精確測量並發布,也是有必要的。

記者:

在珠峰高程測量登頂那天,您曾表示,「電影《攀登者》一直沒有看,因為不忍心,『當年太艱苦了』。」您這段時間也很辛苦,是否因為有同感?今天,珠峰高程已經塵埃落定,您認為今後還會和尼泊爾方面再度合作測量珠峰嗎?

黨亞民:這段時間的確很累,最累的時候,回家飯都不想吃,趴在那兒也不想動。那個感覺至今歷歷在目。而且,跟尼泊爾方面交流溝通,因為有時差,一段時間每天都要交流到很晚,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常態。不過,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也享受這樣一種做事的過程。正如我前面所講,完成了國家一個重大國際合作,能為國家做點事情,還是很自豪的,一輩子能做成這麼一件大事,心裡也挺高興的。

電影《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在沒有高科技支持,沒有先進裝備護航的情況下,中國登山者們在全世界望而卻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軀,鋪就登頂之路,搭就「中國梯」,為世界打開通道。他們告訴世界,創造人類第一次,這就是攀登精神。不過,這部片子我到現在也一直沒有看,我覺得太殘忍了,登山確實挺苦的,也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們的外業隊員特別辛苦,與他們相比,我這點苦和累都算不了什麼。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也一再強調,「能用設備的,儘量不要用人,不要讓人那麼辛苦。」希望我們的測繪外業隊員今後不要那麼辛苦,畢竟人工智慧來了,機器代人的時代來了。

你問我今後中尼還會不會再合作測量珠峰?我希望能繼續合作,我也認為還會合作的,畢竟這是第一次,開創了中尼友好科技合作的典範。建議今後以中尼兩國合作的模式來測量珠峰,但是別再搞成兩次了,同一個時間共同測量、共同數據處理、共同發布新數據。

另外,希望以後也不要搞這麼大規模的珠峰測量,讓登山隊把GNSS接收器或者再多帶個雪深雷達探測儀上去就行了。今後可能傳統三角測量、覘標都不用了,遙感雷射雷達等測繪新技術也可以作為新的手段發揮重要作用。

文 / 《中國測繪》雜誌特邀記者 徐紅

原標題:《《中國測繪》雜誌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測繪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尼珠峰測量聯合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表示,任何事情只要兩國科學家或者兩國人民互相尊重,講科學,講事實,就一定能做好。」作為此次珠峰測量的技術負責人,黨亞民可謂嘔心瀝血。
  •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測繪》雜誌丨珠穆朗瑪峰新高程數據向全世界公布:8848.86米...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登珠峰的死亡率就約為4%,目前已約有300人死亡。為此,測量珠峰也曾引發許多質疑聲。就此,《中國測繪》雜誌記者近日採訪了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副司長陳軍,請他們就中尼共同發布珠峰新高程數據有著怎樣的背景和意義、珠峰測量取得了哪些技術突破、有了權威的高程數據今後是否還會再測珠峰等話題,談談他們自己的看法。
  • 一名測繪隊員眼中的兩次珠峰高程測量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9日電題:一名測繪隊員眼中的兩次珠峰高程測量新華社記者初見鄭林時,他正和同事聊著家常。珠峰大本營帳篷內微弱的燈光打在他黝黑而線條柔和的臉頰上,眼睛更加清澈明亮。說起話來語速很快的他,聊到盡興處,會用濃厚的關中話和同事「拌嘴」,活潑得像個孩子。「我就喜歡幹測繪。」
  • 《中國測繪》雜誌丨演算8848.86——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
    「「這次珠峰高程測量,我們肯定能完成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並且保質保量地完成,提交一個科學的、可靠的成果。」說起此項任務來,郭春喜毫不掩飾自己的自信。這並不是郭春喜第一次面對關於珠峰測量數據處理的艱巨任務。2005年,他參與珠峰測量數據處理,彼時,郭春喜接到任務後表示「壓力巨大,但竭盡全力」。
  • 揭秘丨珠峰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這些改正與歸算,不僅有一套嚴密的科學邏輯與程序,更要基於我國長期建設並維護的大地、高程、重力測繪基準網數據。」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介紹。在珠峰高程數據處理中,珠峰的高程並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雪面大地高」「雪面正常高」「雪面海拔高」「巖石面海拔高」四個高程。珠峰高程數據處理也是圍繞這四個高程的精確解算進行的。
  • 一文回顧,2020珠峰高程測量
    王少勇 攝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已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測繪和科學考察,並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發布珠峰高程。1975年5月27日,我國測量登山隊員首次將測量覘標豎立在峰頂,利用傳統三角交會方法,測得珠峰高程為8848.13米。
  • 珠峰「身高」怎麼測?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事隔多年,如今為什麼再測珠峰?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說,我國是珠峰的主權國家之一,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世界最高峰的數據測出來。作為終年積雪、高聳入雲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測量起來頗有難度。
  • 中國尼泊爾官宣珠峰"新身高" 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新京報訊據新華社消息,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聯合公布珠峰「新身高」——8848.86米。珠峰高程測量的核心,就是精確測定珠穆朗瑪峰高度,這同時也是一項代表國家測繪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測繪工程。今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最終於5月27日成功登頂完成測量。
  • 珠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將採集到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改正與歸算   要想得到珠峰的精確高度,數據處理人員需要將外業測量隊員直接採集到的各類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改正與歸算。   「這些改正與歸算,不僅有一套嚴密的科學邏輯與程序,更要基於我國長期建設並維護的大地、高程、重力測繪基準網數據。」
  • 這下明白了,珠峰高程需要不斷測量
    2020年5月27日11:03,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60年前,中國登山隊隊員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的壯舉。45周年前,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看到這個新聞,相信大多數人都奇怪,怎門又去測量,珠峰的高度,上小學的時候都背過8848.13米,為什麼要反覆測量呢,耗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 珠峰長高了還是變矮了?中國第三次高程測量的技術才是硬核
    中國曾經於1975、2005年兩次對珠峰高程測量。今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這次的珠峰高程測量測什麼?意義在哪裡?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解釋,重測珠峰高程主要有兩個原因:珠峰高度一定發生了變化;珠峰測量技術也有了大的飛躍,新技術可以明顯提升珠峰測量精度。
  • 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現技術突破
    記者了解到,早期的珠峰測繪多在無人登頂的情況下進行,傳統的交會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有可能出現偏差。因為珠峰峰頂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平面。從山腳下的各觀測點瞄準峰頂測量,目標點難以一致。因此,必須由人將覘標帶上峰頂。有了覘標,在山腳下布設的觀測點就能更精確地照準峰頂的測量目標,從而測得精確的角度和距離。
  • 8848.86米珠峰新高度 |《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精彩搶先看
    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中國勇士完成世界最高峰登頂測量——專訪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楊宏山對話李國鵬:現場總指揮的時艱與迎擊那是不能忘懷的眷戀——回望珠穆朗瑪演算8848.86——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
  • 中國測繪丨珠穆朗瑪峰新高程數據向全世界公布:8848.86米——為啥...
    就此,《中國測繪》雜誌記者近日採訪了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副司長陳軍,請他們就中尼共同發布珠峰新高程數據有著怎樣的背景和意義、珠峰測量取得了哪些技術突破、有了權威的高程數據今後是否還會再測珠峰等話題,談談他們自己的看法。記者:珠穆朗瑪峰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的交界之處,中尼共為珠穆朗瑪峰的主權國。
  • 中國為什麼再次測量珠峰高程?
    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從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完成峰頂測量任務,可喜可賀。這意味著,珠峰「身高」將迎來歷史性更新。在這之前,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已經在珠峰外圍進行了一系列的測量工作,之後將對所有數據進行聯合處理,才能獲得最終結果,預計需要2到3個月的時間才能得出。這次測量將有利於大地水準面優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並獲取寶貴的科學數據。
  • 中國測繪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記2020珠峰腳下的測量人
    而此時的他們,都早已經回歸工作崗位,身著短袖一身輕,精神抖擻,雖然一個個還頂著一張張黝黑的臉,但與一個月前通過屏幕看到的已判若兩批人。《中國測繪》雜誌記者此次專程來到西安,走進國測一大隊,走近參與2020珠峰高程測量項目的隊員們,聽他們講述從啟動到結束,從後勤到外圍測量,從幕後到臺前,參與這項重大任務的經歷和感受。
  • 長沙這所高校為珠峰「身高」測量提供「尺子」
    重力測量過程中珠峰俯拍圖承擔本次珠峰高程測量中航空重力測量任務的智能科學學院代表執行本次珠峰高程測量中航空重力測量任務的張開東博士、曹聚亮研究員為珠峰高程的精確測定提供「尺子」2003年開始,國防科大與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合作,進行捷聯式航空重力儀的研製。經過多年的自主研發,現已發展出三代四型重力儀。
  • 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
    本報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楊舒從2020珠峰高程測量首場新聞發布會獲悉,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測量登山隊由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組成,目前正在進行登山適應性訓練和高海拔測量技能操練,計劃在5月開展登頂測量。高程測量即海拔測量。
  • 中國水準零點設在青島 珠峰高程測量始於這裡
    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即將登頂珠峰,新的珠峰海拔高程就要產生了,如果成功這也將成為我國專業測繪人員首次登頂珠峰測高。為迎接國家測繪隊成功登頂測量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作為中國海拔高程的起點,今天面向社會開展了「珠峰高程測量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暨第四屆全國青少年海洋測繪地理信息文化科技周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