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2020-12-04 搜狐網
  2月16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各界人士送別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圖/視覺中國

  任新民

  性別:男

  籍貫:安徽

  終年:102歲

  去世原因:病逝

  人物介紹: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資深院士,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和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並稱「中國航天四老」。

  生前住址:海澱區阜成路

  2月16日,八寶山。

  雖已立春,北京仍以微寒迎接這個稍有特殊的日子。清晨的陰霾像極了千餘名「航天人」的心情,他們排著隊,穿過靈堂層層的花圈,送他們口中的「總總師」任新民最後一程。

  任新民的家人靜靜地站在一旁,克制著悲傷。前來弔唁的人們走後,任新民的大兒子一下跪倒在父親遺體前,放聲痛哭,最後失聲昏厥過去。

  4天前,102歲的任新民逝世,從此世間再無「航天四老」。

  任新民生前曾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事實也的確如此。

  用炮筒做出第一個火箭模型

  故事從任新民赴美開始。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作別妻子和剛出生一天的兒子,踏上徵途。在美國,他只用了四年時間,便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任新民在美國的室友,後來的東北工學院院長李勳提起他讚不絕口:「在美國,除了維持生計打工外,他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學習和鑽研功課。」

  1949年,任新民辭掉美國布法羅大學講師職位,輾轉數月,回到上海,並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工作。在那裡,任新民第一次「搞」火箭。

  當時,任新民用的火箭燃料是瀝青,再加過氯酸鉀作為氧化物。但是他得到的過氯酸鉀顆粒過大,只能用「土法」,找人用碾子碾細,這算得上是我國第一種固體複合推進劑。第一個火箭模型則是用舊炮筒做的,還在湖面試驗過,後來由於特殊原因,火箭試驗被迫停止。

  1955年,錢學森回國。當時,任新民已經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錢學森到哈軍工參觀時,與任新民有過多次接觸。1956年,錢學森邀請任新民一起參與國防部五院籌建工作。

  此後,任新民的名字就與中國的航天事業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那時我們並不知道父親是什麼職業。」大女兒任之翔接受採訪時說,「但後來發現一個規律,只要父親出差幾個月,我們國家就有一件大好事發生。」

  「沒有他就沒有我國氫氧推進劑火箭」

  「沒有任老就沒有我們國家的氫氧推進劑火箭,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這樣評價自己當年的領導。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任新民多次擔任試驗與實用衛星通信工程的總設計師。1975年3月31日,我國衛星通訊工程「331」工程啟動,任新民為工程總設計師,此後,人們開始親切地稱他為「總總師」。

  龍樂豪回憶,在研製我國第一臺搭載液氫液氧低溫發動機火箭長徵三號時,有一段時間液氫液氧低溫發動機試車有些失敗。當時國防科委負責人對任新民話說得很重,但任新民頂住了壓力。

  1984年4月,我國成功發射試驗通訊衛星,使用的是長徵三號甲火箭,其中三級火箭使用了氫氧發動機。任新民後來回憶,這次成功,對他來說「算是一件大事完成了」,「因為發射地球同步通訊衛星是比較難的,上面用的氫氧發動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69歲時 90米高鐵塔一層層爬上去看

  任新民一輩子關心火箭發動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原所長劉國球說,任老深入實際的作風,對11所影響深遠,「我們液體火箭發動機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主要是他的務實作風一直延續下來了」。

  這種精神也影響了龍樂豪。他回憶,1984年,任老已經69歲了。當時他們在發射場合練,90米高的鐵塔,任老一層層爬上去,每個地方都要親自看,「看看火箭哪裡有沒有毛病,做到心中有數」。

  「這種精神對我們影響很大,我一直默默向他學習。我當總設計師的時候,經常跑到我們工廠去了解一線情況。其實我聽別人匯報也可以,但我親自去看一下,心中會更有數,這都是從任老身上學到的。」龍樂豪說。

  當被問到任老性格的時候,一位曾跟隨他多年的部下仰頭想了半天,說了兩個字,忠厚。

  「作為領導,他從來不發脾氣。我在原部機關待了好多年,任新民是我接觸的最老實最厚道的領導。」這位主要負責飛彈研製的老科研人員說。

  「我的感覺也是這樣,任老總是親力親為,非常平易近人,對下級和同事非常關懷。有些事不是訓斥的態度,而是跟你平靜地討論,啟發你。」龍樂豪回憶了當年的一些事。「剛開始我是搞總體設計的,有時候從總體考慮得比較多,對於一些專業單位的具體困難體諒得不夠。他事後跟我講,你搞總體,更應該體諒專業單位的難處,要換位思考。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

  住院後仍一直關心「長五」大火箭

  2014年11月,任新民因病住院。當他得知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的最新進展時,非常高興地說:「真希望長五早點飛上天啊。」

  去年11月3日,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聽說這個消息,正在住院的任新民欣然提筆,寫下「祝賀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幾個字。今年1月4日,任新民又為長五火箭研製團隊寫下「長五火箭永保成功」的祝語。

  「他一直關注我們國家新一代運載火箭,對我們國家長遠的規劃也十分關心。他還沒有住院時,我經常去他辦公室,向他匯報我們國家航天長遠的發展規劃,那時候他已經90多了。」龍樂豪說。

  任新民還一直關心著我國載人飛船和空間站建設。

  1992年,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後,當時已經快80歲的他,仍然堅持參加各種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評審會。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發射,他都要去現場。

  他曾反覆講:「只搞載人飛船,其應用是有限的,必須著眼於未來的發展,那就是空間實驗室和永久性的空間站。」在他的建議下,形成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設想。

  去年,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標誌著三步走戰略開始從第二步向第三步過渡。我國載人航天實踐,正沿著任老當年的設想,一步步走向成功。

  寄 語

  我在任老手下幹了很長時間,任老對工作嚴謹的精神、對同事和下屬平易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我,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我會永遠懷念他。

  ——同事龍樂豪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02/19/content_671713.htm?div=-1 report 3545 2月16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各界人士送別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圖/視覺中國任新民性別:男籍貫:安徽終年:102歲去世原因:

相關焦點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採訪路人的,問「兩彈一星」是什麼,回答出來的人不到一半;問鄧稼先是做什麼的,竟然沒有人回答正確,還有人以為是種莊稼的!確實令人心痛不已,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強大,為了我們的和平昌榮,隱姓埋名、嘔心瀝血、奉獻青春,甚至還有人獻上了健康、獻出了生命。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只懂得明星網紅。
  • 「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
    央廣網6月15日消息(記者王銳濤 黃翔)「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名家談軍事》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第十四篇——《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屠守鍔,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飛彈與火箭技術專家,長期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在解決飛彈研製過程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制定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屠守鍔院士曾說:「當初我最早學的並不是飛彈,而是飛機製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屠守鍔在上海一所中學讀書。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知名飛彈專家,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任新民,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我研究核彈是為了世界和平
    彭桓武,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理論物理和原子能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以及第一艘核潛艇的理論設計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董保存:「說到彭桓武院士,人們都會用四個字來評價——赤子之心。為什麼說彭桓武有赤子之心呢?因為他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1931年,他通過自學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
    編者按:2012年12月15日05時05分,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屠守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紛紛表示,深深地被兩彈元勳的事跡所感動,被「兩彈一星」精神所感染,一定要做「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在愛國奉獻中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在砥礪奮鬥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自強自信中爭創一流業績,在協同創新中勇攀科技高峰。
  • 中國航天的這個超燃故事,為何讓人銘刻在心?
    任新民「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任新民(1915-2017)中國「航天四老」之一、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7年,任新民病逝,至此,「航天四老」全部辭世。他和錢學森一起從零起步「幹航天」,把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一生嘔心瀝血帶中國航天「上臺階」,晚年推動載人航天工程立項。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想讀好書,就要儘可能的保證不餓肚子,倘若溫飽都不能解決,那讀書這件事就顯得困難許多。第二點就是上面提到過的人口遷移。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多北方的才子都來到南方,在這裡紮下根來,有的到私塾裡做了教書先生、有的在這片文化氛圍濃厚的江南水鄉安心定居。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天空FM|| 他追尋「蘑菇雲」的路程——紀念「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
    作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錢老先生用他的一生書寫下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細數錢老先生走過的歲月,我們將看見一雙堅毅隱忍的眼睛,一個勤勉忙碌的背影,亦一顆溫柔動人的真心。>求學時的錢三強除了學習本專業外,還涉獵其他領域知識,他說:「我比不得你們(同實驗室的同學),你們這裡這麼多人,個人幹個人的事,我回國以後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必須得什麼都學會才行
  • 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中國航天材料奠基人,46歲時被暴徒殘忍殺害
    首先我們要知道SpaceX是一家私營公司,此次發射成功意味著開啟了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人類的航天史正進入了新的階段。都說我國航天事業是起步晚進步快,起步晚不難理解,中國近代打了一百多年仗,剛建國時可謂是一窮二白。進步快指的是中國航天事業在短短幾十年裡便躋身世界航空至少前三的地位,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這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刻苦鑽研,特別是老一輩航天人,他們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將中國航天事業完成從無到有的轉變,後來者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才有了現在的輝煌成。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曾為科研離奇失28年,提到真名淚流滿面
    王淦昌這個人作為兩彈一星的元勳,他用自己的真實經歷給我們講述了大師是怎樣煉成的。他一生以一個心跳標榜自己,那就是要做科學家,不做科學官。相反,現在很多人搞學術的母的就是為了做科學官,賺科學錢。上世紀六十年代,王淦昌被安排到了核武器研究小組,並要求他改名字,王淦昌毫不遲疑的就同意了。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渝開展
    1月18日,「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其中,朱光亞的大學作業、文件手稿、辦公用具等珍貴實物及眾多圖片首次與公眾見面,市民可親眼見證朱光亞從一介青年學生成長為功勳科學家的人生歷程。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他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嚴寒的高原上了,他曾在這片試驗場休克昏倒,他還記得多年前自己曾在這黃沙大漠中大聲吟誦「不破樓蘭終不還」。  最終,這次試驗很成功,為中國掌握中子彈技術奠定了基礎。  也是在這段時間,他曾與鄧稼先聯合提出「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中央果斷決策,在籤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前提早規劃,為中國提升核武器水平發揮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他們用智慧和血汗創造出"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1999年9月18日,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這23位科技專家中,有一個名字叫「郭永懷」,他就是《激情的歲月》中「鍾培林」的原型。在電視劇中,鍾培林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是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應用數學家,A所副所長,青年科學年鍾心的父親。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2020-11-01 15:32:28(鄭瑩瑩 攝)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鄭瑩瑩)歷經一年多的巡展,「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1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啟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將持續至12月30日,向公眾講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核科技事業的重要開拓者、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技術總負責人、國防科技領域的卓越組織領導者朱光亞的生平事跡。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其規格、材質、圖案和證書等方面,突出了這是共和國最高等級獎章的特徵。該獎章設計端莊、章型宏偉、製作精良、包裝華麗,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精美絕倫的勳章,更由於數量僅有23枚,極為珍罕。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徵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